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滿清八旗會不會進入關內取得天下?

第一軍情


其實沒有吳三桂幫助,後金(滿清)最後也可以問鼎天下,這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吳三桂的投降,只是給了後金一個契機,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罷了。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認為,大明王朝並不是亡在後金手上,因為滿清入關,大明已經滅亡,所以說滿清只是撿了個便宜,坐享其成而已。

還有一點,滿清入關後,其實打著替崇禎報仇的口號(站在大義上),認為李自成是流寇,而滿清身為臣子,理應為崇禎皇帝報仇,最後,李自成被後金滅了,後金也牢牢屹立在中原大地上,任誰也趕不走,滿清是當時最強大的政權,南明、朝鮮、其他起義軍等都不是他的對手,滿清這才“迫不得已”住在了紫禁城,繼承大統。

李自成的起義軍戰鬥力不強,說難聽點就是流寇,況且當時李自成雖然得了北京城,可根基不牢固,不然也不會草率捨棄北京。而且李自成還要面臨糧草、軍餉問題,不然他也不會迫切在北京城燒殺搶奪,抄京城百官的家。

滿清曾多次嘗試入關,他們熟悉該地區的地形。此外,山海關並非唯一途徑,後金可以從蒙古借道。此外,從自資產在北京的行為可以看出,李自成在後期的愚蠢和不人道的行為冒犯了大明的許多強大的地方士紳。

即使吳三桂投降,大順政權也不會持久。甚至吳三桂也會先被李自成毒害。畢竟,吳三桂也是對李自成的巨大威脅。李自成當時不殺,等時局穩定肯定還會清算吳三桂。

即使李自成和吳三桂能夠和平共處,面對強大的後金,他們仍然沒有機會獲勝。南方還有苟活的南明,雖然三分天下,可在實力上,後金最有實力問鼎,或者說滿清同一天下的可能性太大,滿清就像是三國中的魏國,最後一統天下。當然了,南明若團結一致不內鬥,或者聯合李自成,或許有希望反敗為勝。

可是這好像不可能,李自成除了要面對後金,還有南明,其他起義軍,他雖然佔領北京城,不過只是個虛名,在實力上,李自成並不佔優勢,再加上那時李自成失去民心,成功可能性不高。而後金(滿清)就聰明多了,入關後就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後來安撫京城百官,至少表面功夫做足了。

這是歷史大勢所趨,就算是吳三桂投靠李自成,後金(滿清)入關也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揮別的手再多的溫柔


個人認為: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軍很難進來,即使進來,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這個地方易守難攻,甚至於說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想從東北入關,繞開山海關的代價太大了,所以只能選擇從山海關入關。


看山海關的位置,只有此方向是平原地帶,允許千軍萬馬通過。其他的山脈行軍不便,糧草更是難以接濟。

雖然此時的滿清,已經在東北地區崛起,統一了整個東北地區。也開始仿製了明朝的紅衣大炮,開始以夷制夷。

但是,整體來說,軍事力量還是有一些欠缺,不然皇太極也不會打了一輩子,也沒能邁進山海關一步。

恰逢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之變數,導致明朝傾覆。李自成進軍北京,但是卻沒有什麼領導才能。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放進了清朝,這一放進不要緊,若干年以後,自己這一家子的命都給放沒了。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呢?

此時,吳三桂還有精兵五萬,更有眾多後方百姓,各方面的補給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吳三桂的兵力不至於說是完全打敗清軍,但是守住山海關自保還是沒有問題的。

要知道,清軍最開始的進軍路線並不是由山海關入關,而是突破長城進關。

吳三桂如果不打開山海關,那就代表著他歸降了李自成的大順,此時李自成再派精兵支援吳三桂,那麼清軍斷然沒有入關的可能。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李自成也因此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他的大順王朝也就成了一個短命王朝。

而清軍,以最小的代價入關了,而且還換來了大清近三百年的天下。


觀復一鑑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滿清八旗會不會進入關內取得天下?答案是確鑿的,不能!翻開山海關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當年徐達奉命駐守山海關並建關設衛,就是看到了山海關獨特的地理,南鄰渤海、北依燕山,中間僅不足15裡的陸地,猶如咽喉一般,”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的城防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除現存完整的關城外,從南海邊到北角山的這段長城兩邊還依次建有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威海城和寧海城(還現存)等七座防護城池,山海關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除了鳥能飛過去,其他的別想過去。不僅如此,從山海關到錦州之間還建有多個城池,其中寧遠城(今興城)最為重要,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十分厲害,多次大敗清軍,皇太極在戰鬥中負傷而死。可以說,這樣的城防體系是令清軍絕望的,根本不可能被攻克,多年來一直虎視眈眈卻也一籌莫展。然而,歷史總是有意想不到的時候,關鍵時期李自成大順軍昏招迭出,逼迫吳三桂轉向多爾袞,打開了山海關大門,滿清王朝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在中原開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


哈哈鼠


吳三桂不叛,滿清韃子沒可能奪天下。中國古代長城的作用非常牛逼,抵禦外敵不是空口說的,漢人有三次亡天下都是主動引異族入關,讓長城失去作用導致的。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是晉朝內鬥,主動找遊牧民族進關,漢人第一次失去長城保護,到了滅族邊緣。第二次是五代十國,沙陀人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導致宋朝失去長城,證明兩宋如此強大的經濟都比不上長城之功。第三次就是吳三桂叛變,讓出三海關,導致漢人亡國。


oOo獨自傷神oOo


除了最高讚的回答,其他都有點想當然……

只要吳三桂不開關,明朝就不會亡?excuse me?

怕是這些同學想象中的歷史畫面是一大堆清軍屯駐在山海關外,久攻不得破,突然吳三桂聽說自己喜歡的妹子被李自成霸佔了,於是開關把如狼似虎的清軍放進了關。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看看歷史記錄就知道了……

“崇禎七年二月,清軍入關,一路直逼大同馬蓮口。同年四月二十日,清軍攻破大同宣府的防線。六月二十六日,明朝巡關御史王肇坤率軍奮力抵抗,在喜峰口因寡不敵眾,死於戰火之中。七月,清軍攻佔居庸關等地,崇禎連忙派手下大臣李國輔等人前去增援,阻止清軍繼續前進。同時以張元佐為兵部右侍郎,前去鎮守昌平,司禮太監魏國徵鎮守天壽一帶。”

事實上在崇禎死前,清軍就多次繞過山海關,從防守薄弱地帶突入關內,最遠甚至突入山西境內,最終是因為補給問題才撤回關外。而崇禎這邊也沒閒著,因為這是甚至殺了一個首輔和幾個兵部尚書……

既然可以繞過山海關,為什麼不內外夾擊突破山海關呢?

很簡單,因為守不住啊……

清軍的主力,大家都知道是八旗子弟,是一群類似唐代府兵的存在,這樣的部隊戰鬥力自然強大,但有個問題,就是不能離開自己的土地太遠,讓這樣的部隊突入關內侵佔土地?

那為什麼要入關呢?也很簡單,要搶啊……

明末小冰期的自然災害可不是隻在關內氾濫,關外的問題也沒好到哪裡去,不過因為地廣人稀,相對比關內是強一點的。但當時的東北可不是現在的東北,那時的東北可是地地道道的北大荒,物產稀缺,生活困難(這也是為什麼袁崇煥堅持要在邊境互市的原因,畢竟能吃飽誰願意去玩命。)所以清軍沒事還是要入關劫掠一番的。

那為什麼崇禎一死,清軍就能長驅直入了呢?

這就要看看明朝是怎麼亡的了……

其實明朝在魏忠賢時期對關外的控制是在逐步恢復的,因為吃了薩爾滸的虧,明軍開始在關外“高築牆廣積糧”,通過堡壘戰的方法逐步擴大明在關外的影響。這樣的方法對不擅攻堅的清軍來說非常有用。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就是燒錢,還有速度非常慢……

好在“九千歲”時期的大明王朝朝政雖然烏煙瘴氣,但銀子是不少的。所以才出現了袁崇煥這樣的邊臣大將,而且還有毛文龍一支深入敵後,讓滿清進打不動,偷襲又可能被毛文龍偷菊花。因此說大明至少在崇禎之前遼東地區不是完全被動。

可惜崇禎這位爺一上臺就勵志要立下不世功勳,一方面聽信東林黨對江南商戶免稅造成財政困難,一方面又在遼東急於求成,在他要求下同樣急於求成的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卻沒換的遼東的和平。但大錯已經鑄下,當務之急是如何止損,而不是追責。崇禎卻搞不懂這個道理,殺了專守防衛的袁崇煥,遼東的明軍在他登基沒幾年的時間裡就土崩瓦解,只能退守山海關了。

這位爺的尿性可不止這一點,一般皇帝如果自己決策失誤,就會下個《罪己詔》,表示自己犯了錯誤。而這位爺不一樣,他是永遠不會錯的,錯的永遠是自己手下那幫“大臣”。有明一代殺掉的首輔大臣,一多半是這位爺乾的。

這就造成


Domybest157079748


不管吳三桂是否降清,清軍都會入關。

歷來人們都認為,清朝取天下是摘桃子,但
是更多的人忽略的是,早在李自成造反之前,努爾哈齊領導的後金就在關外消滅了大量的明軍,換句話說,李自成造反的時候,明軍的屍體都在遼東涼透了。而對於明吹來說,清軍一直無法攻克的山海關已經成為其遮羞布。


不管是努爾哈齊還是皇太極,都不會滿足僅僅當遼東的地主,他們的目標都是做天下之主。而且這對父子採取的策略都一樣,都是逐漸消耗明朝的實力,等待時機再一舉入關,逐鹿天下。可以統計一下,在清朝正式入關前,清朝總共在關外消滅了差不錯30萬明軍,皇太極時期五次破關也消滅了大量的明軍,擄走了大量的人口、財物,對明朝的打擊非常大。而反觀李自成,如果不是清軍拉仇恨,他早就被明朝打趴下了。
而且清軍入關,沒必要非得走山海關一條路。雖然從軍事角度來說,山海關是最為便捷的通道,但是清軍完全可以從喜峰口、古北口一帶破關,而且皇太極五次破關也是這麼走的。而吳三桂投降,其意義在於給清軍提供了一條最短的行軍路線,所以清軍沒必要取道蒙古破關。所以,在吳三桂投降後,清軍立刻改變原先的路線奔向山海關。而且,取天下是要靠實力說話,沒人會靠嘴皮子來打天下。經過一片石之戰、潼關之戰,農民軍被迅速打殘。而且清軍入關打的旗號是“義兵來,為爾等君父復仇”,並嚴禁官兵劫掠地方,因此清朝憑藉八旗子弟的武力已經對民眾的安撫,爭取到了知識分子、地主階級與其合作。對於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來說,當時崇禎已死,南明爛泥扶不上牆,農民軍更是令其厭惡,所以清朝就成了他們利益的代言人。更何況清朝尊孔孟的態度,更是博得了知識分子的好感,所以他們自然願意為清朝賣命。通俗的講,忠誠都是和利益掛鉤。
所以,即便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入關後,依然會有大量的人因“水太涼,頭皮太癢”而向清軍投降。


北洋海軍炮手


清軍的入關與否,不取決於山海關守將是誰,而在於坐鎮北京的是誰!

山海關雖然為天下第一關,是東北進入中原最關鍵的關隘,但是,山海關同樣有著太大的侷限性。這個侷限性在戰時特別突出,尤其是在1644年這個明朝重要的年頭。

最突出的侷限性:後勤補給無法自給自足

山海關地是軍事關口,並沒有太多的百姓,其物產屬於相當貧瘠。而這個軍事關口,駐紮的都是軍隊,那麼這裡無論駐紮多少軍隊,其後勤物資。糧餉等,都得依賴後方補給。而這個補給的重要中轉站就是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殉國,這個時候的山海關,前有清軍虎視眈眈,後有李自成大順政權截斷後勤補給。不要說吳三桂,就是大明最後的幾個頂樑柱: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袁崇煥等人也無法守住山海關。要麼投降李自成大順,要麼開關降清。

固守、自立,都是痴人說夢!沒了後勤補給,不要說打仗,能不能不餓死都是問題。


這也就是說,山海關的穩定與否,關鍵在於北京穩定與否。


志軍翔宇


很多人認為明亡於農民起義軍,而不是亡於大清,大清只是撿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便宜而已,如此可笑自欺欺人的說法不絕於耳,也符合明粉皇漢一貫的自大意淫。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會有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是由於關外連年失利,屢戰屢敗。明庭無奈只能更加變本加厲收刮民脂民膏,比如遼餉之類以維持對清防守戰爭。再加上本身明庭就吏治不清橫徵暴斂,貪汙腐敗巨甚,以至各地易子相食民不聊生,真正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而農民軍是怎麼做大的呢?可以說沒有大清絞肉機,明朝那些精銳打農民軍還是可以的,可是每當明朝要徹底消滅農民起義軍,邊關就告急,就不得不把這些僅有得精銳調去關外給八旗刷人頭,才一步一步縱容了起義軍做大。

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

明末無論是明軍還是起義軍往往伴隨著一聲韃子來了,無論將領士兵就立刻四散奔逃,鬥志全失。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所以歸根結底是大清拖死了明朝。造就了明朝的內憂外患,一步步蠶食吞併了明朝!

不是清朝打不下明朝舉國之力打造的最後一道防線,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而是清朝不願意那麼做,這就不得不說古往今來女真人的軟肋,人口基數太少,明末全族不過30多萬,真正的滿洲八旗一共才6萬多。而硬攻山海關這樣的天下第一關就必須不記傷亡拿人命去填,而這也是滿洲領導人不願意去做的。就算吳三桂不投降獻關,以明末的各種因素大清也肯定入關,時間問題而已。

歷史沒有一絲僥倖!大清入關,多爾袞集結全部滿蒙漢八旗才11萬多,真正的滿洲八旗才6萬左右。而明粉皇漢口中戰鬥力強大奪取大明江山的農民起義軍表現如何呢?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被三萬八旗追著打到死。張獻忠更是剛一露頭就被八旗士兵遠距離狙殺。真正的摧枯拉朽一般。

這是以實力,絕對的武力造就的事實。

沒有絕對的實力就算機會來了都抓不住,怎麼可能說誰撿了便宜就坐得了江山?

可笑至極!



一壺濁酒半盞茶


分享一篇小編之前的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事實上,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是清軍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礙,更是一座清軍無法攻破的要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時候,清軍還是能繞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線的薄弱關口殺進關內,直接到京畿附近搶掠,甚至還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們也能從遼東渡海,直接劫掠山東地區。所以,他們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不可能不攻下山海關。要知道,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軍的八旗強項是騎兵,他們在野戰中實力確實很強悍。即便是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在野戰中勉強與其打個平手而已。因此,他們一旦繞過山海關等要塞進入關內後,幾乎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攻殺。而明軍只能龜縮在大城池內,被動防守。

但清軍只能搶掠而已,卻無法長期逗留在關內,更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原因就在山海關身上!這座明軍始終牢牢把握的要塞,不僅屯駐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集中了明朝最完備的防禦工事,進可攻,退可守。

善野戰而不善攻城的清軍,在這座可怕的巨獸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對於大後方都在關外的清軍而言,他們雖然能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如果長時間逗留,糧道一旦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再來個關門打狗,就分分鐘有全軍覆沒的可能,這實在太危險了。

所以,清軍往往只要搶夠了,就會北返,從來不敢在關內久留。也正是因為這樣,清與明雖然耗了幾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軍,多次殺入關內,但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關內建立穩固的立足之地。這一點,其實雙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煥和吳三桂等軍事將帥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軍也還是很少敢去抄清軍的後路。這除了明軍自己明白野戰打不過清軍外,還在於明朝的病態官場風氣。

要知道,以清軍的兇殘和彪悍,如果明軍在野戰中被清軍擊敗,基本上都會全軍覆沒。那麼為首的指揮官要麼就殉國,拿個烈士榮譽;要麼回京,也很可能是難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師,皇帝急了,大家都會選擇目送清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軍明知道清軍在自己的國土內大肆搶掠,劫殺百姓,卻不會去驅趕或者斷其糧道。而這正是清軍得以多次入關搶掠的原因所在。

再說,從清軍在明朝最後那幾年頻繁內侵的時間,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們的戰略目標並非滅明,而在於疲明而已。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麼倒黴,也不是清軍能隨便撼動的。因為,漢人的明朝對於關外的滿人而言,始終是個龐然大物。如果不是漢人自己內鬥,他們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軍很清楚自己是沒能力滅明的,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辦法。所以,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在於疲明,在於不斷削弱明軍有生力量,逐步積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疇降清後,熟悉明朝情況的他,也還是給清帝提出疲明為主,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的建議。

因此,那時清軍雖然經常在京城附近武裝示威,但始終無法給明朝致命一擊。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激怒明朝當局,促使明軍主動出兵與之決戰。尤其是關內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總會跑來插上一腳,也就是想幹擾和打亂明軍的軍事部署,為自己製造有利局面罷了。如果明朝當時能沉住氣,龜縮不出,清軍別說攻下山海關,估計最終還很可能耗不過明朝!

但悲劇的是,崇禎總能中清軍的計,總是沉不住氣。所以,不管是關內剿匪,還是關外抗清,最終的致命慘敗,其實都是由於崇禎的促戰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不管是大明還是大順,只要能穩守山海關一線,堅守不出,再與清軍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他們的攻勢和雄心必然會降下來。要知道,清廷其實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順好過。身旁的蒙古勢力隨時會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邊還有個朝鮮(雖然朝軍戰五渣,但怎麼說也是個不安穩的因素)。可以說,在關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敵的,時間越拖得久,局勢對他們越不利。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清朝比他們的祖先金國幸運太多了。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送給他們一個吳三桂和一座山海關。吳三桂的投降,不僅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還把明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送給清軍。那時的清軍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是多爾袞果斷抓住了歷史給予清朝的機會,把清廷積累多年的全副家當——20萬滿漢蒙大軍都壓進關內。

山海關啊,山海關!可惜了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來是一座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歷史作用!


這些歷史要讀


清軍能不能最終入關,關鍵不在吳三桂,而在李自成。但是,如果山海關不是吳三桂把守,那麼清軍和起義軍在山海關的戰鬥會更加的慘烈。

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詩,“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寫的吳三桂為了她的愛妾陳圓圓一怒之下,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的事情。

吳三桂為了陳圓圓,一怒之下投降清軍這件事,根據史書的記載還真的是真事,並不是假的。

《明史·李自成傳》記載,吳三桂本來投降了李自成,準備去面見李自成了,結果“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大清。

陳沅即陳圓圓,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了,一怒之下,投降了清軍。

《清史稿·吳三桂傳》中的記載類似,“自成脅襄以書招之……三桂引兵西,至灤州,聞其妾陳為自成將劉宗敏掠去,怒,還擊破自成所遣守關將;遣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上書睿親王乞師。王……進次西拉塔拉,報三桂書,許之。

同樣記載了,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被掠,怒而降清。

因此,只要不是吳三桂守山海關,那麼這位替代吳三桂的將領還是會被李自成招降,因為沒有了陳圓圓,那麼也就不會降而復叛,投降清軍了。這種情況下,起義軍和山海關的守軍一起對抗清軍,清軍想要入關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這時候的關鍵人物就是李自成了。

如果李自成能夠善待明朝舊臣和將領,並且有跟清軍死戰到底的決心,那麼清軍很難攻破山海關,因為明朝遺留的堅城重炮還是可以用的。那麼清軍還是會找長城的薄弱處,幾萬清軍衝進來,劫掠一番,就會自行撤退了。

但是,李自成並沒有一個優秀的團隊,缺乏優秀的戰略人才,造成義軍並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治國方針,這從劫掠北京城,劉宗敏搶了陳圓圓就知道了。如果李自成能約束好部下,知道如何施政,那麼吳三桂也不會降而復叛了。

因此,只靠替換了吳三桂,李自成還是不能阻止清軍的最終入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