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门坎战役初期,苏军是如何碾压胖揍日本关东军的?

Mr_Dou_Z


战争状态下,考验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加看重的便是指挥者的指挥艺术,加上国家力量的扶持。这样才能最终在这战争当中,获得想要的胜利。更何况想要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如果没有了支持,想要赢得战争,貌似有些妄想。但是战争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任何一场战争,如果思想和观念落后,那么打到最后也同样是吃力的。

诺门坎战役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彻底碾压日本关东军。在二战的过程中,即使苏军在东线战场在困难,也没有看到日军的身影。可见诺门坎战役对于日本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诺门坎战争的起因

历史上日本和俄国爆发过多次冲突,最为出名的便是一战期间。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但是战争的结果便是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同时作为战败方,俄国将中国东三省移交到了日本手中,作为赔偿的还有库页岛。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政权。伪满洲与蒙古相依靠,日本和苏联的驻军分别在两方的边境线上。于是双方因为边界的争端发生摩擦,局面不断升级。日本为了摸清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在边境位置不断地制造挑衅事件。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双方战争一触而发!

日本为了进行战争,制定了“北进计划”,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其目的就是为刺探苏联和外蒙的军事实力。在第一次的试探性较量当中,日军的第64连队遭到重创而且死伤惨重。

那么,日军为何遭到苏军的碾压和胖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日军的对崛起的苏联认识不足

日军对苏军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了沙俄时代,对崛起的苏联的军事实力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许是受德军闪电战的影响,再加上对苏联军事实力没有很好的估量,导致日军轻率地发动了战争。

在1939年6月朱可夫担任苏联第57军军长,当然指挥作战的也是这位二战中优秀的统帅。在偌大的草原上面,由于苏联和外蒙签订了互助的条约,这也就导致了日军在进入外蒙进行作战的同时,日军的作战动向暴露无遗。相对应地,苏军还可以提前知道日军的动向,进而做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二、 军事作战理念的不同

日军的作战观念还停留在人员作战,主要是以步兵为主。但是苏联则是不同,苏联当时的军长是朱可夫,他是懂得大兵团作战,同时还知道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官。再加上双方指挥官的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间接导致了日军在作战的时候,进攻速度十分缓慢。

三、武器装备不同

日军虽然通过明治维新,以及在一战当中将俄国打败,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苏联从建国之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管是国家实力还是武器装备方面,显然不是日本所能比拟的。虽然日军关东军号称很强,但是苏联士兵的军事实力同样也不弱。苏联的骑兵骁勇善战,飞机大炮并且其他的武器装备都十分先进。而日军面对这样一个武器精良的部队,实在是无可奈何。

在日苏的诺门坎战役期间,就双方的飞机数量进行对比。苏联作战飞机是500多架,而日军只有180多架。而双方在比拼过程中,谁能夺得制空权,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那么刚刚经历过钢铁洪流的苏联,国家的工业实力比日本不知道强多少。日军受到苏联强大的火力压制,在这场冲突当中,苏联所消耗的炮弹就有31000吨,而日军只有2000吨左右。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日军的物资消耗非常少,而这怎么可能扛得住苏联的攻击呢?

四、日军的平原作战优势不足

战争打到最后,拼的还是国家的工业实力,苏联的飞机损坏之后,很快就可以提供新飞机前往作战区域,然而日本却很尴尬,失去一架便少一架。紧随其后的便是无休止的轰炸,这使得日军的优势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适合山地作战的日军,在草原上面成为了苏联轰炸的活靶子。

1939年8月,日军向苏联提出停战。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苏联并不想牵扯太多的兵力,毕竟苏德的战火已经在西伯利亚大路上燃烧了起来。

总结

这场战争以日军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战争失败的意义却对日军影响深远。整个远东的局势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不管苏德战火燃烧多么激烈,日军也没在远东战场和苏联发生过类似大规模的冲突。


闲来读史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根据近年来解密的资料,整个诺门坎战役期间,虽然日本关东军面对苏军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的状态,但是并不存在关东军被苏军碾压胖揍的情况。

诺门坎战役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9年7月2日,日军从东西两线同时渡过哈拉哈河主动发起进攻,在苏军后方重炮的打击下,两线进攻全部失败。

第二阶段日军大举增兵到两万五千多人,但是苏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增援,达到五万多人左右,而且装备坦克和装甲车800多辆,大炮500多门,飞机500多架,一支机械化大军悄悄准备完毕。

在暗中大规模增兵的同时,苏军还实施了各种战术欺骗,使得日军丝毫没有察觉苏军的重大变化。8月20日星期天,按照惯例,这一天日军军官半数会去海拉尔度假。就在这一天,苏军对日军发动了突袭,投入了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1个机枪旅,5个装甲旅,一个空降旅,可以说全力以赴,最终几乎全歼日军23师团。

看双方的兵力对比,日军23师团是一个新组建的二流师团,实际的装备和战斗力连日军二流师团都不如,加上其他增援的部队,总计不过两万五千人。

苏军则是由第一名将朱可夫指挥,兵力五万多人,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数量是日军6倍,在这样绝对的军力优势之下,日军伤亡19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多辆;苏军伤亡25000多人,坦克装甲车辆损失300多辆。

因此,诺门坎战役与其说是日军惨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苏军惨胜。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麻辣战争


历史上,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的猫狗大战少有停歇,就连他们的“盟友”希特勒都非常纳闷:“日本的海陆军是敌人么?”在希特勒看来,日本海陆军愚蠢的对峙行为,极大的加重了日本一切形式资源的内耗。

就在1937年陆军占领南京后,两部在北进还是南进的战争资源倾斜问题上又发生了争执,这个争执由来已久,早在两年前,石原莞尔就倾向于在征服东亚大陆的基础上,将后续战略重心放在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并以苏联为假想敌。

很显然,海军军部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始终妄想以中国为基地,南洋为跳板,继而称霸太平洋乃至大西洋,虽然对陆军军部在占领中国这个前提上没有异议,但是他们却是以美国作为最终假想敌,而北方大陆,他们认为仅需进行战略防御,关键时刻不被苏联背后捅刀就可以了。

日本内阁的如意算盘是---既然很难判断取舍,索性双方都不得罪,而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苏联的国家体制是西方国家所忌惮的,属于天然“仇恨”,所以,如果实施北进计划,一来可以增进与盟友德国及其他列强的“友好”关系,二是通过利益交换,日本可以恬不知耻的出卖中国利益进而换取西方国家对自己侵略中国的支持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纵容和漠视。

最终,日本在1936年决定南北并进,并于37年占领南京后正式实施,但北进计划因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大败亏输而宣告终结,可以说他们遭受了就当时而言,日本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惨败。

此次战役中,日本共75000人,死、伤、被俘61000人,飞机损失660架,这场惨败最终致使日本内阁集体辞职,陆军失去了话语权,而海军在南进的进程中则最终偷袭了美军基地珍珠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战败的进程。

并非日军轻敌,实在是苏联太过善于“伪装”,无论是日本内阁、军方,还是后来向苏联宣战的纳粹德国都认为苏联的“大肃反”运动已经伤及根本,军官系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肃反运动造成68万余人死亡,四万余名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遭受清洗,其中一万五千人被枪毙。

基于“基洛夫法”的大清洗运动中,三名元帅被杀,其中包括苏联红军的灵魂人物,天才般的传奇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布留赫尔,被处决的将军更多,其中包括空军司令、装甲兵司令也陆续惨遭毒手,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的最尖端的武器专家、各类科学家也未能幸免于难。

大量职位空缺,小工厂的厂长当上了俄联邦副总理,舰长被顶上了海军司令的宝座,极富战斗经验的基层指挥官也几乎全部遭到清洗,这就难怪日军和德军都预估苏联战力大损了。

诺门坎战役分为试探和正式交火两个阶段,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苏军的战斗毫无瑕疵,如果不是斯大林明令禁止朱可夫跨越蒙古边境的话,日军的结果很可能是片甲无存。

1939年5月13日,日方开衅,率骑兵、装甲兵准备作战,转天又在飞机的火力支持下向蒙军驻扎的高地发起进攻,蒙军暂时后撤,并在撤退途中最终惨败,但在后续的追击中,日军被驰援的苏军坦克、装甲部队歼灭,以省油著称的日本轻甲坦克全部报销,日军行动负责人东八百藏被击毙。

战斗情况资料很快传到了斯大林手中,斯大林判断这不是擦枪走火,而是大战来临前的试探,如果不能一次性歼灭,给日军带来重创,那么今后在蒙古边境地区日军必然会牵制苏军大量部队疲于奔命。

当时的中国因积弱百年,复兴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民国时期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而日军当时在中国顺风顺水,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战力无敌。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与日军打了一场仿似不同时代的战争,事实证明,日军实在落后至极。

苏军的战略资源调动能力非日军可比,在朱可夫的要求下,五万七千士兵、515架飞机、385辆装甲车、498辆坦克和500余门火炮迅速到位,除此之外5.5万吨物资也在不断的陆续送达。

在此次战役中,日本动用了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可惜毒死的都是自己人,因为别说苏军了,就连蒙古军队的饮用水都是后方铺设的输水管道输送过来的。

苏联的情报信息网强大到日军难以想象,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一切情报全在苏军掌握,包括日本、伪满部队的各分布地点和驻兵人数、日本空军机场及其近日起落架次、日军调动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日本的物资输送车辆情况和其运送能力,包括731部队的动态,这些资料都在朱可夫手中一览无余。

更加可怕的是,朱可夫可不像小日本一样省油,他指派飞机编队每天三次在空中拍摄地形地貌修正地图和敌方信息的错误,日军大大小小的一切行动尽在掌握,反观日军则是全程痴呆状态。

就在日军集结75000人准备发起攻击的时候,朱可夫已经知道了日军的全部动向,他预估到日本会率先发起进攻,所以布置了种种假象,把自己伪装成准备打一场防守反击战的部队,就在日军放下警惕,打算出击的时候,苏军率先发起了进攻。

上文叙述了苏军参战武器,其中包括轰炸机、歼击机、火炮、坦克、装甲车、步兵,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立体战争,首次使用就结结实实的用在了日寇身上,飞机方面苏军很快就夺得了制空权,250架飞机对战场进行轮番轰炸,日军防控力量失效,因为苏军在轰炸前投放了巨量的烟雾弹,并且伴随着空中打击,火炮也对日军针对进行了无差别打击(因为苏军自己也看不见^_^)。

苏军的战斗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日军的指挥却错漏百出,说好的配合作战,因炮兵延误战机,步兵已经开始冲锋,而匆忙准备好的炮兵则不分敌我的对战场进行了无差别打击,苏军、日军在炮火下死伤不少。731投毒,本来已经警告士兵附近的水源严禁饮用,但是日军的资源投放能力太差,士兵们喝不到水所以都跑去解渴,于是1000多人“死因不明”。

当时的日军全无还手之力,连摸清方向都是难事,据战后的日军士兵讲,现场根本看不到战机只能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和几乎连在一切的火炮爆炸声,等到坦克和装甲车突击进入己方阵地才刚刚发现,怎能不败。

通过此次的战斗,日军对苏军的战斗力有了清醒的认识,更令日本愤懑的是---诺门坎战役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日本所谓的盟友德国却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说这是日本在此次战斗中的双重失败,作为回报,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也坚决不予理会,何况出兵支援。


古今通史


诺门坎战役,日本关东军被苏军打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情报。

苏军利用外蒙人与草原上牧民的亲缘关系、民族情感,早就在草原上布满了眼线。苏军对日军的动向丶人数丶武器配置都掌握得十分精准,而日军却对苏军的情况,不甚了解。因此,苏军能对日军进行精准打击,而日军对苏军无法作出万全的防范。

2,装备特点。

日本人自“明治维新”以来,一门心思主要针对我国。因此曰军的装备,主要是针对侵略我国而设计的。

日军的火炮不过分追求射程,而十分关注“击数”,日军火炮的“击数”很好,通常日本一门火炮的击数能达到二千击。

苏军的装备,主要针对欧洲强国,所以苏军火炮追求射程,而不过分追求击数。苏军火炮的射程比日军火炮远,只是使用寿命不如日军火炮而已。

3,苏军的骑兵,训练有素,战术素养高。

当日军进驻诺门坎时,日军的阵地在苏军的精确瞄准之下,苏军火炮全部覆盖了日军阵地。由于苏军火炮射程比日军火炮远得多,所以苏军在日军炮击范围之外,而日军则在苏军炮击范围之内。加之,日军不掌握苏军的阵地情况,而且日军还在苏军的严密监控之下。

因此,当诺门坎大战爆发时,日军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之力。当曰军被苏军火炮打垮后,苏蒙骑兵顺势杀出,导致本已乱了阵脚的日军,兵败如山倒。据说此役,苏蒙骑兵追杀日军,达二十多公里,日军尸横遍野,死伤惨重。


鬼影147951010


这又是一个“谣言式提问”。诺门坎战役初期,苏军并没能碾压胖揍日本关东军。初期苏军在诺门坎地区只有57特别军。其机械化程度尚可,但是就绝对力量而言,难以和关东军派来的几个师团相抗衡。尤其是配属给57特别军的蒙古国军队,战斗力较弱,被日军数次成功偷袭,一时让苏军颇为被动。57特别军之所以能够坚持,主要依靠的是其坦克和摩托化力量,还有在岸边河岸高地上的重炮群。

重炮群占据高地,视生处高,居高临下,对平原上的日军活动一目了然,指哪打哪。在苏军得到大量兵力兵器支援得以发动反攻之前,苏军基本上是靠高地的重炮群支撑下来的。


唐律疏议


诺门坎战役苏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抵抗决心。诺门坎冲突爆发后,日本紧急调遣第23师团前往冲突地点。而23师团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二流师团,属于警备性质的“治安师团”,不管装备还是战斗力都很一般。后来日本临时组建的第6军其实就是以23师团为主力,加上第7步兵师团(半个)以及第8国境守备队等伪满洲国警备部队组成的混编杂牌军,实力其实是很差的。而苏联方面,苏联为了教训和威吓日本,派遣名将朱可夫组建了多兵种合成的第1集团军,配备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重炮。苏联的第1集团军不管是装备还是火力,都比日军强了不止一个档次,日本的战败在情理之中。如果诺门坎战役中打头阵的是第五师团这种甲级师团,苏联未必能占什么便宜。

第二,日本战术呆板落后。日本不仅装备落后,作战思想更落后,用德国人的话来讲: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当苏联人进入多兵种步坦协同的时候,日本人还在延续日俄战争时期的火力压制加步兵冲锋的老掉牙战术。这种战术对付落后的中国军队非常有效,但对付武装到牙齿的苏联人明显选错了对象。苏联人飞机、坦克、重炮一应俱全,火力那叫一个猛,在这场冲突中苏军方面仅仅炮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的物资总消耗还不到2000吨,双方的差距非常悬殊。日本的万岁冲锋对上苏联的钢铁洪流明显是找虐。战争结果自然是一边倒,日军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满地找牙。朱可夫的装甲集群作战让日本人见识到了什么叫现代化战争,也让日本人知道了和苏联这种一流工业强国的差距。

第三,日本无法发挥优势。日军属于半机械化部队,擅长的是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的作战,但在平原作战中日军的作战能力很差,对付火力弱、装备差的中国军队可以,对付武器好、火力猛的苏联就不行了。诺门坎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形平坦,非常适合苏联的机械化兵团作战,苏联人将机械化作战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日本人只有挨打的份。此外,苏联人占据了诺门坎附近的高地,阵地前还有河流的阻挡,居高临下的苏军占尽了优势。而日本人一根筋,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劣势,就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往前冲,一味的进攻防守坚固、火力凶猛的苏军阵地,明摆着是给苏联人送经验。不过尽管如此,苏联人也没占到多大的便宜,被日本人的顽强和凶悍搞得焦头烂额,最后以惨胜收场,伤亡人数不比日本少。

这场胜利只能称得上苏联惨胜,所以战争才会草草收场,无法乘胜追击。


建戈说教育


苏联领土库页岛还在被日本霸占殖民的1939年怎么可能碾压日本?


中途岛俯视斯大林格勒


一战二战日军和苏俄几次对战时场面都比较惨,没有出现碾压,诺门罕苏军是达成目标了,但伤亡较日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