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在日本科幻动漫创作者的代际更替中,富野由悠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富野由悠季,本名富野喜幸,1941年出生在神奈川县小田原市。高中毕业后,考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映画学科。在学期间,曾经参加左翼学生运动。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富野由悠季于1964年2月进入虫制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动画生涯。他参与的第一个动画项目,就是电视动画版《铁臂阿童木》的制作,并很快承担起脚本和演出(执行导演)的工作。但由于没有获得理想的职位,年轻气盛的富野由悠季毅然从虫制作辞职。此后,他开始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混迹于日本动画界,时间长达十余年,几乎把跟动画制作有关的各种工作都做了一个遍,成为了当时日本动画界难得的通才。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富野由悠季

1972年,富野由悠季以导演(监督)的身份,指导了以“超古代文明亚特兰蒂斯”为灵感来源的海洋科幻动画片《小飞龙》。随后,又参与制作了以“巨大机器人”为主角的科幻动画片《勇者莱丁》。1977年,富野由悠季加入了日本日升动画公司,并先后参与了《无敌超人赞波3》和《无敌钢人泰坦3》等两部科幻电视动画片的制作。随后,富野由悠季便投身于日本科幻动漫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之作《机动战士高达》的拍摄之中。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1979年4月7日,电视动画版《机动战士高达》开播。从剧情上看,《机动战士高达》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故事主线仍旧是以往日式“巨大机器人”(机甲)动画中常见的热血少年驾驶机甲在战场上与强敌抗争。该作真正开创性,在于其严谨的科学设定和军事情景设计,从而使日本科幻动漫摆脱了将科技元素仅作为动画片中机关布景或噱头,转而通过追求“科学性”以达成作品的高可信度和高还原性的硬核向作品(硬科幻)。

动画开播后,由于动画内容对于当时电视动画的主要观众群体——中小学生来说过于晦涩,反响平平。但后来,由于众多高中生、大学生被剧情吸引加入观众之中,《机动战士高达》实现口碑逆袭。1980年7月,日本著名玩具制造商万代公司,推出“机动战士高达”主题模型玩具(钢普拉),受到热烈追捧。受此鼓励,日升动画公司决定推出《机动战士高达》的动画电影版(剧场版),仍由富野由悠季担任导演。1981年至1982年间,三部动画电影《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站立在大地上》、《机动战士高达:哀战士》、《机动战士高达:相逢在宇宙》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机动战士高达》的成功对于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⑴扩展了科幻动漫的受众群体:以往科幻动漫的主要受众是中小学生,当这些升入高中或大学后,基本上就不再关注科幻动漫,而《机动战士高达》的出现,让科幻动漫真正走向了全年龄向。⑵完善了科幻动漫产业链:以往科幻动漫、尤其是科幻动画片的商业模式是较为单一的,主要是依靠广告赞助,这让赞助商获得了较大的话语权,经常出现赞助商干涉动画创作的现象,《机动战士高达》成功的启动了模型玩具这个潜力巨大的衍生品市场,增强了动漫创作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机动战士高达》的出现,实现了日本科幻动漫创作范式由“幻想科学”(软科幻)向“科学幻想”(硬科幻)的转变,吸引了一大批新生代的创作者,投身于科幻动漫创作之中。

如果说,《机动战士高达》为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那么, 1982年10月开播的电视动画片《超时空要塞Macross》,则是把日本的科幻动漫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策划案最早由日本动画企业“Studio鵺”(スタジオぬえ)提出,后来转交给动画公司ARTLAND负责制作。《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制作过程本身就对日本科幻动漫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堪称新世代动漫创作人的“训练营”。其制作阵容中,不仅包含了河森正治、美树本晴彦、板野一郎等后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幻动漫创作中坚力量的一代动漫人,还包括了当时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庵野秀明、山贺博之等日后活跃于90年代的日本动漫人。毫不夸张地说,一部《超时空要塞Macross》造就了一个属于科幻动漫的黄金时代。而继电视动画版后,1984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版《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曾记得爱》,却影响力更是超越了动漫的范畴,成为了日本科幻电影、乃至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杰作。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热映,引领日本科幻动漫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全盛时期。而OVA这种崭新的动画发行方式,则为日本科幻动漫的热潮又添了一把火。所谓OVA即“独立影像软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录像机开始在日本家庭中普及,录像带租赁业也随之兴起。这让影视制作公司看到了一条不通过电影发行公司、电视台等传统影视播放渠道,直接向观众提供影视作品,并获得收益的新渠道。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OVA录像带(后来逐渐演变成VCD、DVD介质)被推向市场。其中,就包括大量科幻动漫作品。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OVA科幻动漫作品,就是有德间书店投资制作的《银河英雄传说》。该动画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同名小说。其中,动画本传110集,分为四部发行,另有外传52集,全部采用OVA形式发行。如此大规模的OVA动画制作,在整个日本科幻动漫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总导演石黑升也是电视动画版《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导演,而河森正治等人也是在他的一手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这一时期,日本科幻动漫蓬勃发展的另一个表征,就是科幻题材在整个日本动漫领域的辐射性,出现了大量的“轻科幻”动漫。所谓“轻科幻”动漫,是指动漫作品本身借用一些科幻作品中的设定元素,如外星人、机器人、时间机器等,而作品本身更加接近于奇幻、冒险、搞笑等类型的动漫作品。在这一时期,堪称日本国民动漫的《福星小子》(高桥留美子编绘)、《阿拉蕾》《龙珠》(鸟山明编绘)等都可以归入这种轻科幻动漫的范畴。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在科幻动漫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科幻动漫也开始了新题材的探索。1988年,由漫画家结城正美编绘的科幻漫画《机动警察》开始连载。这是一部近未来为时代背景的“写实向”科幻动漫作品。漫画以未来的新东京为舞台,为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销量,人类发明了名为Labor的人操大型机器人。然而,随着Labor的应用,各种与Labor有关的犯罪活动也与日俱增。为此,东京都警视厅警备部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执法部门——特车二课(Special Vehicles Section 2)。该部门装备有专门为应对Labor相关犯罪案件而开发的警队专用Patrol-Labor(巡逻警用机器人)。而以主角泉野明为代表的特车二课警官们,每天驾驶着警用机器人,处理各种机器人犯罪案件,构成了整部漫画故事的主线。该漫画作品后来由日本科幻动漫界的知名导演押井守指导,推出了OVA动画版。《机动警察》的出现,让“巨大机器人”(机甲)这个最具日本特色的科幻题材类型,彻底摆脱了“架空世界”的设定,走入了“现实”生活,体现出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创作价值取向。这是日本科幻动漫创作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机动警察》的导演押井守出生在1951年,比原作者结城正美大六岁。但真正让押井守扬名业界的却由他任导演,于199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版《攻壳机动队》。这是日本科幻动漫中“赛博朋克”题材最重要的代表作。其漫画原作由1961年出生在兵库县神户市的漫画家士郎正宗编绘。由于士郎正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对画面呈现要求精益求精,再加上《攻壳机动队》本身的世界观过于宏大,原作漫画在连载期间,更新速度极慢,内容也显得较为晦涩,并没有引起读者们的特别注意。而改编成动画电影时,押井守删繁就简,充分发觉了原作的科幻内核,并以精准的视听语言,呈现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赛博朋克世界。该片不仅在日本国内深受好评,在美国上映时,也曾引发观影热潮,充分体现了优秀科幻作品的跨文化特征。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事实上,电影动画版《攻壳机动队》的热映,在某种程度上是重新唤起了日本人对动漫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日本动漫界因为“宫崎勤连续杀人案”(又称“警视厅117号事件”)而陷入低谷。当时,一名叫宫崎勤的连环杀手在东京都和埼玉县辖区内多次诱拐杀害幼女。该犯归案后,因警方在其家中搜出大量漫画书及动画录像带。媒体既由此炒作动漫作品对连环杀手的影响问题,从而在日本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反动漫运动。整个日本动漫业受此影响,再加上“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冲击,而陷入低迷。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执着的日本动漫人迎难而上,继续自己的科幻动漫创作。1983年,为了制作原创科幻动画电影《王立宇宙军——奥内米斯之翼》,曾经参与过《超时空要塞Macross》制作的山贺博之、庵野秀明、贞本义行等人加入到新成立的动画公司GAINAX。1987年,《王立宇宙军》上映,但反响平平。为了平衡预算,GAINAX策划制作了OVA动画《飞跃颠峰》。这部动画片是当时日本科幻动漫中少有的将相对论效应纳入世界观设定的硬核科幻作品。同时,又集合了“美少女”、“宇宙战争”、“机甲”、“怪兽”等流行元素,堪称是日式科幻动漫的集大成之作。但是,这部作品显然过于超前,推出伊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随后,庵野秀明又以监督的身份,指导了改编自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名作《海底两万里》的电视动画片《不思议的海之娜迪娅》。该片曾经《蓝宝石之谜》的片名在中国播出。

美学世代:日本科幻动漫的传承者

至此,日本科幻动漫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已经悉数登场。这一代动漫创作者基本上出生于1960年前后,经历了日本经济复苏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对科技改变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接受过系统的院校教育,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迅捷和多元化,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中既有“日本第一”的自信心,也不免岛国居民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日本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一代”,自幼便在漫画、电影和电视的包围中长大,对影像有着天生的敏感。而与第一代动漫创作者相比,他们通常都有较为完善艺术教育背景(包括学历教育或师徒传承),而且大都自幼立志从事动漫行业,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都有着强烈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背景的差异,让第二代动漫创作者不像第一代人那么看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教化功能,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拓然动漫创作题材领域和视觉冲击力上,可以说是他们完善了日本动漫的美学体系和创作技术体系,称他们为日本科幻动漫的“美学世代”并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