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

天香云外飘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对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春天的精彩描写,也是对繁花似锦的春天的赞美。这句诗出自于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一诗,诗人为什么会说到“万紫千红总是春”呢?

我认为,如果单纯地去解读这一句诗的话,会有以偏概全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只有将这一句放到整首诗的意境中去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了。原诗如下: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先说一下,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日》解读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二字,开门见山,点明这是一个好天气,说的再通俗一点,“胜日”就是好日子的意思,尤其结合诗题,我们会想到很多的词语来描述这样的好天气、好日子,如“春风和煦”、“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等都可以说是“胜日”。

“寻芳”二字是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出游的目的,说的是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出门游春赏春,寻找春天的美好。“寻”字不仅写出作者的闲情逸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泗水滨”点明春游的地点。首句分了三层进行叙述,以“泗水滨”作结,是诗人为了突出此次游赏的目的地。

诗中的“泗水”并不是山东的泗水,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出县境后又有西沂水、险水、汴水的支流汇入,所以泗水也成为淮河下游最大支流。历史上常把泗河与淮河并称为“淮泗 ”。

(婺源春色)

朱熹生活的南宋,据史料记载,朱熹一生的足迹并没有去过山东,因为当时泗水流域为金朝的国土,而且朱熹也没有出使过金朝的记载。所以诗中的“泗水”是指朱熹老家婺源附近的一条普通的河流的名字而已。

春暖花开之际,朱熹乘兴赏春游春,游赏无边的春光烂漫的景象,是人的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愉悦的,所以就写下了这首《春日》诗。

(朱熹绘像)

“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描写的是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春色的第一印象。由“无边光景”四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游赏的地方是:溪流河谷、漫山遍野都是春色一片。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此时的春色画面:漫山的野花竞相绽放,光彩夺目,也正像诗的最后一句说的那样是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

这不禁让人想想到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记金华双龙洞》这篇游记中描写的春日里的山色: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金华漫山遍野,万紫千红的杜鹃花)

叶圣陶游记中的地点是浙江金华,朱熹春日里的地点是江西婺源,虽然两人的时代不同,游赏地点不同。

但是浙江金华和婺源一带的气候、物候是差不多的,两地处在同一纬度,而且地理距离也是很近的。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徽州婺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所以朱熹的诗中虽然没有写出漫山遍野的繁花似锦的景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叶圣陶笔下的描写进行对比或者进行想象这样的画面。

除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油桐花、各色野花之外。当然还有最能代表婺源的山茶花了,重瓣山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茶花有红、紫、白、黄各色花种,甚至还有彩色斑纹茶花,而山茶花的盛花通常在一月份到三月份月份。真的是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了。

(美丽的山茶花)

这里拓展的说一下,婺源的茶可是非常出名的,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志》中也记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

“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不管是在诗意上还是在行文上,都很明显地照应了首句中的“胜日寻芳”。此时泗水河畔的景色正是诗人“寻芳”的结果,朱熹用“无边”形容映入眼帘的全部春日里的风光景物。

“一时新”三字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的焕然一新,也是诗人的视觉体验和感官享受。

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景物没有做具体的描绘,只用了“一笔荡开”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在意一花一草的描绘,而是对春景做了整体的描绘。“一时新”三字极大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这也是“以面带点”的描写手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诗人又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春日的繁花似锦。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漫山遍野的春色更加光彩夺目,诗人的心情更是赏心悦目。

“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中的“识”字又紧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这四个字是说春天的景物有它自身的特点,春天的物候是极富特征的,因为有的花卉只有在春季才会绽放,是春天的花语,这在诗意上又与首句的“胜日寻芳”四字绾合在一起。

这次的游春赏春给诗人带来了对春天的全新认识,诗人徜徉在溪流河谷中,欣赏漫山遍野的春色,这样的视觉体验是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的。

结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是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春色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春天的赞美。诗人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万紫千红的、光彩夺目的景象全是由“胜日”的春光点染而成的,诗人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小结

结合整体诗意,“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也是诗人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回应,“万紫千红”四字近承“东风面”,又遥相呼应第二句中的“无边光景”,属于句外的对偶,这样的修辞又让诗意韵味十足。

“万紫千红”照应“无边光景”,让诗意产生了极强的色彩感染力,流露出诗人对春色的喜爱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一缕英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明月诗局


结论:“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对上句“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解答。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很容易就能看到东风的面貌呀,那各色的花就是它。

以下是正文。

从古至今,写春天的诗文实在是太多了,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虽然有千万种理由,但春天作为一年之始,大自然里的万物更生,带给人们欣欣向荣之感恐怕是最直接最首要的。历经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北方有一个很生动的词叫“猫冬”),人也像动物、昆虫一样,要出去活动活动了。

“万紫千红总是春”,诗句出自宋代大儒朱熹。原诗以《春日》为题,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首游春诗,但又不同于大量常见的同类诗,以写景抒情情为主,更赋寓了哲理。这不稀奇,宋人本来就喜欢以“理”入诗,朱熹理学大师,写理趣诗自然是拿手好戏。

话说东风送暖、百花盛开的时候,以卫道士形象为世所熟知的朱熹,做了一个冬天的学问,也憋坏了,乘着大好时光出来春游了。诗开篇说“胜日寻芳”,目标明确,此行就是为了到泗水边上看花。果然,风景很好,“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句是泛泛而言,发表对春天景色的总体感想,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哎哟喂,这地方很好很不错啊。显然对于目标是看花的人来说,这样评价是不够的,就像语文老师经常批评我们的一样,你这还没有切题!

老夫子当然深谙写诗作文之道,下面就说回到花上来了:万紫千红总是春。(各位看官!小生也是到现在才切题,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优质回答哈哈哈。)万紫千红指称各种颜色的花,但是难点来了,“总是春”怎么理解?总是,此处意思是“全都是”,参看其他诗人的用法,总是还有一点“无不都是”的意思。如:唐·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宋·黄公度 《青玉案》词:“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为什么诗人要说万紫千红的花无不都是春呢?显然,“无不都是”,这是回答问题的口气,所以就要结合上一句才能理解。风无形,也就没有面目可言。但诗人认为东风有面目,而且很容易就能识别出来,这无形的东风可以通过有形的花去认识,东风催开了花,东风也化身为花了。

这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的意思就是:东风的面目很容易看到啊,那各色的花就是它呀!

本来,以花面喻人面,古人是经常这样比拟的。成语也好,古诗词也好,这种用法很多。如“花容月貌”,又如崔护著名的“人面桃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等等。日常也经常有这种用法,比如问:这女孩子长得怎么样?回答说:生得面如桃花。

朱熹此处用法的新意在于,以有形喻无形,或者说,以有形的东西启发、引导我们去认识无形的东西,其哲理性就在这里。“道”无形,以之教化天下, 那它是怎么体现、怎么实现自己的呢?只需要看看社会现状就可以了。国家繁荣兴旺,人民丰衣足食,修德尊礼,都是教化之功。

至于说这里表达的是朱熹对国家教化有成现状的歌颂还是殷殷期盼国家风气如东风吹过一样为之一新,那就不得而知了。



岭南诗词


《春日》一一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来到泗水之滨寻找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随便是谁都能够认识春风的面貌,因为到处都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到泗水之滨寻找春天,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圣人之道的寻求和领悟,是一首哲理诗。


陈年往事1222


这是朱熹的《春日》中的最后句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意思: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然后看看诗人背景:

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他自己也著作等身,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甚至影响了外国人。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李约瑟文集》中写道:”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实际上诗人是期盼儒学如东风拂过,万紫千红,春意盎然,一片生机。





Forest祥子医生


回答:为什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的点染而成,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看到了春天的美好。

这句话,是南宋著名教育家、诗人,朱熹写的咏春诗里,最后的一句话。

他的全诗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人们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表面上看这是朱熹去泗水游春去了,泗水是哪里呢?那可是孔圣人曾经讲学的地方啊。

《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里说的“川上”,其实就是“泗水”哦。

朱熹在诗中提到泗水之滨,分明就是寻求圣人之道啊。

“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让人枯燥乏味。

朱熹不露痕迹的,把这些哲理,通过生动的春景描写表达出来,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甲大深圳


为什么“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里就存在一个“万”和“千”的对比。

那么为什么紫色的事物比红色的事物多呢(主要指花)


红、橙、黄光波长长。

蓝、紫光波长短。

而由于《春日》中述:

①时间:春季

②地点:福建

南方,外加春季,多太阳辐射(短波辐射),故紫色居多。


同时,紫色波长最短,红色波长最长。由此

泛指以体现春郊途中万物色彩斑斓的景象。

现在我们回归整首诗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结构上,万紫千红总是春承接了上一句的春风吹拂,显得自然而巧妙。

从内容上看,这最后一句实际上是对整首诗“观感”的进一步提升:是在实际春季郊游场景中增加了“春色”,是扩大了画面所见的空间,显得广阔而心旷而神怡。

综合以上个人观点,“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落文


(一)出处:《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精心挑选良辰吉日,与

亲朋好友们相约在风光美丽的泗水岸边,游春赏花;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二)问题的具体回答

诗人生活的宋代,与我们当下相比,交通不便利,科技不发达,与亲朋好友一起到风景美丽的地方赏春看花只能在春天,还得看缘分、挑日子。不像现在,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季节满世界看到万紫千红的花儿;有时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亲朋好友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App视频通话等形式,共同欣赏美好的风光,看到万紫千红的春景。揭秘一下,这几张贴图就是朋友们刚刚分享的。


袁连义


春为一岁之首,万象更新,生机盎然。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人们对美丽春天的情怀,对美好事物向往。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七言诗《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交待了时间地点干什么点明主题—寻芳。下面三句都是寻芳的所见所得。“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之初步印象,“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了春回大地的自然景色焕然一新,也写出了诗人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受。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识”承首句的“寻”,诗人由“寻”到“识”步步深入,“等闲识得”指春天的容貌特征很容易辨认,“东风面”指春天,“面”字把春色春景拟人化描写更具情趣。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这也具体地解释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之所得,采用对偶修辞手法意象色彩浓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诗人春天郊游的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之地的泗水河滨,根据诗人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早已被金人侵占。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在洙、泗一带传道授业,因此寻芳表达了诗人寻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奇妙之致。


绛珠草


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 等闲。“一时新”。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 东风、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东风面”借指春天、点染万物的春风,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既写出春回大地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游春,踏青。“泗水滨”点明地点,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在山东省。 4。 3. 泗水:河名,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胜日. 寻芳: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平常、轻易。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