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人:健康文明飲食,從多一雙公筷開始


 

@開封人:健康文明飲食,從多一雙公筷開始

@開封人:健康文明飲食,從多一雙公筷開始

@開封人:健康文明飲食,從多一雙公筷開始

@開封人:健康文明飲食,從多一雙公筷開始

近日,隨著餐飲行業恢復營業,經過疫情大考的人們開始審視如何“吃得安心”。連日來,關於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的倡議此起彼伏,其中上海、廣州、蘇州、海口等城市已經率先而行,倡導大家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

西方人喜歡“分餐制”,而中國人則喜歡“共食”,桌子是圓的,杯盤碗碟是圓的,大家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品嚐的是美味佳餚,品味的是團圓美滿。但是筷來箸往間,一盤菜你夾我也夾,筷子一頭連著嘴巴,另一頭連著的可能不只是珍饈美味。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發生了多起因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引起的感染病例說明,當用吮吸過的筷子在菜盤裡翻來戳去時,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毒的傳播。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前列,其中唾液是各類傳播途徑中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有數據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通過口腔傳播,而我國胃病患者中,該菌的感染率明顯高於歐美人,主要是由於我們的餐飲習慣所致。家裡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會大大提高。中國重視人情世故,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喜歡通過吃吃喝喝來增進感情。受固有的習慣影響,不少人覺得,使用公筷可能會讓人感到在餐桌上受到了“歧視”,是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相互嫌髒的一種表現。有時候即使餐館提供了公筷,也不太好意思使用,兩雙筷子換來換去很麻煩,好像也顯得自己很矯情。

其實分餐制或者公筷制並不是什麼“舶來品”,在中國傳統的餐飲文化中古已有之。《周禮》《禮記》等古代典籍中記載,早在周朝,我們就實行了分餐制。“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這裡的“豆”不是指豌豆扁豆,指的是一種盛裝食物的容器。舉案齊眉,這個成語就是指夫妻間吃飯,一人一案。現在在陝北、東北地區農村,還能看到分餐的身影。

分餐或者使用公筷並不是違背傳統,反而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更體現個人衛生文明。早在十多年前的非典期間,鍾南山院士就呼籲“餐桌革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鍾南山院士再次強調了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或實行分餐制。一次公共衛生危機的發生,其實也是促動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提高整體文明素質的契機。

多一雙公筷,多一份放心安心。讓我們先從餐桌上多放一雙公筷開始,可好?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是保衛我們的生命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