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如此激烈,可为何后人却称春秋之后无义战?

雅勋


历学家说春秋无义战。这里的"义”是正义,这种说法是指周朝到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周朝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被分封的众多诸侯国要对周朝天子负责,要定期纳贡,要听从周天子调遣防御外来侵略。所以,历史上都把春秋时代前为共同维护周朝的安全所发生的战争为正义之战。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开始衰落,诸侯开始坐大,开始挟天以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时的诸侯还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发动战争,但性质己经完全不同,战争完全是诸侯间争强斗胜,已经根本不是为了巩固周朝统治,所以说是不义之战。


本昌谈历史


简言之,春秋争霸虽然激烈,但最起码都打着维护周天子的名义,况且那时的战争争得是名分与主导权,基本上战争不是以夺取敌国土地、人口、财物为目的,所以战争被冠以“义”字。而到了战国以后,所有战争没有什么是非屈直与对错,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物,干脆把“义”字招牌也不要了。所以才有春秋之后无义战之说。


啄木鸟405


首先题主说讲的后人称“春秋之后无义战”的说法是否欠妥?具笔者所知原话应是“春秋无义战”吧,出至《孟子·尽心下》,意思是本来按照儒家礼法,征伐之事应出至周天子的决断而非诸侯,结果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征伐不断,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性的。

题主既然提出了“春秋之后无义战”的说法,其实以我们对战争模式的看法来说,也是有道理的。

春秋末期的孙子说过“兵者,诡道也”。的确,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战争的方式、规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残酷性也日渐增加。但是,在孙子他老人家以前的春秋时代的战争大多确实让人觉得“搞笑”和“呆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少了一些我们对战争理解的严肃和残酷,的确符合我们对“义”的理解。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个有名的战争片段:

镜头一:楚晋“两棠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攻郑,晋国救援,楚晋双方军队在今天的河南郑州附近的邲地展开激战,晋军大败。按理说,以咱们现在的观点,那败落的晋军一方肯定是尸横遍野,被楚军一路追杀了。错了,当时战场出现了很有爱的一幕,楚军追着败亡的晋军,结果晋军的战车陷在地里了,逃不动,被气势汹汹的楚军追上来,楚军鄙视的看了晋军一眼,立刻上前手把手的教晋军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拉出来,垫在车轮子下,把战车拉出了。之后晋军继续逃,没两步,拉车的马又原地打转不走了,晋军又傻眼了,楚军又不慌不忙的追了上来,再教晋军把车上的兜风的大旗拆掉,这晋军呢,也没有感激楚军,而是边逃边对对楚军说“我们吃的败仗没你们多,逃跑经验没你丰富”。

镜头二:楚宋“泓水之战”


这场战争就比较有名气了,这次是宋国伐郑,结果楚国救郑,宋楚两军在泓水激战。本来宋国军队实力不如楚国,这宋襄公带着军队等着楚国,看见楚国军队渡河,有人劝他趁楚军在渡河时出击,宋襄公不干,非得让楚军过完了河,列好了阵在开打,结果,宋军大败。“宋襄之仁”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

镜头三:齐国助燕讨伐山戎

这个燕国被山戎给揍了,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就带兵帮燕国找了场子回来,把山戎打败了。这燕国国君非常的感激,那是犹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一路相送,都送到了齐国的境内。这时齐桓公反应过来了,说我又不是天子,你一国国君是不能送我出国的,不合礼仪,不合礼仪。于是,二话不说,马上把燕国国君到过的齐国领土划给燕国。这个行为,现在看来,不是二百五吗,又帮人家打仗又给人家送地。

有人曾经统计过,春秋240年间,无数次的诸侯间相互征伐,总共伤亡人数不过万。战争中一般不以灭国目的,讲究师出有名,事先相互递交战书约战,战场一般在两国边界,开战时不阵不战……一句话,咱们打战得按“套路”来,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也就是我们传统中的“礼”和“仁”。

不过到了春秋末期到战国这阶段战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什么尔虞我诈,阴谋诡计都开始粉墨登场,一大批兵家开始耀眼战争舞台,战争也越发的残酷和惨烈,长平一战,被坑杀的士兵就有四十万之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春秋之后无义战”的说法并无不妥。


历史小兵感悟未来


春秋时期争霸,都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进行的,代天子讨伐不臣,吊民伐罪,师出有名都是带有正义的色彩的。而且那时候的战争规模也小,也没有歼灭战,战争没有后世那么惨烈,就是打一下你,让你承认自己错了就行,以后好好的,不再犯错,很少有灭国的动作,除非做的太过分了才会招致灭国,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周天子是老迈的父亲,不怎么管家里的事情,而那些所谓的霸主也不会欺负那些小弟弟们,只是替父亲教育一下不听话的弟弟,有这么个意思!

而到了战国,基本上脱掉了周天子的外衣,我想打你就打你,一切凭实力说话,开始赤裸裸的兼并了,战争规模扩大,杀伐不断,完全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没有正义性可言,因此说春秋之后无义战!


古楼残卷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争做霸主。仅记在《鲁史》的242年里,列国间发生的战争就有483次,朝聘盟会凡450次,共933次。

而孔子曾说,礼乐征伐应由天子出,而非由诸侯出,而春秋时期由周天子亲自带领的征伐又都以失败告终,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大军征伐郑国于繻葛,本来周军已占据优势,结果在最后一战中,郑庄公改变了军队的阵型即后世所称鱼鳞阵,击败了周天子的大军,周天子还中了一箭逃走。

繻葛之战发生在周平王东迁之后,是周天子第一次征伐,本来西周被犬戎攻破就已大失民心,此战更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各诸侯更加肆无忌惮,大国征伐小国,迫使小国朝贡,贡品自然价值不菲,这使得强国更强,弱国更弱。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对小国的支配权,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如晋楚为争霸发生的战争不下数十次。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三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其数。故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孔子在文言传中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国家不修德政,最终分崩离析,纵使东周享国500年,也不过虚有其名罢了。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易述浮生


自古以来,战争是残酷的,得天下的是君主,牺牲流血的却是百姓。战争,永远是剥夺与被剥夺的争斗。然而,战争既有正义战争,又有非正义战争。所谓“正义战争”,就是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反抗他国的侵略,进行英勇的斗争。所谓“非正义战争”,就是父子亲族之间互相残杀,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莫过如此。

《左传》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继承王位,他的母亲武姜一直对他不满,只因生庄公时难产,产生怨恨心。后来有了弟弟共叔段,武姜对二儿子宠爱有佳,请求郑武公欲立共叔段继承王位,武公没有答应。武姜为了促使共叔段争夺王位,给他制造有利条件,请求封给共叔段“京邑”,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军队实力、不断扩张自己的疆土。等到机会成熟,共叔段将要叛乱,侵袭郑国时,最终被郑庄公以二百乘军队伐京,打败。正如郑庄公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兄弟之间是战争。

又《曲沃灭翼》一文(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01年):初,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晋穆侯随周王讨伐条戎、奔戎战败回来时,生了公子名曰“仇”,后继位为晋文侯,其地在今山西翼城。他的弟弟是在千亩之战胜利时生,故名曰“成师”,后受封于曲沃,号桓叔,其地今山西闻喜。按其《传》中言:“君命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因名而埋下了为争权长达67年的手足残杀之战。

综上所述,春秋争霸,诸侯互相吞并,亲族之争,继而看到祖孙三代无休止的斗争,手足相残,导致国与国间的百姓流血伤亡,何来正义?由此可见,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频,国与国征讨不休止,是为“春秋无义战”。


不许人间见白头zzz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不相征也。"

相对于孔子的"春秋笔法而言,孟子的"春秋无义战"更加客观。周天子之下,各诸侯国纷争,又何来"义"之说?


襄阳汇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但是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发动战争。


董小七


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春秋,指东周诸侯列国之春秋。但各国春秋只载其事而无其义,所以孔子以修订鲁国《春秋》为范本,就历史之事件,言春秋之微言大义。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之后才有孔子修订鲁国之春秋,言其微言大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