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

近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目前該份重磅文件尚未公開,但可以預見,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各級各類學校一定會因地制宜、如火如荼地開展勞動教育。做為城市初中的一名教師,我思考的是,在接下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如何遵循教育規律,開展勞動教育,才能使勞動教育“不走樣”呢?

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


愚以為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勞動教育務必與生活相結合。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即“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勞動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應對各種生活所需的自我動手、動腦的能力。因此,勞動教育必須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凡是學生未來生活所需的各種勞動技能,學校儘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教育。比如,可以對城市初中學生進行衛生保潔、養花種草、燒飯、修理自行車、整理家務、洗衣服、拆裝電風扇、清洗空調、清洗抽油煙機等的勞動教育。這些勞動教育,既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又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的運用,又可以提高他們的人生自信力。

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


我的小學勞動課經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就讀村小。當時學校有五六個老師,全部亦農亦師,校長是個“莊稼好手”。因此,校園裡這裡開闢一塊玉米、紅薯地,那裡開闢出一片菜地。一到春天,高年級的學生,就會有半天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先是刨地,過幾天扒紅薯溝,又過一段時間,抬水澆地埋紅薯苗。割完麥子,老師帶領學生利用一節課,種玉米。秋季開學,老師帶領我們鋤地,挖菜畦,種蘿蔔。印象最深的是,我刨過的地,身後是一排深深的腳印。老師就指導我,刨完之後,用撅頭把身後腳印耬一耬,地就平整了。農忙時節,在家幫父母幹活,鄰居都說我幹得有模有樣。殊不知,這就是在學校幹農活的收穫。我所讀的村小,地處偏僻鄉村,勞動教育針對農活,簡簡單單,沒有什麼高大上名詞課程,但學生的收穫確是實實在在的。假如當時學校的勞動不切合農村生活實際,我還會有收穫嗎?基於自己的經歷,愚以為學校勞動教育務必聚焦學生生活所需,讓他們在校所學與在家所用一致,所學即能所用,所用促進所學,“教學做合一”,這不是勞動教育的最佳狀態嗎?

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


二是勞動教育重在學生參與體驗。勞動就是實踐。因此,學生自己動手,學生參與體驗,勞動才能變成學生經歷,教育才能發生。如果不讓學生不參與,不讓學生體驗,僅僅把勞動教育“包裝”在一本本精美的校本教材中,那麼,這本教材即使多麼光新亮麗,勞動教育也不能落到實處。因此,勞動教育重在給學生提供機會,提供場地,提供時間,讓學生揮灑汗水,盡情展示。農村有句俗話說,“殺豬有人殺脖子,有人殺尾巴。”勞動中,只要學生肯動腦子,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竅門。何必非用一二三的流程束縛呢?

我記得初中時,學校開設勞技課,內容大概有農村養殖、家電維修、縫紉裁剪等內容,一節課老師從頭講到尾,課堂遠離生活,理論大於實踐,同學們只能昏昏欲睡了。忽一日,勞技老師換了,上課地點改到室外。只見地上擺著一輛拆卸了的自行車。那節課,就是組裝自行車。大家興奮不已,班上有人參謀,有人動手,大家依葫蘆畫瓢,竟然把自行車組裝成功。老師站在一旁,默默微笑。時隔多年,我們仍然覺得那是初中最有趣的一節課。假如老師絮絮叨叨講解自行車安裝過程,注意事項,不讓學生動手,那麼我們仍然不會組裝自行車。

可見,沒有參與就沒有勞動,沒有體驗就不會有教育的發生。勞動教育,就讓學生挽起袖子,甩開膀子,動手動腦,在校內外勞動、志願服務、研學社團等多形式地參與體驗中,培養勞動習慣,形成勞動技能,滲透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

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


三是開展勞動教育,評價必須科學合理。曾經聽某家長吐槽,自己孩子就讀某手工製作特色學校,每逢週末學校就佈置手工製作,剛開始很簡單,學生很容易完成。越來越難,有的手工製作甚至還得需要專業工具。學生家庭不具備條件,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是隻看手工製作結果。於是,很多家長只好掏錢購買手工服務了。本來是很好的勞動教育,但由於學校要求過高,評價不合理,結果由“學生勞動”變成“學生被勞動”。因此,在勞動教育評價中,要著重突出學生勞動參與態度、參與過程的表現,適當淡化學生的勞動結果,把勞動種在學生心上,以此引導學生願意勞動,熱愛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科學價值觀。

陶行知先生的《育才十字訣》其中第二訣是“二隻壯手”。“手執行頭腦的命令,打獵、捉魚、務農、做工、戰鬥而健壯起來,同時是改造著發展著那對他發號施令的頭腦,我們要重生原始健壯的雙手來向前創造。”今天,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不就是要重生未來接班人“健壯的雙手來向前創造”,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