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基地政策頻出,為啥卻舉步維艱?

近年來,國家對中藥材基地的扶持政策頻出,但為啥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落實到具體地區基本萎靡不正?前幾年基地生產的藥材為何不被市場認可,究竟是為什麼呢?本文就簡單嘮嘮為啥。

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國的中藥農業落後、種植管理粗放、生產不規範等等,在崇洋派人士的鼓動下,我國出臺GAP基地認證,試圖改變這種現狀,但是事實卻打臉,為啥?就是因為美國的規模化農業、現代化農業優勢在成本上極具優勢,德國日本的精細化管理在質量上極具優勢,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人家規模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在不接地氣專家的筆下誕生了中藥材GAP基地。

中藥材基地的建設從2002年產生以來就是大公司的專屬,如果嚴格按照原來過GAP認證的要求,一個GAP基地在設施、設備、資金、專家、人力等的投入費用保守都在200萬左右(不算後期的管理費用、各種檢測費用),而這個投入放在今天,在每年訂單穩定,經營品種市場價格波動較小的情況下,一箇中型合作社需要5年才能賺回,所以很少有中小公司自己做的,基本都是和大公司聯合做,大公司投錢投設備找專家,合作社出力聯絡老百姓種植。過完認證後國家給你發個證掛個牌牌,然後就沒有了。忙活一場就是拿錢買了一個牌子,但事實上對藥材質量保障有起作用嗎?肯定有,質量是比粗放式管理出來的質量好,但骨感的現實卻是市場不接受,為啥?成本太高,生產出來的藥品是真正的貴族藥,藥廠生產出來以後價格太高,老百姓買不起,所以從基地生產出來的高成本藥材逐漸被市場內淘汰,中藥材種植90%以上仍然是粗放式種植管理,過了認證的也由於高昂的管理成本,不得不放棄管理,所以後來就成了現在到處是基地,但實際上符合認證要求的微乎其微。

二、學習優秀本沒錯,但忌空中建樓閣

從GAP認證管理條例來看,完全是個“洋貨”,一切都是以檢測、文件、記錄為導向的西化過程管理,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首先,我國的農業歷史和經驗都是傳統農業主導,家庭式種植管理是現狀,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不像美國當個農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要合格才能當農民,然後給你一片大草原讓你種。其次,中國農村的貧困現狀長期存在,買得起拖拉機的農戶不到總農業人口的10%,規模化生產的機械設備跟不上,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第三,種藥材生長環境多為山地林地,平原區大多為產糧區,機械化作業難度大,就是買得起機器,也不一定能用。最後,國民消費水平依然較低,醫保基金壓力巨大,高價格產品,80%的老百姓消費不起,而且醫療保障和糧食水一樣是基本保障,考慮的是所有人,而不是20%的富人。

當前,在國家藥品集採、4+7、2票制甚至1票至的政策環境下,更不適合這種高成本藥品,或許哪一天中藥製劑及飲片也1票制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綜合國情和國民消費能力,這種“洋貨”在國內的推行並意義不大。

你是如何看待中藥材基地化建設的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