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雙創”是穩就業的“及時雨”

本報記者 王小霞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中國經濟運行、社會生活和就業形勢都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穩定和擴大就業,近期,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對創業擔保貸款的支持力度、創業載體應安排一定比例的場地免費提供給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使用、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等。

“加大‘雙創’支持的力度,是穩就業的‘及時雨’。”多位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學者及企業界人士表示,在進一步加大信貸資金扶持、減負的基礎上,應支持新經濟、新業態發展,從長遠打算做好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調整的佈局。

扶持“雙創”帶動穩就業

當前,中央和各地政府最重視的還是穩就業,而這也是“六穩”之首。

3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做好“六穩”工作,必須把穩就業放在首位。會議還專門就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穩就業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

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指出,為加大促進“雙創”力度,下一步要進一步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創業投資作用,包括加大對創業擔保貸款的支持力度。對政府投資開發的比如孵化器等創業載體,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場地,免費提供給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來使用,為他們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鼓勵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等一些措施來穩定和擴大就業。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日旭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嚴重衝擊了世界經濟,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穩就業成為重中之重。

穩就業必須依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綜合組合措施。目前,僅靠擴大研究生、高職生的招生規模,遠遠難以化解就業壓力。“雙創”支持力度的加大,是穩就業的“及時雨”。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許正中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雙創”型企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一個人創業,平均可以帶動9-13人就業,在當前疫情衝擊下,以“雙創”促就業,是穩就業的重要手段之一。

“創業團隊雖然看著小,但一個又一個的創業團隊,會聚集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大力量,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許正中說。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各省區市對服務“雙創”都在“動真格”。2月20日,雲南省對還款積極、帶動能力強、創業項目好的借款個人和小微企業,可繼續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貼息,但累計不超過3次。

3月3日,山東省鼓勵有條件的市將一次性創業補貼政策放寬到符合條件的新註冊個體工商戶,每戶補貼標準不低於2000元。符合條件的個人借款人合夥創業或組織起來共同創業,可申請最高45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3月20日,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鍾芝清介紹道,湖北省財政廳推出新的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優惠政策“組合拳”為“雙創”企業發展加油添力,也激發了群眾創業創新的熱情。

“按照北京市的政策,我們企業房租減免1個月,三項社會保險減免3個月。貸款方面的政策不清楚,因為我們還在考慮要不要貸款。”北京市一家AI科技創業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確實給企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但政策支持疊加企業復工復產,因此,創業創新激情不減。

培育新經濟 促進就業結構調整

促進“雙創”發展,不僅要看當下的發展需要,更要著眼未來進行佈局。

“在過去,傳統產業的創業活動居多,而現在,是以高技術、高技能、高附加值的‘雙創’來促進經濟發展。”許正中表示,從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經濟當前最重要的是培養新產業,用新的技術孵化新的產業。

疫情暴發以來,新經濟、新業態、新生活方式層出不窮,無人經濟、不接觸經濟、宅經濟、線上經濟井噴,併為未來服務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無人經濟不僅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而且還能提升經營效率、降低銷售成本,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此次疫情倒逼下,催生了很多新業態和新模式。以前,我們的遠程醫療發展較慢,而在疫情期間,網上問診人數快速增長。”杭州一家智能醫療服務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智能設備、遠程醫療正在迎來快速發展期。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更好地發揮“雙創”帶動就業作用,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潛力大的領域,搭載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

高杲表示,為了適應線上線下融合,湧現出很多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趨勢,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大眾的公共服務需求。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陸續啟動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家政服務提質擴容行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等,著力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投入,也帶動各方面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許正中說,為了進一步推動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相關部門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時,政府及地方也應儘快建立多元化的開放平臺,如公共實驗室、公共檢測中心等。同時,應加大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培訓,從長遠打算做好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調整的佈局。

蘭日旭則認為,當前,促進“雙創”發展,亟須採取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減負、財政資助和貨幣政策上的定向降準等措施以提供更多信貸資金扶持,以穩定就業。下一步,應加快重點建設工程的建設步伐,拓展數字經濟、新型基礎社會建設,創造新的職業業態,擴大就業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