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最近又读了一遍贾平凹先生的《废都》,前几日也从书中主人公的角度写过几篇文章。但是始终都没有和大家讨论到《废都》中的这个“废”字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我们也都知道这部著作曾经也有过被尘封的日子,而且书中的语言用字以及精神内涵都曾在文学界引起过诸多争议。如今,我们再读这部书,看到更多的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与物产生的深远影响。也会更清晰地去思考《废都》的精神内核是什么?以及它所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意义。

《废都》以古都西京城为故事的诞生点,以大作家庄之蝶在世俗中的情与爱,人与事为塑造点。虽然在情节 比较平稳,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但是缓和别致的文字中留给的是读者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安排上了自己的归宿,就连那头有思想的牛在我看来也是相当重要的角色。故事的结尾也大都指向了那个“悲”字,而这悲剧的来源正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废”字息息相关。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社会发展改革的关键节点,搞好经济发展,让国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是整个国家的大方向。原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逐步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拢。沿海的南方地区,做生意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目标。这种商品经济的意识直接传入到内陆,影响着各行各业。文学创作虽说是个特别的行业,但其也受到了商品意识的影响。原有的与政治挂靠的作品,开始考虑读者的市场。这一点我们在《废都》中可以读到,庄之蝶家的书店由洪江管理,而他经常去进一些市场欢迎但非正版的书来销售。另外,庄之蝶作为西京城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书中提到城里有大量的店铺牌匾都是他题的字,还有为假农药厂写宣传稿。作为文学家他的这些行为表现就是被社会商品意识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名与利而逐渐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精神内涵。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在创作后记中贾平凹先生提到,自己多年的身体遭遇和父母生病以及官司纠缠的事情,让他的心态和情绪都有了很多变化。提起《废都》的出发点时,他提到一句话“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也就是说人们对金钱的欲望直接淹没了人的精神内心,整个社会都呈现着集体逐利的态度。社会的精神生态系统是有问题的,而《废都》就是来揭示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部书的创作是在作者和社会环境产生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用西京城四大名人尤其是庄之蝶的故事,来告诉读者那个时代追的是什么?而失去的又是什么?这失去的正是现在所要注重的。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内心精神与原则的缺失

在我看来《废都》更多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关注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内在精神的影响。社会大环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而这些目标的结果,最终会一一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外在环境变化,是我们在追求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必经过程,也是个人难以控制的。

内在精神方面就不一样了,它是可控的因素,虽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主动权依旧在自我手中。阅读《废都》一书,看完庄之蝶等人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20世界80年代里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丢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

《废都》中有两类人,一类是以庄之蝶为首的知识分子;另一类则是这些人的女性家属。全书透过男人看精神,透过女人看道德。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城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他的文学作品受人追捧,他的文字挂在了各种有名的店铺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里,知识分子是一众令人尊重的群体,他们思想独立、精神自由,常常不以世俗来束缚自己。但是在《废都》中,一个社会环境变化的时期内,我们所看到的知识分子完全是另一个状态。庄之蝶为人写牌匾、写宣传稿来赚钱,其他人开歌舞团,捣腾字画,原来在普通人心中比较纯洁的行业与群体都被金钱意识所埋没。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在书中庄之蝶就是一个传统文人的代表,从潼关来西京城就是为了实现他自己心中那一抹的文人精神。前期他用自己的好作品,征服了社会与读者,使他名声大噪。但当他处在一种社会发展交替的环境中时,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他也想尽全力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但直到人生的最后都没有完成。他骨子里的文人精神,被社会中所谓的“欲”包围了,他无法跳脱出来,一步步陷入其中。直到家道败落,瘫倒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中。

庄之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用一出悲剧告诉人们追求欲望的过程中,精神是如何失去的。人们追求物质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中应有的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前期有一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贾平凹先生正是看到了,在崇尚经济发展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是如何失去自我,丢掉高雅的。他用《废都》来警醒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群,经济社会中不能在欲望中逐渐颓废。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女性传统道德之美的缺失

《废都》中女性形象也都很经典,牛月清、唐宛儿、柳月等人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各自的特点让读者印象深刻。中国女性,在过往的历史中都会给人一种传统之美。她们谦逊的遵守着,老祖宗与家族的规矩,承担着作为一个女性的在家庭角色中的责任。在崇尚经济的发展大潮中,传统女性的道德之美自然也受到了冲击。牛月清作为庄之蝶的妻子,她在书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完美的传统女性。她善良、贤惠,一心操持家中的事务,好让庄之蝶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在她的心中家庭与丈夫就是她的人生重点,但丈夫出轨的事情最后还是让她想不通为什么。她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不应该得到那样的结果。在小说的后期,牛月清离开庄之蝶,开始放下心中那些所谓的传统美德,逐渐活得自我。在书中她曾说过,她很讨厌,社会上那些画上浓妆的姑娘,走路扭来扭去,看起来不太矜持的姑娘。但后来,她的生活态度与方向,也在逐渐的向那群人所靠拢。在牛月清之外,书中刻画的某些女性,她们大胆、妩媚,充满风情,经常冲破思想束缚,在行为上比较出格。


贾平凹《废都》:20世纪80年代逐利的背后,隐藏着精神道德的丢失

牛月清作为女性代表,她的存在象征着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女性的道德之美。即使社会上的其他女性与她格格不入,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原则。但故事的最后,她放弃内心原有的想法,这种放弃来自于丈夫庄之蝶对她在情感上的伤害。这种伤害直接打破了,她对传统道德的信任,而庄之蝶又是在经济变革的冲击下失去的自我。牛月清在婚姻中的失败,从女性的角度而言就是经济社会中对女性传统价值观和内在道德观念的冲击。在以牛月清为代表的的一群人心中,原来坚固婚姻的利器,却最终败下阵来。这是时代意识变迁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处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到处都弥漫着“金钱与欲望”。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被暂停,新的模式带来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即精神与价值观念。贾平凹先生用《废都》这部书,采用突破性的描写方式,来告诫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精神建设。简而言之,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一定要注重“内外兼修”的个人、社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