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坏消息”直击楼市,国家4天内2次表态,党报头版宣布


不管在任何年代,机遇和挑战都是并存的,挑战越大、机遇就越大,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很多人一生苦苦追求,奈何时不待我,但是真当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他会像常人一样躲得远远的,躲避挑战的同时,机遇也就随之划过。

进入2020年,一轮全新的挑战不期而遇,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有的企业奋起直追、借此机遇弯道超车实现跨界飞跃;有的企业哀嚎不止、哭着闹着找政府寻求帮助,简直有一副祥林嫂的样子,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直面挑战,有的企业转型成功:某制造业原本生产电动车的,听说在2月份市场急需A物资,于是赶紧成立新的企业,全面转型到A商品的制造,目前已经可日产50万只,不仅供给国内市场,现在还可以大量承接国外出口订单。专家预计,该企业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抓住了新机遇。

当然了,也有反面教材,例如正如曹德旺先生说的那样,房地产虽然受到影响很大,但是企业们不能趁着这种机会“索要东西”,很不合时机,而前不久网上传出有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协会和房地产商会以正式文件方式申请“减免费用、给予补助、解除楼市限购”等要求,在被批评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觉到这些企业有些“脸太厚”了。

房地产市场不能不要,所以不少城市有积极的措施出台,个别城市在政策发布后的1-2天时间里撤回,让房地产掀起一片波浪,政策一日游多次出现,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保守”的策略。虽然这么多城市都有新政支持,但是楼市依然表现乏力,2个“坏消息”传来,直击楼市,宣告“拯救”计划失败:

1、居住用地成交不涨反跌。

3月26日,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了《全国百城居住用地成交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前两个月,全国百城居住用地成交仅为6542万平方米,比2019年当期下滑18.7%,价格大约为5863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浮20.4%。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居住用地的成交量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趋势,4个一线城市成交577万平方米,降低1.7%;居住用地的成交价格是22550元/平方米,涨幅达到44.9%。

很多人认为,土地成交热度不减,其实不然,一线城市的成交主要受到上海一块地的影响,占据了很大部分比例,并不具有代表性。在全国100个城市的大多数城市里,1-2月份住宅用地成交量和价格双双下降。

2、房地产开发投资没有抬头,持续下滑。

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开发商销售难、回款难的情况下,拿地积极性也就降低,市场开发投资也会减弱。果不其然,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10115亿元,同比下滑到达16.3%。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住宅投资达到7318亿元,同样下滑达到16.0%。

在销售方面,前2个月累计商品房销售达到8475万平方米,降幅同比下滑39.9%。在这其中,占最主要的住宅下降39.2%(住宅一直占据商品房销售的主要部分,原来一直上涨状态的),办公楼销售下滑48%(这个不奇怪,一直都不太好);商用房下滑46%(也不奇怪,很正常)。

国家4天内2次表态,央媒头版4字回应。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表现出看淡、看空的形态,买房预期直接降至冰点,在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下,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做出了延期买房的打算,如果成真,那么楼市可能真的走下坡路了。另一方面虽然各大城市推出了一些相对积极的为房企解困的举措,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销售和拿地依然不见涨,楼市接下来究竟如何?国家央媒、党报在连续4天内2次宣布相同信号:

1、在3月19日,经济日报发文《楼市崩盘?当心被忽悠了》,党报指出,很多人认为楼市不行了,但其实不然,首先我国的城市化还在推进,未来还有2亿人进城,城市化率还要提高15个百分点,房地产自然发展不会减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也会随之增长,购买力不减。所以房地产今后依旧平稳发展。

2、在4天之内的3月23日,经济参考报头版发文《纾困不刺激,“房住不炒”基调下构建长效调控机制》,在这篇文章里,参考报再度重复4个字“房住不炒”,强调这是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3稳”目标,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一方面要为房地产纾困,另一方面要发挥其稳定经济的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