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了?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領軍進入南京,宣告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就此結束。南京城破那場大火之後,並未能找到建文帝的屍首,因此留下疑案,成為史上下落最神秘的皇帝,那建文帝到底是城破自焚而亡還是化妝出逃海外亦或是流浪民間出家隱居了呢?


建文帝去哪了?

建文帝朱允炆

大明編撰的史料多是記載建文自焚而亡,而這恰恰正是朱棣最希望的一個結局。朱棣起兵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無論建文是被俘還是逃亡,朱棣只會感到芒刺在背。建文帝作為太祖欽定的接班人,朱棣即便有心也不敢光明正大的下殺手,弒君可不是一個好名聲。而抓住了建文帝更是一件麻煩事,朱棣為了洗脫造反的嫌疑,既不能也無權廢了建文的帝位;而禪讓更是一種改朝換代的方式(如漢禪讓於魏),同是朱家人怎麼可能再立一個新朝廷出來。那麼建文自焚而亡,無疑就是最符合朱棣利益的一個結果,在輿論上不用揹負造反弒君的罪名,名義上也算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了大統。


建文帝去哪了?

明成祖朱棣

朱棣下令篡改史料的行為是有目共睹的,那麼朱棣宣揚的建文死於大火就有待商榷了。即便建文帝真的自焚了,作為合法繼承皇位的朱棣為了收買人心也要風光大葬建文帝,畢竟是老朱家自己的血脈更是他朱棣的親侄子 。可連個墳頭都沒有的朱允炆,極大的可能就是成功出逃。逃出應天府(今南京)的建文帝,最安全又快速的出逃方向就是出海了。這恐怕就是後世認為鄭和下西洋明面上是發展貿易弘揚大明國威,實際卻是奉旨暗中查訪建文帝是否流亡海外的原因。細想一下,打著弘揚國威旗號的海上探險活動中,面對一些偏遠番邦武力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動武是大概率的事件,遠航艦隊的領頭羊更適合由獨當一面的武將擔任,而不應該是由鄭和這位偉大的三寶太監領頭下西洋。雖然鄭和沒有找到建文帝,可為我們帶回來了辣椒,成就出風靡全國的川湘菜系也算名揚千古了。


建文帝去哪了?

鄭和下西洋

負責本土的胡濙(ying),就沒有鄭和那麼風光無限了。朱棣派給他的公開名頭是——尋找仙人,一個欲蓋彌彰又很雷人的的藉口。胡濙(ying)行遍天下州郡府縣、訪廟探觀,更是拜訪張三丰以尋求建文帝的下落。忠實又孤獨的履行著職責的他,用時一十六年由青年變為中年,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某個深夜完成了這個工作。這個神秘的夜晚,正是遠征阿魯臺的第五次北伐時期,被已經就寢的朱棣半夜被侍衛叫醒,難免龍顏大怒甚是惱火,聽聞是胡濙深夜不請自來,使朱棣感到興奮和恐懼的同時立即召其覲見。史料記載“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君臣交談到天亮,沒有人知道兩人都談了些什麼,但通過推測其中的蹊蹺,就能明白朱棣為何釋然了心中疑惑。 胡濙暗尋建文帝十餘年,突然深夜覲見,必然是有了建文的下落:第一、建文帝的確已死,並呈上證據,這一過程用時不會太長,至少不會用一夜;第二、找到了無心復辟的建文帝,並詳細彙報建文帝目前的境況,更有可能充當了一回叔侄之間的傳話筒。雖然史料中並未詳細記載朱棣是否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但通過事後胡濙很快被任命為尚書,並且最終成為五位託孤大臣之一,顯然是完成了朱棣交代的任務,打消了朱棣一直以來的心頭之患。

建文帝去哪了?

燕王朱棣軍進南京

自燕王朱棣入金川門時起至胡濙歸來密談止,歷時二十一年沒有發生過“此去江南招舊部,旌旗十萬斬燕王”的事,就說明建文帝已經“死”了,他死在了他的衝動、他的懦弱、他的無知,他妄想著一群書生勾勒出的“王道理想”,他輸給了一個能戰善戰又成熟老辣的對手,他敗在一個比他想象中更加繁詭譎的世道人心。建文帝的失敗,在失道寡助、正義必勝的傳統意義上難堪的讓人無法接受,可僥倖活著的朱允炆恐怕也不會在心裡再次燃起“要死於社稷”的慾望。

建文帝去哪了?


最後用一首傳說中最為著名的建文帝出亡詩來結尾: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