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是怎么回事?

屈阳


其实是一次周期性降温。

虽然说被部分明粉称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而实际上的小冰河,前后历时500余年的气候变化过程的总称。中国气象学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小冰河时期,从南宋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前期,其中清朝前期1680年左右,是小冰河降温的最巅峰。

明朝经历过两次明显的降温,一次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一次是明末清初1620年以后。

其中1620年开始的那次,的确为明朝的灭亡“添了一把火”。

不过也不能全怪小冰河,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抗灾能力不行。或者说明朝自身的弊病积累,被小冰河引爆了

明朝相对于宋元,是一个十分依赖农业的朝代,并用户籍制和路引,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大量人口挤压在农业上。200多年没有任何变化,最后人多地少,生产开始跟不上消耗,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农民破产……

也就是小冰河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了。


黑眼历史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回顾明朝末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

虽然封建王朝一般一二百年就会灭亡,明朝灭亡也支持了200多年。

但在明朝灭亡仅仅四十年前的1598年,明朝大军刚刚才朝鲜挫败了全盛时期的日本。

这似乎是灼灼怪事。因为其实也就二三十年后,明朝就陷入崩溃中,满清大军和明军都逼近北京。

其实,这同明朝小冰河时期是相关的。

明朝末期中国出现了极冷的气候,年平均气温较其他时期,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非常寒冷,使粮食大幅度减产,引发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气象史,中国存在4个历史小冰河期。

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朝末年、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

然而,最为严重的就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明末时期。

这个小冰河期时间最长,气温明显下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一些地域的粮食直接绝收。

酷寒使降雨区域南移,明朝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从崇祯上台开始,明朝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就不断,尤其是旱灾横行。旱灾反复出现,又导致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发。珠江三角洲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这导致全国的重大粮食减产,而且明朝政府是没有能力全国救灾的。

大量老百姓眼见横竖饿死,被迫揭竿而起,导致明朝国内陷入战乱,粮饷的筹备也出现严重问题。

明朝是内部崩溃的,首都北京也是被李自成而不是满清攻破的,满清只是捡了一个便宜而已。

而这个小冰河时期持续了很多年,满清历史也有记载。

顺治、康熙年间,江西橘子常常被冻死。谈迁《北游录》提到1653年(顺治十年)11月7日,他到达天津,11月18日运河封冻。1654(顺治十一年),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靠壮士凿冰。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等都提到了这种气候。

实际上,同时期的日本也受到影响。

日本战国爆发大量民变,上杉谦信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


萨沙


导语:

明朝小冰期是近年来出现的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天灾,而非人祸的说法。

这个说法的立论基础是竺可帧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中关于中国历史500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

竺可帧先生其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记载的研究,推算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温度辩护。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

但是小冰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完全是假借或者说是篡改了竺可帧先生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

首先,在原文竺可帧先生文中中没有小冰河期的概念

只有一个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寒冷期的概念和一个1650年至1700年的极寒期概念。

这个寒冷其包含了明清两朝全部统治时间,同时极寒期所在的时间是顺治和康熙统治的时期。

明朝于1644年灭亡,参看竺可帧先生气候研究成果,在这个500年的寒冷期不算特别。

其次,明朝统治时期出现过同明末同样的情况

虽然明朝末年开始向极寒期过渡,气温出现了下降。

但是同样的在明朝中期也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气温下降并且气温变化同明朝末年一样,这段试讲就是1500年前后明孝宗时期,甚至此时将的温度更低。

而明孝宗时期是明朝中期难得的政治清明时代,这段时间在历史中被称为孝宗中兴。

同样的气温条件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乐业被称为中兴时代,一个百姓流离,起义频发,将王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老天爷,不免太牵强了吧。

同时,在论述小冰期天气的文章中举例偷换概念情况明显。

论述小冰期天气状况的例子大量引用的是竺可帧先生在研究文中对极寒寒气的历史记载来论证明朝末年天气的寒冷(极寒期前文说过是在顺治和康熙年间)。

在没有看竺可帧先生的研究文前,我以为是明朝末年天气缺乏记载,但看完发现并不是。

甚至觉得可笑,创造出小冰河期这个概念,用天气的反常的例子来论证明朝灭于天灾,而举例却是有名的康乾盛世期间出现的气候异常的记载。

结论:

因此在看完竺可帧先生在研究文,并将明朝天气对照了文中其他两个时代的记载后,我认为小冰河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说法纯粹是个无稽之谈。


历史小知


小冰期(Little Ice Age)就是大家熟知的小冰河期。

在中世纪温暖期结束后,全球突然出现转寒的现象。这段时间持续了大概三百年,直到19世纪初期才结束。

关于小冰河期的成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 Nevle教授认为:

在16世纪哥伦布等人探索北美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美洲土著感染了外来的传染病而死亡,留下了很多荒地。

在荒地上茁壮成长的树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个吸收规模的数量级是数十亿吨,使得大气层的吸热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最终气候转寒,出现了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明朝的灭亡,在某冲程度上就与小冰河期有关。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

气候较以前寒冷,使得大旱与大涝等自然灾害多次出现,同事气候使得粮食大幅度减产。

这些综合的现象,使得明朝末年的社会秩序极其动荡不安,人口大量锐减。

社会的内部问题,最终导致各种叛乱的出现。再加上外部有清朝这个敌人虎视眈眈,使得明朝腹背受敌而灭亡。

当然,小冰河期只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并不是绝对的根本原因。


HuiNanHistory


准确来说,应该叫“明清小冰期”。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类似于现在的极寒天气。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记载,在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小冰期"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冬天气温异常的寒冷,而夏天虽说没冬天那么冷,但气温也是大幅度降低。而在"小冰期",由于长时间严寒的气候会直接造成全国各地在上百年的时间内农作物的收成骤降,导致灾荒不断。


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鞠明库先生在《灾害与明代政治》中曾经做过考究,在明代天启和崇祯年间,单单水灾就发生了374次之多,平均一年全国各地有十多起水灾发生。


据当时的记载:


《广东通志》,几乎不下雪的广东积雪达到了1尺多厚。

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


《江南通志》,祁阳(位于湖南衡阳西南方)江面居然结冰了。

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及十五年(公元1502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冰合。


甚至还有记载台湾下过大雪!海南岛甚至有人因下雪而冻死!而北方,动辄零下40度,一杯热水拿到屋外,瞬间就变成冰块了。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想而知,“小冰期”是有多冷啊!


“小冰期”还导致了天气异常的干旱,根据史料记载,全国各地,山东,河南,江西,全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情况下的灾情。较轻的大概是两三年不下雨,严重的甚至十年没有下雨。


长久的干旱对于农耕社会,尤其是统治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众多老百姓也因此失去了生命。据统计,明朝末年,汉族人口一亿两千万,到了清朝初期,汉族只有大概五千万,人口减少了一大半。


由此,频繁的自然灾害引发了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让大明王朝心力交瘁,最终走向覆灭。


老实人侃历史


大家好,我是魏若厉。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连现在的福建,江苏,广州等地,都会下暴雪,就更别提北方地区了。北方地区冬天的温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冰河时代大家都比较了解,小冰期则是冰河时代的缩小版。他虽然没有冰河时代的大规模冰川活动,但是他的表现就是气温格外的寒冷。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出现在明末清初之时,全国总体的温度受小冰期影响都在下降。就连现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广州等地,当时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征就是冬天寒冷,夏季干燥。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极为不利。当时的明朝末期夏季干旱,植物大规模的死亡,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旱灾随之而来的就是蝗灾。导致当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当时的明朝天灾不断。干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灾,水灾等等不断出现。从天启到崇祯年间,据史实记载我国共发生水灾300多次,导致粮食作物绝收。

所以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其实是由小冰期导致的。因为天气异常粮食绝产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就导致了农民起义等活动,不断发生。

而且前几年间还发生过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就是天启大爆炸。没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发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万余人的死亡。而天启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度干旱导致的。所以小冰期时期真的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魏若厉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连现在的福建,江苏,广州等地,都会下暴雪,就更别提北方地区了。北方地区冬天的温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冰河时代大家都比较了解,小冰期则是冰河时代的缩小版。他虽然没有冰河时代的大规模冰川活动,但是他的表现就是气温格外的寒冷。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出现在明末清初之时,全国总体的温度受小冰期影响都在下降。就连现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广州等地,当时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征就是冬天寒冷,夏季干燥。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极为不利。当时的明朝末期夏季干旱,植物大规模的死亡,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旱灾随之而来的就是蝗灾。导致当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当时的明朝天灾不断。干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灾,水灾等等不断出现。从天启到崇祯年间,据史实记载我国共发生水灾300多次,导致粮食作物绝收。

所以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其实是由小冰期导致的。因为天气异常粮食绝产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就导致了农民起义等活动,不断发生。

而且前几年间还发生过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就是天启大爆炸。没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发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万余人的死亡。而天启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度干旱导致的。所以小冰期时期真的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武子杰222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所创立。当时马泰用这个名词来描述一个在美国加州一条以原来的气候学说不能解释其存在的冰河。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一词最早用来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后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寒冷时期”。

在小冰期期间世界上许多地点的冰川都发生明显的扩展前进和新鲜完整的冰碛物及其构成的地貌,表明其规模和范围要比现今的冰川大得多. 这是小冰期名词由来的最直接的依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小冰期的概念已为广大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所接受,并广泛地用于描述中世纪暖期和20世纪暖期之间的大约持续6个世纪的寒冷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通过不同高分辨记录研究,认识到小冰期并非持续几个世纪的连续冷期,其内部还明显存在次级的冷暖波动,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小冰期时的温度降水变化表现出区域特征和时空差异,对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农业经济、民族迁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带来严重的影响。尤其我国位于亚洲季风区,小冰期时季风环流的特点,降水带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连现在的福建,江苏,广州等地,都会下暴雪,就更别提北方地区了。北方地区冬天的温度,要零下40度以下。也是非常寒冷了。

明朝时候的小冰期出现在明末清初之时,全国总体的温度受小冰期影响都在下降。就连现在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的广州等地,当时也是下暴雪。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到底有多冷了。 小冰期的特征就是冬天寒冷,夏季干燥。所以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极为不利。



当时的明朝末期夏季干旱,植物大规模的死亡,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旱灾随之而来的就是蝗灾。导致当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更是岌岌可危。 除此之外,当时的明朝天灾不断。干旱大暴雪都是常有的事,而且地震,蝗灾,水灾等等不断出现。从天启到崇祯年间,据史实记载我国共发生水灾300多次,导致粮食作物绝收。

所以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其实是由小冰期导致的。

因为天气异常粮食绝产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就导致了农民起义等活动,不断发生。

而且前几年间还发生过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就是天启大爆炸。没有任何的原因,突然就发生了爆炸,造成了近2万余人的死亡。而天启大爆炸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度干旱导致的。所以小冰期时期真的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广慷Talk


明朝末期,我国曾经历了一段气温极度寒冷的时期,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有几十年。每当到了冬天的时候,平均气温就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低,寒冷的程度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后人管这段时期称为是小冰河时期。

明末清初的《阅世编》、《明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等很多文献都对小冰河时期有过详细的记载。在那几十年里,夏天动辄就是大旱大涝,而冬天的气温更是寒冷到让人怀疑人生。

要说那段时期天气冷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广东、福建这些位于我国最南部的地区,也都下起了暴雪。气温奇寒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受到小冰河时期到来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都不再生长,无休无止的旱灾、水涝、低温天气,不仅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而且鼠疫也开始肆虐蔓延。尤其是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极端的寒冷气候造成草场大面积退化,无法生存的游牧民族便开始大规模频繁南下,战乱和饥荒,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末年小冰时期的出现呢?比较著名的解释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解释与印第安人有关,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经常烧荒,从事烧垦农业,大面积森林被燃烧之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温室效应。公元1500年之后,欧洲人开始来到美洲大陆殖民,并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带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间,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同时,也有大量的印第安人感染天花、麻疹等病毒而死亡,美洲土著居民大规模死亡后。整个美洲大陆烧垦农业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缩减。大量的耕地重新被森林覆盖,森林吸走了二氧化碳,释放出更多的氧气。由此原来由烧垦农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得到了有效得改善,最终不复存在。如此一来,就引发了气候上的连锁反应,以致使全球气温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末清初小冰时期发生和银河系的天体运动变化有关,天体轨道运营位置的变化,导致地球引力、宇宙线的变化,而这些极其微弱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正因为如此,明末清初小冰河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明清宇宙期”。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气候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的异常。这一时期中国的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干旱、洪涝灾害多发,在众多产业中,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而古代中国又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据明史专家研究表明: “无论从灾荒总数,还是成灾频度,以及灾荒的破坏力,明代的灾荒都是空前的,仅以灾荒频度而言,明代也首当其冲。” 究其史实,其结论是可信的。晚明时期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自万历至明朝灭亡,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就未曾间断,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尤以旱灾和洪涝出现得最为频繁且破坏力度最大,在《明史》《明会典》《明实录》等文献均能找到相关记载。下面以《明史·五行志》为,罗列如下,以观其概。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并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顺天府祈祷。七年,苏、松连岁大旱,震泽为平陆。浙江、湖广、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三十九年夏,京师大。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于月。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陕西。秋冬,广东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年,广西梧州旱,赤地如焚”; “天启元年,久旱。年,真、顺、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复旱。七年,川大旱”; “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古代中国,正史中对于灾荒的记载多限于王朝直辖地,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鲜有顾及。在明朝,尤其是处于小冰期顶点的晚明时期,气候变迁对高纬度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女真族的影响颇为强烈。小冰期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变化,而气温的波动及降水量的变动对草原植被来说,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冰期的到来,会导致气温的骤降,冬季奇寒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牧草的大面积死亡,从而出现“白灾”,这种灾难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以上列举的旱灾、“白灾”,只是晚明灾况的冰山一角,而连续几年持续发生旱灾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小冰期无论对身处中原的大明王朝还是远在东的后金女真族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尤其气温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忽高忽低,使农作物的生条件变得苛刻,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大面积减产甚绝收、牧草死亡等致命性打击。在古代,生产力水较低,科技不发达,( 广义的) 农业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农业出现问题,其他产业就无从谈起,甚至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权安危都产生重要影响。

二、“小冰期”

与社会动乱

中国历史上数次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较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一旦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的生存状态就会受到极大威胁。对于身处“小冰期”鼎盛期的晚明来说,气候的变迁导致自然灾害多发、生存环境恶化,这对以农为主的明朝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而中国几千年的建王朝历史和社会动乱史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动和气候变迁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在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有关于灾荒社会动乱、农民起义之间关系的论述: “农民穷乏饥饿,既达极点,流移死亡之现象,继续扩大,则农与城市中之普遍暴动,势不可免,所谓‘挺而走’者是也。此等暴动,往往逐渐酝酿,愈演愈剧。其初发也,其势尚微,而其终则常至于武装之大暴,与革命历史上累次发生之农民暴动,无论其范围大小,或其时间之久暂,实无一而非由于灾荒所促,即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此殆已成为历史之公。”可见,处于“小冰期”这一大的气候变迁背下,气候转冷、变干是引起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减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传统社会里,低温会使业生产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则影响业生产,民生日苦,同时也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社会稳定,进而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剧烈的社会动,形成大迁移、大移位、大战乱。”此种情形的出现,在史书中不乏其例。如: “山西列郡俱荒,太原甚。三年于兹,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饱,命曰‘人市’。宗禄八十五万,累岁缺支,饥疫者几二百人”; 万历 二十二年春正月己,诏以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徐、淮尤甚,盗贼四,有司玩愒,朝廷诏令不行”; “( 万历四十四七月) 是月,陕西旱,江西、广东水,河南、淮、扬、镇蝗,山东盗贼大起”。可见,气候变迁与社会秩序安稳存在一定的联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