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鄉土建築改造升級需立足本土、循序漸進

魏文林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鄉土建築改造升級需立足本土、循序漸進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宋曄皓

鄉土建築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有序推進,有些鄉土建築得以留存和修葺,但仍有不少正面臨建築形式同質化嚴重、土地確權亂象等一系列問題。當下,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與挑戰、如何利用鄉土建築更好地喚起迷失的鄉土記憶,值得關注。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對此表示,首先要立足鄉村本身,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其次要在條件允許下力爭引入高水準設計力量,同時還可將一些能夠體現村莊特色的鄉土建築作為鄉村的文化節點,為鄉村傳統文化提供場所,以此喚起迷失的鄉土記憶並推動鄉土建築走向可持續發展。

Q:現如今,許多鄉村樂於照搬城市的建設模式,導致鄉村面貌雖革新但鄉土格調不復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凸顯鄉土建築特色以避免“千村一面”?

A:農村照搬城市模式原因有很多:一是城市建設發展快速導致農村不加甄別、盲目學習城市的“先進”模式;二是城市建設量較大導致城市模式的建築市場供給,例如建築材料、建築工藝等反而相對便宜;三是農村自身文化特色挖掘工作尚且不足,建設中對鄉村文化缺乏自信;四是雖然很多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中國農村建設,但受各種條件制約,仍然很難全面服務農村建設。

避免“千村一面”現象,更好凸顯鄉土建築特色,首先要立足農村本身,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其次要在條件允許下力爭引入高水準設計力量。對於農村特色的挖掘,可以以村民為主體,以政府協調組織諮詢團隊與設計人員為客體共同完成。設計團隊則可由城鄉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環境工程等很多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共同組成。

Q: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既有統一建設的“自上而下”模式,也有村民自發的“自下而上”模式,二者該如何改進,共同推動鄉土建築的可持續發展?

A:“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新農村建設模式並行不悖,均發揮著相當大的積極作用。“自上而下”模式的作用不僅是依託政府公信力作背書,可以更高效地協調和調配有限資源,而且能在較短時間內讓村民感受到建築質量的提高、基礎設施的改善等一系列變化。“自下而上”模式的作用則表現為可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村民既是最終使用者,也是過程參與者,更是初始的共同決策者,還可能是具體建設者,只有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動性,村莊才能進一步向前發展。

接下來,“自上而下”模式還需充分認識農村特點,在制定各種支撐性政策、法規或者條例時,不必像城市建設規劃那樣一步到位,可以隨著農村的發展特點再逐步進行深化、細化。此外,“自上而下”的工作還需深入基層、多做調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下而上”模式則需村民能夠將自己的需求和看法,通過基層組織和專業的設計人員更加有效地表達出來。當然基層組織和專業設計人員的解讀需時常和村民們在一起,且需要他們的充分認可和支持,只有這樣鄉土建築才能得到更好發展。

Q:建築師該遵循哪些原則或方法來對鄉土建築進行改造升級,以助力新農村建設?

A:個人建議要遵循以下五點:一是“整體關注”。關注村莊的整體態勢和格局,做詳盡的鄉野調研,從規劃層面瞭解村莊,提出村莊需要改造提升的節點,梳理清楚各個節點的功能定位、使用模式、服務人群、改造原則等,爭取做到以點帶面,以提升村莊的整體環境為目標。二是“局部修葺”。針對選定的改造節點,和村民一起完成這些特定節點的修葺計劃。三是“輕觸大地”。遵循可持續設計原則,在不破壞原有的各種自然植被資源基礎上,對具體節點進行改造升級。四是“性能提升”。即可持續性能提升,例如各種聲、光、熱等影響到村民舒適度的性能,還有各種汙水處理之類的設備服務系統性能提升等。五是“無建斯建”。盡最大可能發揮設計的創造力,最小限度地改變原有鄉土建築的風貌和景觀環境,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或者就地取材的材料,來改善原有建成環境。

與此同時,從改造升級伊始,建築師就應充分了解村民的確切需求和真實想法,然後提出設計解決對策;在具體落地過程中,要提供充足的駐場設計服務,協助村民共建美麗新家園。

Q: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更好利用鄉土建築來喚起迷失的鄉村文化記憶?

A:可以通過整體風貌導則,對村落建築形制和色彩、街巷體系空間高度和寬度等提出指導性意見,形成一整片具有高度可識別性的聚落。整體聚落一經形成,就需認真保持和維護,這樣更加有助於形成穩固的鄉村文化記憶,還可基於村落自身特點引入一些新的設計元素。

另外,村莊需要一些鄉土建築為鄉村傳統文化提供場所。這些鄉土建築本身就可以視為鄉村的文化節點,體現村莊特色。此外,這些場所還可以是一些具有現代功能的單體建築,例如鄉村文化活動需要的圖書室、小影劇院等,也可以是一些提供公共服務功能的場所。這些不僅能夠喚起迷失的鄉村文化記憶,還可以吸引遊客注意力,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Q:除此之外,您認為新農村建設還給鄉土建築帶來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

A:新農村建設給鄉土建築帶來的機遇還有很多,例如通過獲得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對房屋進行修葺改造;通過功能提升,延長建築壽命,為村民的福祉提供物質基礎,等等。對於挑戰,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需要妥善應對:一是需在紮實充分的基層調研基礎上,審慎科學地進行建設決策,避免好心辦壞事;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瞭解每個村莊的特點和需求,針對這些特點再做出新農村建設的決策。例如,許多村莊已經在各種名錄裡,可以享受到各種政策支持以及獲得各種展示自己的機會;許多村莊具有獨特的或自然或文化的資源,甚至依託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支撐;還有些村莊與城市聯繫極為緊密,可以享受到城市的輻射帶動紅利。這些村莊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應該有很多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但這些村莊個案並不是中國農村的全部情況,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鄉土建築改造升級需立足本土、循序漸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