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敢于对十一国宣战,为什么后人对其评价“如此不堪”?

珠峰玉鹤


慈禧之所以敢于对十一国宣战是因为她的私心,正因为她的这个私心给当时百姓带来了“刀兵之祸”,后人不骂她骂谁呢?



自咸丰帝驾崩后,清朝政权就落到了两宫太后慈安、慈禧手里,当慈安太后莫名死亡后,慈禧就完全掌控了大清,而当时的光绪皇帝就成为了慈禧手中的提线木偶。但是光绪帝并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就想通过变革来得到朝臣以及百姓的支持,从而夺取政权。但他的这点小心思企能瞒得过慈禧,于是慈禧便不断地打压光绪,并将支持光绪帝的戊戌六君子杀害!


慈禧以为这样光绪就无计可施了,哪曾想后来洋人又从中插了一杆子支持光绪帝亲政,这下慈禧不干了,这是我们清朝内部的事,与你们洋人有何关系?于是,慈禧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一狠心同时对十一国宣了战,并在《万国宣战诏书》中昭示:

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慈禧对洋人宣战这一年是1900年,没想到她这一宣战真惹来了八国联军侵华,他们将军舰大炮开到了天津,并以天津为突破口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这一下慈禧可慌了,她带上了光绪帝和一些亲信大臣以西狩为名逃离了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城被八国联军轻松攻破,而北京城的老百姓就这样在八国联军统治下过了两年,直到清政府跟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了八国联军大量白银以及土地,八国联军才退兵,慈禧才得已还朝!



慈禧在《万国宣战诏书》中写的群情激昂,大有跟洋人血战到底的意思,然而八国联军一来,她却丢下了全城百姓而逃,最后还以割地赔款的形式归来,后人不骂她骂谁!


唐古看今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慈禧太后在搞垂帘听政的时期,大清的国力已经孱弱到不敢恭维的地步了!但是,慈禧太后以光绪名义的名义向十一个列强国发出宣战书,不是她的霸气l也不是威武,而是她的自不量力!

因为,一个没有实力的国家,何来霸气?何谈威武?

所以,结局是:后果是严重的,代价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



一,慈禧太后的宣战书。

公元1900年5月20日,军机处大大臣荣禄得到密报:外国各个使馆联合要求慈禧太后归政!

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荣禄争争忙忙入宫禀报慈禧太后!

习惯掌控主宰天下皇权的慈禧太后,深深的迷恋了权力带来的快乐,哪会甘心交出?!

其实,这个消息是假的!

可是,慈禧太后觉得有人挑战她的权威,就要收拾一下!就召大臣商议!

有的主战,也有的主和!

内阁大学士联元就进言:如果同时向多国宣战,只怕不妥!

可是,慈禧太后不管不顾就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个列強国发出宣战书!



二,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本来,国内义和团的起义如火如荼,已经让大清焦头烂额!

随着宣战书的发出,那些早就觊觎华夏的列强国就堂而皇之率兵来攻打!

当八国联军进攻紫荆城时,慈禧太后吓得屁股尿流仓皇出逃!

打不过人家,就俯首称臣求和谈!

赔银子,割地……大清的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一来,撕开了列强国进攻的口子后,后来多次带兵打上门来!

国力越来越弱,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每年还要送大把的银两给人家。慈禧太后这种自不量力之举,直接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贸然之举,既不冷静,更不明智!这样的武断之举,是大清上下不堪的祸根所在!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鲁莽不等于勇敢,狂妄不等于自信。就当时的清朝国力而言,即使是和一国开战尚且不能保证胜利更何况十一国。慈禧之所以敢于和十一国开战,第一是她不太明白现代外交中的开战含义和未来将要承担的责任。第二,是在国家内部义和团的民粹势力裹挟之下让她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她宣战之后发生了江南各省互保的情况,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都反对开战,而且斥其为伪诏,作壁上观。这就看出了当时但凡有一丝对外经历的人物都对于这种疯狂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骇人听闻。也可以由此看来,慈禧对于国际事务的一窍不通。

事实上义和团运动和外国公使被杀案有直接联系,并不涉及到更高的层面,只要简单的通过司法手续,惩处凶手即可。但是由于洋人在中国长期的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实际上就是民愤民怨的一次总爆发。而慈禧也只是想让义和团教训教训洋人,可是事后渐渐失去了控制以至于越闹越大。

如果义和团运动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造成八国联军入侵,那么可能后人对于这件事的评价还会好一些。不过,最终造成了的恶劣结果。国都沦丧,帝后西狩,尊严丧尽,百姓荼毒。这就造成了广泛的不满,所以才会留下了这样的评价。


经典守望者


公元1900年,同样是个庚子年,慈禧老妖婆做出了一件近乎疯狂但又似乎很有面子的事情,最终闯下大祸。同时对十一国宣战,并在《万国宣战诏书》中昭示:

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为什么慈禧老妖婆向十一国宣战,后人对其评价如此不堪呢?因为她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自己手里的权利不被分散,把国家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之后,慈禧老妖婆重新垂帘听政,并打算另立新君,废掉不听话的光绪皇帝。然而各国公使大臣都青睐光绪,对戊戌变法中光绪的表现和政策大加赞同,对此极力反对废掉光绪。一边是慈禧老妖婆想废光绪,一边是洋人支持光绪,不相上下,谁也劝服不了谁。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封电报坚定了慈禧老妖婆的废帝决心。原来端郡王伪造了一个列强归政照会,说列强公开支持光绪皇帝,要求慈禧归还权利。终于老妖婆老羞成怒了,破罐子破摔,不顾国家利益,决心和支持光绪的洋人大干一场。

无独有偶,正碰上天津的义和团形成了气候,并且喊出口号“扶清灭洋”。慈禧老妖婆决定利用“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和洋人开战,一来解决了趾高气扬的洋人,二来也顺势消灭了义和团这个心腹大患,真是两全其美。


最终可想而知,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慈禧老妖婆却为了活命,提出了遗臭万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口号,而想而知,肯定会被后人评价如此不堪。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子曰读历史


慈禧敢于对十一国同时宣战,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所未见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基于大清实力所致,那么仅仅是这一项,就足以让慈禧彪炳史册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慈禧宣战十一国,不是实力,而是无知。这本来就是其鲁莽无能的体现。

公元1900年5月20日,军机处大大臣荣禄得到密报:外国各个使馆联合要求慈禧太后归政!

这个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作为咸丰帝的遗孀,慈安和慈禧分居东西,史称东宫和西宫。两宫太后本来应该协力为小皇帝主持大局,然而权欲熏心的慈禧不满慈安分去自己的权利,便通过下毒的方式暗害了慈安。自此之后,将满清朝廷的大权紧紧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然而,开始听政后的慈禧,并不讨洋人和国内洋务派的欢心,他们更喜欢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光绪皇帝。但是恋栈不去的慈禧难以容忍将自己一手获得的权利,就这样轻易交出。

除此之外,当时国内的义和团运动正进行的风风火火。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河北一带闹得沸沸扬扬。

见到此景,慈禧计上心头,连下几份懿旨肯定义和团的行为,并力邀他们北上。准备利用义和团之手给光绪为代表的改革派以及洋人点颜色瞧瞧。

于是在未经过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商议之下,就急冲冲的对十一国同时宣战。

而得到这一消息的十一个国家第一时间也是一脸懵逼。要知道,他们虽然四处征战,但是也从未见过嚣张跋扈到可以同时对十一国宣战的国家。况且,这十一个国家,几乎就是当时世界最巅峰的存在。

以至于,他们要求驻中使馆再三确认,才知道大清国是真的疯了。

而后,醒转过来的西方列强,开始相互沟通,逐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大肆开进中国。

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的慈禧,听到荣禄等人的电报后,立即就慌了神。赶紧向十一国赔礼道歉,并奉上金银珠宝表示歉意。然而,此时早已为时已晚。八国联军组建完毕后,便势如破竹的一路北上。

八旗兵、绿营兵完全没法抵挡,而被慈禧太后寄予厚望的义和团,面对洋人的洋枪洋炮等现代火器,除了悍不畏死的冲锋,根本就难以撼动洋人分毫。

此时的慈禧太才知道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赶紧带着光绪等一众皇族赶往西部避难。

对当时世界最顶级的十一国同时宣战,完全是清朝统治者无能的特写。此次让八国联军找到口实,再次入侵中国,从而给民众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次战争,也敲响了满清政府垮台的丧钟。


Crazy历史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于对十一国“宣战”,那都是因为一场“误会”。

慈禧太后这一辈子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权利。话说在其老公咸丰皇帝当政时期,咸丰就感觉到慈禧太后的权力之心在不断膨胀。等咸丰皇帝一死之后,慈禧太后可是不再隐藏了,终于等到绝佳时机来掌权了。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小屁孩一个,她完全是不放在眼里,她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同治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同时咸丰留给同治皇帝的重臣,也一并被慈禧给解决了。

慈禧太后成为清朝的统治者几十年,最恨的便是想要夺取她的权利的人,同治皇帝一直很憋屈,光绪皇帝也很憋屈,因为都是傀儡啊。光绪皇帝也想要有实际的权利,也想一展才华,可是始终被慈禧太后给压制着。

话说在八国联军联手侵华的前一段时间,慈禧太后和他们是进行过谈判的。当时为了向八国联军示好,慈禧太后还下令解散义和团,因为义和团的口号与目标便是“扶清灭洋”,他们对洋人恨之入骨,同样的,洋人也是极其痛恨义和团的人,双方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敌人。

有一点令慈禧太后不满的是,那就是八国联军是极其支持光绪皇帝的相关政策的,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洋人赚钱。慈禧一看光绪皇帝并不和她站一块,所以一直想要找个机会废掉他,这样才会对她更有利。但是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一直在阻止慈禧太后这么做,所以说慈禧和西方列强关系并不怎么好。

一天,慈禧太后听到一则假消息,她顿时勃然大怒。这则消息就是,西方列强将要联起手来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不然的话将动用武力。这则假信息,慈禧太后却信以为真,成为她“宣战”的导火索。一方面,她想着这些年被洋人所欺负,割地赔款什么的,感觉很委屈;一方面,她觉得洋人现在竟然还要求她这么做,实在是欺人太甚。脑子一热,便决定对西方列强“宣战”,同时寻求义和团的帮助,决定与洋人决一死战。

不过所谓《对万国宣战诏书》并没有指名道姓要打谁,而更像是对当时清朝人的一种动员,鼓励他们要团结起来。慈禧太后的宣战,并不像正式的宣战,而是内部的动员。

总结

慈禧太后就算再怎么生气,也不可能对正儿八经地与列强宣战,因为就实力而言,当时的清政府估计连一个国家都打不过,别说10多个国家一起联手了。

究其原因,慈禧太后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并非是为了整个国家考虑。在她当政期间,她并没有将国家放在首位,而是将自己放在第一的位置,并且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使清政府处于被洋人欺负的状态,所以后人对其评价一直不好。


徐聊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大都赞美生活勤俭的人,而生活奢侈的人,往往都是大家抨击的对象。

尧用茅草盖了房屋就觉得很不错了,但是却让各国都能安居。禹也只住简陋的宫室,可是能让百姓快乐的从事各人的本分。

夏桀造璇室、象廊。殷纣筑倾宫、鹿台,结果都遭到了亡国。秦始皇因造阿房宫,传了两代也灭亡了。如此不衡量百姓的力量,只顾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不招致亡国的。

大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日趋衰退,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遍了清王朝的大部分国土,到大清朝灭亡之时,清王朝就同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导致清王朝步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百姓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慈禧太后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供自己享乐。致使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立以来,直到1894年灭亡,没有增加一分钱经费。然而同期的日本天皇却不断的减少皇宫的内帑,用以增加海军经费,逐步壮大日本海军的实力。所以甲午战争的结局就必然是北洋水师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就是后人对慈禧太后评价不好的主要原因。所以一个心中不装着百姓利益的国家领导人,必须会遭到百姓的抨击。慈禧太后也不例外。





张越智872


公元1900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突然收到亲信荣禄的一封加急密保,密保的内容是“各国公使已经决定勒令太皇太后归政”。这个消息让极度贪恋权利的慈禧太后无法接受,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慈禧太后公然向十一国宣战。

这个决定显然是非常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愚蠢至极的,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自顾不暇了,为什么呢?清朝前期的鸦片战争,导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英国2800万(实际赔款),后来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英法1600万,随后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政府又赔款给日本两亿两,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国库已经空虚。清政府已经无力再支撑较大的战争了,可是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利,冒然公开向列强十一国宣战,这无疑是自取其辱。

最后慈禧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慈禧置国家不顾,携带光绪等后宫一干人等仓皇出逃。

出逃的时候,慈禧就把这个烂摊子丢给了李鸿章,并且嘱咐李鸿章等与洋人进行交涉,最终清政府决定以割地赔款换取慈禧的安全,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依39年期限赔偿列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另外允许列强有权在东交民巷、廊坊、丰庄等地驻兵(正是引起后来卢沟桥事变的原因之一)。

自1902~1938午中国实际支付66866.1万海关两,其中因外币汇兑波动多付之数,约为9262.8万两,减去兑换差额,中国共支付57603.3万两。按照条约确定39年偿付期本息总数高达9.8亿多两白银,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约占总数的58.11%,而抗战爆发后,中国停付庚款9274.5万两。

赔偿列强的每一枚铜板,都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仅仅就是因为慈禧太后一人为保住权力颜面,自不量力向列强开战,让中华民族蒙受了重大灾难!真是愚蠢至极,可悲至极。慈禧的做法也注定了她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说史话


关于慈禧对十一国宣战,为什么得到“如此不堪”的评价?

总的来说,小丞相认为,慈禧的宣战就是一场冲动的闹剧,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盘剥,没有一丁点正面历史影响。因此会得到“如此不堪”的评价。

具体来说,可以从原因、过程、结果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从原因分析,慈禧对十一国宣战是脑子发热的仓促决定

慈禧当时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是义和团运动的盛行。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华北一带很有市场。以慈禧为首的朝廷,原本想剿灭义和团运动,但是由于义和团本身组织性较差,具有明显宗教性质,剿灭谈何容易。

而义和团运动产生的背景就是列强对中国的赤裸裸侵略,所以义和团对洋人非常排斥,经常会组织小规袭扰侵略者,这让西方列强非常恼火,他们要求清政府彻底剿灭义和团。

但是很明显,清政府根本做不到,慈禧一边无法剿灭义和团,一边难以抵挡列强的压力。这时,慈禧就脑子抽风,想了一个歪招。既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列强又要剿灭义和团,那干脆让义和团直接和西方列强打。

于是慈禧没有找李鸿章、张之洞等股肱大臣商量,未经朝廷充分讨论,自以为是地就贸然向列强宣战。

其次,从过程分析,可以看出慈禧窃国为己、贪生怕死的丑态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西方列强组织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此时的慈禧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置。

当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联名通电,声称“东南互保”时,慈禧更慌了。于是立马派荣禄前往各国使馆去慰问,送上米面等生活物资,试图求得列强原谅,姿态已经低到舔狗一样。

但是,尽管慈禧姿态有如舔狗,列强还是没有原谅慈禧,八国联军直接打到北京,抢尽紫禁城珍宝,火烧圆明园,给我们民族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痛。

而慈禧竟然置首都和国家颜面于不顾,带着光绪和整个朝廷逃往西安,把烂摊子交给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李鸿章,贪生怕死的丑态尽显。

第三,从结果分析,慈禧宣战直接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逃往西安后,以奕劻、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代表与列强进行议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时清政府已经没有丁点筹码。所谓议和,其实就是等待着列强向清政府宣判,要多少地、赔多少钱,清政府根本无力进行反驳。

议和结果就是签订《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最为耻辱的条约之一,赔款达到9.8亿量白银,还按列强要求处死了一大批官员,停了直隶部分地方科举,丧权辱国之程度达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顶峰。

所以,历史教科书上把《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而慈禧是什么态度呢?她竟然在收到奕劻、李鸿章呈报的《议和大纲》时,发布上谕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无耻到这种程度。

正因为如此,后人才会对慈禧对十一国宣战作出“如此不堪”的评价。


小丞相说史


因为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巨额赔款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再加上军队腐败装备落后,与西方一个国家开战尚且胜算不大,更无力与十一国开战。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因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慈禧太后私生活非常奢侈,一顿西瓜就要吃掉300个,使本以衰弱的中国更加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虽不能说她是卖国贼,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对我国甲午战败庚子赔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