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課,不自律的孩子更危險,建議這5點家長好好讀一讀。

目前,多省市教育局發佈了推遲開學的通知。

最長寒假,線上教學,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場關於自律能力的考驗。

一個月過後,自律的孩子和不自律的孩子將拉開巨大差距。

如何讓孩子提高自覺性,學會自律,真正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情呢?班主任這裡有5條建議送給大家。

1、今日事今日畢

在家上課,不自律的孩子更危險,建議這5點家長好好讀一讀。


有一首《明日歌》,說的就是愛拖拉的孩子: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如果習慣了拖延,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明天,孩子什麼都沒做好,將來也會一事無成。

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做好學習計劃,每天按照學習計劃嚴格執行。

在家學習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規劃。

畢竟學校和家裡的學習環境完全不同,孩子在校能夠認真聽課,在家未必會自覺學習。

而有一個計劃就是為了約束自己,規定好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時候該休息。

最簡單的是,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和課程表來安排。

早上7:00左右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後準時上第一堂課。

每堂課40分鐘內要認真聽講,課間適當休息、放鬆,保證下一堂課依然精神抖擻。

網課結束後,先做作業,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再去玩耍。

在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如何規劃學習任務,如何有條理地學習,如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今日事,今日畢,養成做計劃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益處。

2、不找藉口

愛偷懶的孩子,特別擅長找藉口。

以前輔導過一個基礎很差的學生,為了給他聽寫、抓作業、抓基礎知識,幾乎每週都要留堂兩三次。

沒想到老師就坐在旁邊,他還是不能安靜下來,不是肚子疼要上廁所,就是覺得風扇不夠涼、電燈不夠亮……

每次留堂至少浪費15分鐘,可補習效果依然不夠理想。

我就發現,應該是孩子的學習認知出了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確實是件枯燥又無趣的事情,背古詩哪有手機好玩,寫作業哪有打球痛快。

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只知道如何讓自己開心,所以愛找藉口逃避學習。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這些藉口都無法成立。

營造適宜學習的安靜環境,拿走所有干擾源,讓孩子能夠一個人沉浸在學習的環境中。

讓孩子知道拖拉的壞處,在別人學習時偷懶,那隻能在別人玩耍時加倍補回來。

儘量讓他明白立刻學習的好處,比如現在用1個小時完成所有作業,就能好好玩耍2個小時;今天把學過的知識都弄懂了,把作業都做好了,之後就不用拿玩耍的時間來補習。

孩子其實也知道自己不對,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少些指責,多些鼓勵,讓孩子正視學習,樂意學習。

在家上課,不自律的孩子更危險,建議這5點家長好好讀一讀。


3、想到了就去做

自律的孩子,都擅長管理時間。

一天只有24個小時,會管理時間的孩子學到的東西比別人多得多。在1個小時裡,也能完成別人的2倍學習量。

高效的學習能力,必須從平時的學習習慣上抓起。

很多孩子將學習計劃做得非常完美,不僅排版精美,內容也很豐富,甚至具體到每一分鐘。

可計劃做好後就丟在一邊,等於沒做。

也有很多孩子嘴上說著要馬上寫作業,但行動力太低了,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

想到就去做,是養成自律很關鍵的一步。

要做作業了,那就馬上放下手機,收拾好書桌,拿出作業本認真做。

要背課文了,那就馬上放下零食,拿出課本反覆讀,反覆背,直到能背下來了再去玩。

拒絕拖延,必須提高行動力,只要心裡有了想法就馬上行動,沒必要思前想後,好好學習就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

在家學習這段時間,孩子應該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把學習放在首位,所有關於學習的事情都要認真對待。

沒有人能夠阻止一個人學習和進步,除了他自己。請各位家長幫助孩子養成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行動力。

4、規定好時間

會學習的孩子不僅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還有很高的學習效率。

比如說做作業,一般孩子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做完的作業,他們只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

如果語文都是基礎的積累運用作業,就控制在20分鐘以內,如果數學要做試卷,就爭取用30分鐘完成,剩下的時間去背古詩詞或朗讀英語課文。

正因為很好地控制時間,他們都能高效地學習。

正因為學習效率更高,他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對於學習這件事就不太抗拒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要讓散漫的孩子明白,偷懶就是浪費時間。到最後學習也沒學好,玩也沒玩好,什麼事都幹不好。

就像在學校上課需要上課鈴一樣,在家學習也要定時,該上課就上課,該寫作業就寫作業。

每40分鐘就休息10分鐘,因為40分鐘是孩子保持精力的最高限度,再堅持下去就會很累。

如果孩子今天寫作業花了太長時間,那就要及時找出問題,找到解決方案,然後縮短規定時間,讓孩子緊張起來,更專注地學習。

定時定量地學習,一點點縮短規定時間,加大學習量,孩子會在這不斷提高的要求中收穫進步。

在家上課,不自律的孩子更危險,建議這5點家長好好讀一讀。


5、讓父母監督

教育界有一個共識:教育孩子,永遠不要指望他能自覺。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不懂事,缺乏自覺性。如果沒有後天的培養,他真的不會主動學習。

也不要覺得優秀的孩子一定會自覺,哪怕尖子生也有不想上課、不想寫作業、不想學習的時候。

所以不要以為光靠孩子自己就能養成自覺性,沒有父母的監督、引導和鼓勵,孩子不可能成才。

家長的監督力,是此時幫助孩子主動學習的前提。

多找一些辦法監督孩子,比如說陪讀,經常提醒孩子,留意手機各應用的使用時間,在家裡裝攝像頭(最好不要)等等,也可以向老師瞭解孩子的實時學習情況。

不要輕信孩子的話,並且完全放任孩子自己學習,他可能跟你說自己很認真聽課了,其實一直在掛機。

孩子的自律養成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12歲以下的孩子基本上都需要他律,請不要太早放手。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太可能自覺學習,必須有成人的陪伴、督導及管教。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先自律,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律。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