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导语:在上古时期,先民为了保障生存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人们无力关注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这个时期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心理上选择了对于自然的顺从与依附。在这样的附庸心理下,人们为了消灾避难,逢凶化吉,将上天当成绝对的意志,并且通过祭祀活动与上天交流。在这种早期的宗教信仰下,诞生了巫文化。

在巫文化中,神树信仰表现了人们对于树木死而复生的力量的向往与崇拜,在那个医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大自然夺取人的生命是很容易的,所以对于死亡的恐惧尤其显著。在这种信仰之下,人们将冬枯春生、周而复始的树木奉为神物,并且影响到了先民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我国早期的文学随之产生。

巫文化与早期的宗教信仰

《说文解字》记载:"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古人认为巫师可以上达天意,下达地旨。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民就以巫作为信仰,"巫"成为指导古代部落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职业。这样的信仰对于我们今天而言看起来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但是对于那个文明刚刚开始的年代也只能选择将其奉为圭臬。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甲骨文中的"巫"字

所谓的"巫文化"也就是建立在这种信仰之上的。上古时期,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认识还很浅显,这样的"巫文化"实际上是人类探索自然与内在的一种尝试。在这种尝试之下诞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但是这种宗教信仰还停留于对于自然和想象中的鬼神的盲目信从状态。

在这种文化与信仰的影响下,担任着祭祀和占卜的巫就成为了部落的重要人物甚至是首领一般的存在,据此我们将远古时代又称为是"巫政合一"、"巫君合一"的时代。历代关于巫术的信仰也是发端于这个时期。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原始部落

巫文化时期,尽管人类尚处于蒙昧时期,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索客观世界内在意义、并且将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传达出来的能力。在这个时期,人们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和色彩的魅力,创造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虽然这些艺术形式的做工简单,但是表现出先民热切表现自然美的心。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原始壁画

尽管世界各个民族都存在巫文化,但是他们仅是将其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艺看待,而我国远古时期的巫文化则是涉及到政治和人民日常生活当中的,并且发展成为人们的信仰,上升到了宗教的层面。

从青铜神树看神树信仰

我国乃至世界的各个民族大多数都有对于树木的崇拜心理,到了今天,虽然文明程度远超上古时期,但是我们仍然强调树木对于自身发展以及自然的意义。先祖们通过大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神像崇拜,衍生出原始的宗教意识。

根据现今考古学发现和大量的历史研究,发现了先秦时期为数不多的青铜古树像,最具代表性的是古蜀三星堆祭祀坑里的神树和战国"四木"神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古蜀文明,也体现着在原始信仰当中神树这一物象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三星堆青铜像

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窥见这种文化与信仰的冰山一角,因为本身关于那个遥远的年代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仅凭正史当中的短短数语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三星堆中发现的数棵青铜神木对于我们的研究是意义非凡的。

其中最大的一颗青铜神树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即使有所残缺,但是仍然高达3.96米,复原后可达5米,刷新了世界对于最大青铜器单件的理解。据专家推测,该树顶端应该铸有一只铜鸟,对应神话中的"一日居上枝";其树干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三树枝并且长有果实,果实上各立一鸟,对应神话中的"九日居下枝";树干有一条龙环绕而下,以四根短梁固定,而其底座饰有云朵。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青铜神树

为什么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要大费周章地铸造这样的青铜神木?其原因很可能与古代人们的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在我们中国,龙是一种象征着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吉祥之物,而青铜神树将龙刻于其上,取意应该和此相同,所以古代又将神树称为"龙木"。

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还不强,他们通过铸造这样的青铜神像来传达自己对于上天的敬意,期望上天保佑自己的部落或者国家能够布云降雨、庄稼丰收。在《山海经》中有关于这样的神树记载,将神木描绘成一棵长满层层叠叠的果实和树叶的、拔地而起、直上九臂的树木,认为神树是一座神奇的天梯,是古代巫师来往于人神之间的通道。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山海经》中的神树

关于早期的宗教形式,美国人类学家迪克逊将人类的宗教形式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了四种形式:个人宗教、萨满教、群体宗教和教会宗教。而这样的青铜神树显然是运用于群体宗教的祭祀活动中的,虽然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社会发展的程度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今天难以证实,但是三星堆中的这些青铜器物向我们证明了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超过部落的群体社会结构。

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影响

说到一种信仰,我们先得追溯到早期的宗教形式。而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古代早期的宗教是从巫文化中演变出来的,而巫术是一种与古代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仰体系。神树应该是先民们依托这样的精神信用的一种载体,人们认为通过这样的器物可以将自己的信仰转化为物质,并且可以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指导。

这样的神树也属于图腾中的一种,所谓的"对主管万物的神和其所辖的精灵的信仰

"就是图腾崇拜。由于这种图腾崇拜给予了人们生活中的指导,所以自然与人们的息息相关的关系越发强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心中有着许多神山、神树,这就是神树信仰对于人们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外在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看法,受原始神树信仰的影响,历代人文历史、生产活动以社会生活实践都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祈福求安、祭祀祖先和尊师敬贤的做法也与这样的思想观念有很大联系。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先民的祭祀活动

发展到后来,这样的信仰掺杂了功利性因素。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逐渐摆脱了一味顺从自然的做法,从敬畏自然到利用自然而为自身发展服务,但是神树信仰仍然没有因为这样的观念转变而消失,而是变为了带着这种崇拜心理向大自然索取、或者一边索取一边进行相关的祭祀活动。比如人们在打猎之前会先进行祭神活动,或者在砍伐树木之前会先祭树。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先民的狩猎活动

回看我们的发展历史,先民的思想观念经历了敬畏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今天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择日开工建房、外出活动等规则,就是先民们对于自然信仰的一种演化。从盲目崇林拜树、到塑造对像青铜神树这样以特定图腾形式的祭拜活动,再到今天我们大规模封山育林,这种神树信仰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

这样的原始信仰对于世俗社会产生了一种潜在的压迫心理,正是这种压迫心理而诞生了岁时节庆、世俗礼节等传统观念和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孕育出有利于凝聚人心、塑造和传承文化的历史功效。

巫文化时期与早期的文学

我国有文字可考、有实物为证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而相比于远古时期的社会,商朝的巫文化与历史紧密相连,形成了文化意义高于以前的巫文化的"巫史文化"。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说:"商朝比夏朝有极显著的进步,庶民劳动,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发言,知道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

"

商朝是一个天命神学观念极强的时代,所以我们评价商朝的政治时说它是戴上了"神秘色彩。"商朝统治阶级遇事必然会先进行占卜和祭祀,这样的活动从今天我们发现的大量的殷商甲骨文中可以了解。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殷商甲骨文

而使用甲骨文来进行占卜活动的,就是"巫史"。这一重要职责一般是由身体、品格、声望和才能都较高者担任。因为综合素质都异于常人,这些巫史往往通过垄断神坛来把持朝政,并且从这些被称作是"

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的巫史当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文化形式就是后来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学、历算学、医药学和文学的前身。

所谓"文史不分家",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的文学形式,绝大多数是以史的形式呈现。巫史们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统治者的言行和其他的一些值得记录的事物记录下来。《礼记·玉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

中国古代巫文化中的神树信仰对于先民生活的指导

古代史官

从广义上讲,史书应该是可以算作是文学的,至少在五花八门的文学形式尚未诞生之前,史可以当成是那个时代的文学。通过殷商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殷人尊神事鬼、先鬼后礼。从原始时期传承下来的巫文化发展为巫史文化,逐渐脱离盲目的宗教信仰,开始为人们的现实服务,并且伴随着史书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

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形式与人们心中的神鬼观念紧密相连,并且没有独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是作为祭祀和史的一种补充存在。但是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一种文学形式,仍然给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结束语

巫文化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祭礼娱乐融合在一起,阐释了我国千年历史的道、哲、理、伦的渊源,并且成为了后来发扬光大的儒道佛法等文化形式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奠定作用。

然而,历史是不断发展着的,巫文化的时代终已过去。

不过,即使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去重视,,因为从这种简单的文化形式当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就像余秋雨说过的那句话一样:"产生了甲骨文的巫文化,这种看来浅陋的文化,也许正是我们需要仰视的文化。"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

《礼记》

《山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