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聊一聊唐朝歷史上的四次玄武門之變(一說五次)。有的朋友一看到題目就想了,玄武門之變不是特指李世民當年發動的那次政變嗎,為啥有四次,而且都是發生在唐朝。下面,上上(小編名字,下同)和大家一起碎碎念,因上上不是史學科班,寫歷史難免存在主觀判斷,如有疏漏,請諒解。

一、什麼是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確實是特指當年李世民發動的武裝政變,且只有這一次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太極宮玄武門。有人要問了,玄武門就玄武門,怎麼還分太極宮,別的宮也有玄武門嗎?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哈哈,對,僅唐朝就有太極宮玄武門和大明宮玄武門。此外,歷史上還有好多玄武門,比較出名的有兩個:南京明城牆玄武門、洛陽紫微宮玄武門。有人又問了,為啥這麼多玄武門,鬧呢。這裡上上跟大家解釋一下,古人把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二十八星宿,一方七個)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玄武對應的就是北方,玄武門說白了,就是“北門”,太極宮玄武門=太極宮的北門,大明宮玄武門=大明宮的北門。所以,“玄武門之變”是特指一次政變,但玄武門可以有很多。

二、為什麼是玄武門

為什麼這麼多次政變都在玄武門呢,首先要從唐朝長安城的空間佈局來講。唐長安城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面積近百平方公里。宮城位於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可以看到皇帝居住的宮城位於北部中心,玄武門離著宮城最近,只要攻破玄武門,控制了皇帝,權力中心唾手可得。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唐長安城示意圖)

其次,要從唐朝的宮廷守衛分佈來說。唐朝皇宮城牆各門都由禁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禁軍指揮部駐在這裡,有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因此,政變發生時控制玄武門就很重要,控制了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國家。

這時候有人又要問了,玄武門離皇宮近這個理由好理解。但是玄武門既然戒備森嚴、重兵把守,從玄武門發動政變不是找殘嗎。對,從正常觀念上是這樣,但是從古人說的成功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來講,玄武門算是“地利”,不是還有其他兩個要素嗎,下面我們從“天時”(政變時機)和“人和”(裡應外合)兩個角度分別分析一下唐朝歷史上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三、天時、人和說玄武門之變

No.1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源頭要從李世民的赫赫戰功說起,在此挑幾個唐朝建國後的重量級軍功簡略一說:淺水原之戰,消滅西秦割據勢力,生擒薛仁杲;柏壁之戰,擊潰宋金剛、劉武周勢力,而在此之前裴寂、李元吉曾先後敗於劉武周;虎牢關之戰,生擒竇建德、王世充,平定中原;洺水之戰,擊潰劉黑闥,此時,李世民已因戰功太高被雪藏,而李神通和李勣也是相繼敗北之後沒辦法才叫李世民上陣的。相比之下,當年的太子李建成卻沒有這些戰功,只是做一些輔助工作,但也沒有太大的過失。此為戰功背景。

玄武門之變前幾年,因為李淵偏袒太子李建成,導致兄弟之間已經出現了很多矛盾。比如,李淵想在建國第七年的時候遷都,李建成支持,他認為長安雖然對統一中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因為離西北太近,容易被突厥進攻。李世民反對,他認為避突厥鋒芒只會讓人笑話,主張正面迎戰,一勞永逸。再比如,李建成曾經邀請李世民到東宮(太子居住地)喝酒卻在酒裡下毒,導致李世民吐血數升。此為人際關係背景。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此時,適逢突厥鬱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紮在黃河以南,突入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排擠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馬,想控制的人員主要有尉遲恭(門神之一)、程知節(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說的就是他)、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瓊(另一個門神)等人,並計劃借餞行的機會,趁機除掉李世民。不料,此事被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將消息透漏給李世民。李世民只得和長孫無忌等人謀劃對策。此為政變“天時分析”,即,李世民兄弟已到了你死我活的時機,不得不做出決斷。

下面我們進行一下“人和分析”,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原為秦王李世民部將,後因功升為玄武門守將。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授意下,極力與常何結交,使其成為自己一系的心腹。關鍵時刻,李世民暗訪常何,成功將其策反,宮中衛隊倒向李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經玄武門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門後將玄武門關閉,使二人的手下無法進入救援,使李世民兵馬順利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為了大唐太子。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政變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李淵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讓位,唐太宗李世民開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自此,唐朝走上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No.2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源頭要從截至目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瞾(音zhào,即武則天)說起,李世民駕崩後,武則天同志(要知道她對李治的身份是“庶母”)就努力爭取李治的關注,最終成功從昭儀到皇后再到女皇,上位後將唐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將“李唐”王朝變成了“武周”王朝。武則天真是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任何女人都不曾企及的高度,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武則天晚年寵幸張易之、張宗昌兄弟二人,引起了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特別是長安四年(704年)以後,武則天重病纏身,身邊只留二張兄弟伺候,對朝政的控制力有所下降。而二張兄弟也突破了男寵的限制,開始插手朝政,以上為“天時分析”。

下面我們開始“人和分析”, 在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插手朝政後,眾大臣對二張兄弟意見很大卻無可奈何,只得想辦法將其除去。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軍(唐高宗李治期間禁軍名稱)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同時,在迎仙宮的走廊裡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要求武則天還政“李唐”,逼宮退位。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即唐中宗。

No.3景龍政變

景龍政變源頭要從韋皇后(與後文“韋后”通用)其人說起,因前有武則天這個表率,韋皇后一直想做武則天第二。唐中宗李顯復位後,韋氏勾結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李重俊,唐中宗李顯第三子,在神龍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但因為他不是韋后所生,所以韋后從不給他好臉色;大權獨攬的武三思也對他這個“未來天子”頗為忌恨,一直暗中排擠他;韋后的小女兒安樂公主也不拿他當回事,經常和駙馬武崇訓(武三思二兒子)凌辱他,呼他為“奴”。甚至有一天,安樂公主還要求唐中宗李顯立她為皇太女,看來除了韋后,安樂公主也有個女皇夢。如此種種,李重俊每天戰戰兢兢,過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寢,想發動政變,鋌而走險,此為“天時分析”。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下面開始“人和分析”,神龍三年(707年)七月,氣憤之極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沒錯,就是神龍政變的李多祚,這裡順便說一句,神龍政變的參與者多被韋后集團所滅),右羽林軍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禕之等,假託君命帶領左右羽林軍及千騎三百餘人,把武三思與武崇訓殺死於其府地,並殺死同黨十餘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里,分兵守衛宮誠諸門,親自率兵追至肅章門,斬關而入,追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韋皇后及公主遂擁唐中宗李顯馳赴玄武門樓,命令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率領留軍飛騎百餘人於樓下列隊守衛玄武門,前面我們說過,玄武門有重兵把守,是個防禦的好地方。本身李重俊只是想剪除韋后黨,並沒有想和皇帝開戰的意思,在玄武門對峙過程中,唐中宗李顯向政變的士兵喊話,大意如下:“你們都是朕的宿衛之士,何必造反?只要你們斬殺逆賊,何愁沒有榮華富貴”。於是,政變士兵紛紛倒戈,李重俊敗走。可見,政變也是一個技術活,不一鼓作氣拿下皇帝,穩住人心,只能被反殺。

軍隊臨陣倒戈後,李重俊敗走終南山。一路上,李重俊的部下不聽號令,只有幾個人願意繼續追隨他。後來在樹林裡的休息的時候,李重俊被身邊的親信所殺。

No.4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的源頭也要從韋后說起,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暴死,外界傳韋后和安樂公主下毒,暗殺李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韋后意欲臨朝攝政,做武則天第二,她扶李重茂(唐殤帝,也稱唐少帝)登基,改元唐隆,並將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其獨攬大權之心昭然若揭。但是武則天是六十歲以太后身份臨朝,六十六歲才發動武周革命,可謂是步步為營。而韋后剛剛毒死唐中宗就迫不及待地授意後黨啟動篡唐稱帝的計劃,也真是太心急。為了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無聞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調動自身勢力,聯合相王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勢力,準備和韋后拼一場。此為“天時分析”。

下面我們開始“人和分析”,就在李隆基謀劃政變的時候,韋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並提醒李隆基,形式緊張,必須快刀斬亂麻,不可再拖。但當時李隆基的勢力和韋后勢力實在是差距太大,如果開戰肯定是輸多贏少。上文說過,中宗駕崩後,韋后將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當時任命的府兵和禁軍六個最高軍事將領,全是韋家子弟或女婿。這幾個草包將軍上任後,為了樹立威信,對士兵沒事找茬兒揍一頓,搞的群情激奮,被李隆基爭取到政變集團一方。李隆基真是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歷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時(710年7月21日),唐隆政變拉開序幕。還是在玄武門,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闖羽林營,將韋璿、韋播、高嵩三人斬首示眾,然後大叫:韋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權。於是禁軍紛紛倒戈,攻入宮中。無論是倉皇逃跑的韋皇后,對鏡畫眉的安樂公主,還是故作鎮定、首鼠兩端的上官婉兒,都被撲殺。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寶座,是為唐睿宗,改元景雲,三天後,李隆基被立為太子。此次政變雖結束了韋皇后集團控制朝堂的狀況,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對抗,而睿宗無法處理此局面,於景雲三年(712年),禪讓帝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發兵,誅滅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終結束了自中宗朝以來朝局多年混亂的局面。自此,李隆基同志一路高歌,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盛世之一“開元盛世”。當然,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將唐朝拖入混戰浩劫都是後話了。

持五次玄武門之變的說法是,唐隆政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是在玄武門。另有凌霄門之變一說,凌霄門在大明宮北宮牆玄武門以西。唐肅宗寶應元年(762 年),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曾在此門發動政變,輔助代宗即位,史稱凌霄門之變。不過以上兩種說法上上並不認可,所以就按四次來說。

總起來說,唐朝歷史上的這四次武裝政變都可以稱為“玄武門之變”,為了記憶方便,史學家才用不同的名稱(主要是年號)命名後三次玄武門之變。四次玄武門之變,三次成功一次失敗。有兩次(玄武門之變、唐隆政變)開啟了唐朝的兩大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