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余儿谈历史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都说晴为黛影,晴雯原是老祖宗身边的人,后赐给宝玉,宝玉是老祖宗的心头肉,把晴雯赐给宝玉老祖宗也是看好晴雯的,将来是有意属晴雯做宝玉姨娘。但到最后从黛玉就可以看出,老祖宗对于自己的亲外甥女的婚事都无能为力,至于晴雯更是想而不能了,老祖宗为何对晴雯之死没有发表意见?我想老祖宗是有着她的无奈和苦衷,同时也有着她处事的智慧。

第一,贾母年世以高,贾府以走下坡路,贾母权力被驾空

贾母一直支持宝黛姻缘,但到最后,贾母无能为力,她心里明白,对这一切已经无力回天,为了家族利益,迫不得已使宝玉娶了宝钗,从这件事的结果可以看出,王夫人和贾母之间的暗暗较近,最终王夫人是赢方,宝黛无望,晴雯就更不用说了,王夫人历来不喜晴雯,在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痛骂晴雯是狐狸精,此时的王夫人已不在把贾母放在眼中,要知道晴雯原是老祖宗屋里的人,可见王夫人行事底气十足,贾母已经没有能力去保护她所赏识之人,而晴雯也没有向老祖宗求救,晴雯是一个聪慧之人,她知道自己被人暗算,有她骨子里的尊严和傲气,也不想为难老祖宗。

第二,贾母明白,失去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她和王夫人的关系远比晴雯重要

在那样的一个封建时代,晴雯在好也只是一个丫鬟,甚至可以当成是一件物品买卖,贾母虽有平等意识,但她历经过大事大非的她,此刻懂得顺应形式的变化,坦然的接受现实。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虽说明面上过得去,但实际上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家族日渐没落的情况下,她不想与王夫人再生是非。当然此时的王夫人已是掌握了实权,她赶走晴雯要是在之前,她断然是不敢的,这明显是对老祖宗权威的挑战。

第三, 贾母到最后对于晴雯之事她是有指责王夫人的

到最后,贾母当然是要听听王夫人对晴雯之事的解释,王夫人当然不敢说出晴雯被赶走的真相,而是以晴雯得了痨病才被赶走的,这显然是王夫人的欲加之罪,这次贾母就直接回击了: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将来只她能给宝玉使唤。从这次回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贾母是有发表其意见的。只是为了大局,她选择了让这件事睁只眼毕之眼的过去。当然如日中天的贾母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贾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什么风浪她没有见过呢?即使最后贾府的衰落,在贾母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对于晴雯之事她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很多事情已是情不由衷了。正如红楼梦最后的结局,谁又能阻止,谁又能控制呢?形势所驱,无能为力而已。


彩虹之南R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王夫人因为听信别人的谗言,大动干戈,把晴雯撵走,实际上就是向贾母表明,她看不上贾母选中的人。按理说,贾母是应该不高兴的,可是贾母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说: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王夫人选择的时机好

王夫人比较圆滑,她知道贾母喜欢晴雯,想让她当宝玉的姨娘,因此,她不敢先给贾母汇报。那一天王夫人来看贾母,发现贾母那时候很高兴 ,就趁机告诉了贾母。贾母才没有责备她。

二、是王夫人说的理由正当

我们先来看看王夫人是怎样说的: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被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


王夫人说晴雯的不是有两点,一是经常生病,二是懒。这样的一个不中用的丫鬟给宝玉能为宝玉做什么呢?而且还得了不治之症女儿痨,谁还敢把她放在屋里。

王夫人并没有说晴雯死了,即使说她死了了,贾母也不可能说什么,因为她的理由已经很充足了。

三、是贾母这个人聪明

晴雯只是一个丫头,她走了,再给宝玉弄一个就是了,没有必要因为晴雯和自己的儿媳妇较劲儿,搞得婆媳关系紧张。家庭和睦相处是第一位的。但姜还是老的辣,贾母还是说晴雯不错,她没有看走眼,只是晴雯后来变了。


四、贾母认为木已成舟,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

晴雯已经被赶走了,也死掉了,成了无法更改的事实。精明智慧的贾母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于事无补,还弄得自己的儿媳妇浑身不自在,何必呢。家里的矛盾本来就多,何必再惹事端呢。

精于世故的王夫人,应该是非常了解贾母的,她知道她这样做,贾母不好说什么,所以她才那么大胆,把贾母看中的人赶走。

我是作者飞雪迎春666,欢迎大家关注留言点赞,一起探讨。


飞雪迎春666


自从王夫人抄件大观园后她一改往日和善的形象,不仅清查了大观园,她还顺带清查了怡红院,她把宝玉身边她看不顺眼的女孩子全部赶走了,而且还不给晴雯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把还在生病的她撵出了大观园。

王夫人撵走晴雯之后还假装去给贾母解释,晴雯本是贾母送给宝玉的人,如今晴雯已经被撵走了,贾母并不是没有发表意见,而是王夫人已经给晴雯定了罪名,贾母已经没有办法再救晴雯了。

第一,贾母也跟王夫人力挽狂澜,可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

对于王夫人突然撵走晴雯的事,贾母不知道,当王夫人来回禀的时候,晴雯已经被撵出去多时了,贾母也为晴雯辩护,在她看来晴雯比王夫人看中的袭人好很多倍,将来她是打算把晴雯留给宝玉做妾的。可是现在晴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撵出了,王夫人势必要给出一个解释。

王夫人给贾母的解释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王夫人强调了两点,其一晴雯得了肺痨,这是一个很难治好的病,其实晴雯并没有得这个病,王夫人为了避免贾母说出等晴雯治好了病再回来的话,于是她立马跟上一句她已经赏了晴雯的家人让晴雯去自行婚嫁了,那么晴雯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对于这两点,贾母也做了反驳,宝玉身边的人虽然多,可是晴雯却是众人中模样爽利、言谈和针线都最好的一个,贾母挑中她是她却是有这个能力在宝玉身边为他所用的人,可是王夫人却说晴雯变了,她看中的人是袭人,如今她已经坐定了这件事,晴雯必须走,袭人早已经是准姨娘的候选人了。

第二,王夫人对晴雯的讨厌很深,贾母不好再把她放在宝玉身边

王夫人对晴雯的偏见特别深,王夫人觉得晴雯是一个会带坏宝玉的人,通过她看到的一些片面和听听到贾府里的那些老嬷嬷告晴雯的黑状,可以于是她就信以为真对晴雯的看法很不好。而且她恐怕也害怕将来晴雯会变成赵姨娘的样子,对儿子的婚姻产生影响,所以不管怎么她都不愿意晴雯再待在宝玉身边。

这一番话下来,贾母如何不知道王夫人的意思。贾母是可以把晴雯调回来,可是当初她想要让晴雯做但就是宝玉的小妾,可是如今王夫人把这条路给堵死了。即便贾母可以让晴雯照旧在宝玉身边当差,但是王夫人一定会明里暗里给晴雯找很多的麻烦,这样晴雯在贾府也留不下来。

晴雯的年纪也大了,贾母身边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安排晴雯的婚姻大事,所以既然王夫人已经做主放了晴雯,那么就顺手推舟了。

第三,晴雯生病大限将至,即便回到大观园也于事无补了

除却外在的原因的考量,其实晴雯自身的身体也不好,她这一次的病本不是大病,可是在大观园还没有得到好好的治疗,回到家中哥哥嫂嫂也对他不管不顾还给她气受,她的病就愈发的严重了。

宝玉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快要大限将至了,所以她才会把压抑在心里多年未说的爱意告诉宝玉,她好后悔痴心傻意的盼着却没有早做打算导致镜花水月一场空的遗憾。晴雯对宝玉是真心实意的爱,只是她后悔自己没有机会陪在他身边。

晴雯的身体状况,也是贾母不能为她争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身体不好回到大观园也咩有办法干活还是会被撵出来,每个人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小说红楼


贾母贾府老祖宗,更是个现实的人。于情于理,她都不会轻易对事情表态,但是她的每一次表态,都有意义。

而为晴雯之死争长短,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人死不能复生

无论贾母曾经多么看重晴雯,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当她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晴雯已经死去。

人死不能复生.无论贾母对晴雯多么喜爱,为晴雯争取多少死后哀荣,晴雯都不可能复生。

既然明知道是无用功,贾母又何必去付出精力为一个丫鬟争取利益。


贾母珍惜自己的地位

贾母处于贾府金字塔的顶端,这个地位决定了她必须出言慎重。

她通常保持超然的地位,安然被晚辈和下人逢迎,却很少出言干涉具体事务。

而她一旦干涉具体事务,就一定是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而晴雯这件事情上,第一王夫人说晴雯是女儿痨病死,尸体已经化成灰。死无对证。第二贾母没有立场表达意见。生老病死是常事,她无法在这个事实上批评王夫人。

干脆选择漠视。


无论贾母曾经多看重晴雯,多么想让她做宝玉的房里人,都改变不了主奴身份之别的事实。

对贾母而言,死去的晴雯已经完全失去利用价值。为了她和王夫人破脸,完全没有意义。

相反,如果晴雯还活着,贾母说不定会为了和王夫人打擂台,或者处于心疼宝玉的目的,抬举晴雯做宝玉的房里人。


梦舒说


我是妮言妮言,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点拙见:

1、源于古时候丫鬟买卖的凄惨制度。

贾母虽然喜欢晴雯,但是晴雯毕竟是丫鬟身份,丫鬟对比贾府这种贵族之家,就是一个“玩意儿”,一件可以花几两银子买卖的商品。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鬟而去干涉王夫人的管理。加之王夫人已经告知贾母,晴雯得了“女儿痨”,等于说这个丫鬟已经得了传染病,她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虽然说起来,比较残忍,但当时的制度就是这么无情。

比如:当王熙凤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鬼混,没人撒气,却把平儿给打了。贾母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幸亏有尤氏为平儿澄清,否则,平儿被王熙凤夫妻或打或卖,贾母也是不会干涉的。

2、源于贵族世家的管理制度。

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不参与主要管理工作了。当前的管家人是王夫人,而王夫人又把管理权给了贾琏和王熙凤夫妻俩。因此,丫鬟之类奴才的人事变动,贾母自然不会参与。

3、源于晴雯自身孤傲的性格。

晴雯做了宝玉的丫鬟后,一心只围绕着宝玉转,加之性格孤傲和贾母的互动几乎为零。虽然晴雯说自己闲下来还要做贾母房里的女红,但实际上离开贾母后,她也没有和贾母有过亲近。如果她经常到贾母那里走动走动,能让贾母像离不开鸳鸯一样离不开晴雯,那时,贾母才有可能对晴雯施以援手。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未为晚已。当晴雯的大祸来临时,已经没有人能救她了。


刘敦杰


我是妮言妮言,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点拙见:

1、源于古时候丫鬟买卖的凄惨制度。

贾母虽然喜欢晴雯,但是晴雯毕竟是丫鬟身份,丫鬟对比贾府这种贵族之家,就是一个“玩意儿”,一件可以花几两银子买卖的商品。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鬟而去干涉王夫人的管理。加之王夫人已经告知贾母,晴雯得了“女儿痨”,等于说这个丫鬟已经得了传染病,她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虽然说起来,比较残忍,但当时的制度就是这么无情。

比如:当王熙凤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鬼混,没人撒气,却把平儿给打了。贾母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幸亏有尤氏为平儿澄清,否则,平儿被王熙凤夫妻或打或卖,贾母也是不会干涉的。

2、源于贵族世家的管理制度。

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不参与主要管理工作了。当前的管家人是王夫人,而王夫人又把管理权给了贾琏和王熙凤夫妻俩。因此,丫鬟之类奴才的人事变动,贾母自然不会参与。

3、源于晴雯自身孤傲的性格。

晴雯做了宝玉的丫鬟后,一心只围绕着宝玉转,加之性格孤傲和贾母的互动几乎为零。虽然晴雯说自己闲下来还要做贾母房里的女红,但实际上离开贾母后,她也没有和贾母有过亲近。如果她经常到贾母那里走动走动,能让贾母像离不开鸳鸯一样离不开晴雯,那时,贾母才有可能对晴雯施以援手。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未为晚已。当晴雯的大祸来临时,已经没有人能救她了。


妮言呢语


都说晴为黛影,我们先回顾贾母对同样想给宝玉的黛玉做了些什么,就可以得到一点提示。

贾母深爱黛玉和宝玉,赞成他们的木石前盟,书中前四十回,贾母一直扮演为他们的爱情之舟保驾护航的作用,不知疲倦地消除误会,排除阻力,在她的庇护下,宝黛才能”诉肺腑,定初心“,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从第四十回刘姥姥离开大观园,贾母对二人未来关系的助力就渐渐淡出。第五十四回,贾府庆元宵,黛玉忘形,将酒杯举到宝玉唇上给他酒喝,结果得到贾母一番善意的警告提醒,到第五十七回,紫鹃已经忍不住,她刺激宝玉说要和黛玉回南方老家,结果宝玉大病一场,这是宝黛关系想要个说法最直接最激烈的一次,面对尽人皆知的局面,贾母居然也只是含糊其词,过后仍然没有任何下文。两个人的爱情就这么半空撂着,到第六十六回,连奴才兴儿都说出“将来是林姑娘定了的,只要老太太一句话,再无不准的了。“然而,这句定大局的话始终没有出现。

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连给最心爱的外孙女的说句话都无能为力,对一个身份低贱的丫头(即使内定为姨娘)的去留保持沉默,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贾府在走下坡路,贾母自知被架空

贾府从探春理事,就开始呈现败落之相,内斗层出不穷,财政越来越危机。从贾母各种情绪的反应,都可一见端倪。

第七十一回,贾母过八十大寿,邢夫人能当众羞辱凤姐。可见其怨恨积压之深。羞辱凤姐,其实就是羞辱贾母。贾母知其心理,但并未计较。也可以理解为无奈。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痛斥晴雯是狐狸精,令人诧异,纵然不知道晴雯是贾母选定给宝玉的姨娘,起码也明知晴雯是贾母房里过来的,但仍然毫不顾忌地进行辱骂,并要赶走。可见王夫人行事多有底气,她不再畏惧贾母。

第七十五回,中秋节晚宴,赏月的贾府人丁稀少,贾母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疲惫,悲伤,说明此刻 她很清楚家族已到末世,自己又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无能为力。

第七十七回出现的人参,暗示尤其触目惊心,代表贾府生命力和元气的人参到处找不到,贾母处倒是有人参,但已经成了”朽糟烂木“,完全失去效力。紧接着就是王夫人满脸怒色去了大观园。这已经再明白不过地揭示:贾母已经没有力量再去保护那些曾经爱过和欣赏过的生命。

所以不要以为贾母老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贾母心里比谁都明白,抄检大观园折腾那么厉害,中间还过了中秋,拖那么长时间,能没人给她通风报信?她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心里知道,表面不能采取任何行动。

她很清楚,自己已经被架空,掌握实权的人是王夫人。

从晴雯的表现也能看出这点,不知你是否感到奇怪,从被王夫人当面侮辱,到被撵走,晴雯始终保持沉默,不去找贾母,更没有去求救。这和贾母的态度保持了高度一致,很耐人寻味。

不求救,说明晴雯冰雪聪明,当她被叫去的时候,就知道被人暗算了,她先是尽力撇开和宝玉的关系,之后一直强调她“原是老太太身边的人”。但她很快发现没用,没人能替自己说话了,于是立刻放弃幻想,从容赴死,甚至都没有像司棋一样和宝玉嘱托“好歹帮我”之类的话。

晴雯不去求救才是做对了。她知道贾母的难处,不为难贾母。不愧是贾母选中的人,骨子里就有尊严和傲气。

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会觉得晴雯的行为很让人费解,也让人着急,换了我是晴雯,无论如何也得也会有所反应,即使不像鸳鸯那样大闹,好歹也得在贾母那里弄出点动静。换了我是作者,写到这里,也得接着写晴雯如何去向贾母呼救。

而曹公在这方面不着一墨,这才是神来之笔,不写之写。

维持和王夫人的关系,远比保住晴雯重要

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关系是不和谐的,因为性情相差太大。贾母把晴雯给宝玉做姨娘的事一直按着不说,也是清楚王夫人不喜欢此类的女孩,有所回避。而晴雯始终在王夫人那里不能出头,应该也是贾母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贾母曾在保护贴身丫头鸳鸯的时候,当众怒斥王夫人心口不一,处处算计自己。那时贾府尚未败落,她的权力又如日中天,所以她发飙,谁都不敢说话。但是形势在变,贾母权力日渐式微,这一幕激情戏不能再重演,好在贾母和王夫人不一样,她是经过风浪的人,能够顺应变迁,坦然接受现实。我们能发现,从过完八十大寿,贾母没再发怒过,一直是很平和的心态,因为她看透了局势,也想开了。

王夫人赶走晴雯,明显是对她权威的冒犯,但是贾母的表现很平和,这是一个有眼光的大家族掌舵者的合理态度,也是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我们想的,利用更高层级人物的身份,来向下一级施加压力,那不符合贾母的行事。也不符合生活的逻辑。

晴雯再好,也终究是一个丫头。当初贾母不舍得鸳鸯,说的是“有好东西你们要,有好人你们也要”,在贾母这里,好丫头和好东西都是可以“要来要去”的,属性和东西没什么特殊区别。晴雯也一样,虽然模样不错,针线不错,在贾母眼里也不过是给宝玉“用”、给宝玉“使”的工具人罢了,绝没有为了一个丫头而选择和儿媳决裂的道理。

当然,作为一辈子高高在上无人敢惹的贾母,对晴雯事件也不是完全没有表示,她一路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地保持沉默到最后,也是想看看王夫人对她能有什么解释。当听到王夫人胡言乱语,不敢说出撵走晴雯的真相,而是编造晴雯有痨病。贾母忍不住了,直接回击: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将来只她能给宝玉使唤。想当于打王夫人脸。最后那句”谁知变了“,也并非指晴雯,而是在指王夫人:是你变了!


在文化的边缘行走


在老祖宗眼里,主子是主子,奴才是奴才,奴才是为主子服务的,晴雯再好,也不过是个有用的奴才,尤其是王夫人欺骗老祖宗说,晴雯患了女儿痨,也就是现在的肺结核,那可是传染病,宝玉可是老祖宗的命根子,心尖上的人,所以晴雯断不能留,只有撵了出去,生死由她去!换一句话,即使老祖宗知道王夫人在撒谎,她也不可能因为晴雯得罪王夫人,为一个奴才得罪当家孝顺的儿媳妇,孰轻孰重,老祖宗是会考虑全面,顾全大局的。所以,在晴雯被逐出去这件事上,老祖宗才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不当一回事过去了。





有刺的善良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晴雯为人坦荡大方,从她的性格来说,她不可能去向贾母求救,并且她也根本就没有求救的机会。

1、 晴雯的性格使她不会向贾母求救。

曹雪芹的判词这样说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是一个非常直率坦荡的人,又有些心高气傲,在她眼里是十分不屑袭人迷惑宝玉的行为的,她看不惯就算了,偏偏还要张口说出来。而且在她心里,贾母是将她许给了宝玉的,她自己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横竖要和宝玉在一起。

以她如此孤傲的性格,极不可能张口去向贾母求救。

二、王夫人也不会给她求救的机会。

贾母曾多次当着众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晴雯长得出众,女红又好,她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把晴雯给宝玉当妾。而王夫人栽培的对象却是袭人。

虽然王夫人明面上不说,但暗地里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二两银子给袭人,让她提前享受姨娘的待遇。如果此次没有完全消灭晴雯,王夫人面临彻底失败,以后很难再找机会。

三、袭人等人也不会给晴雯求救的机会。

袭人心机深重,她在怡红院里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团队,大丫鬟中有麝月和秋纹之流,还有一些平时奉承她的婆子们。

这些人平时看不惯晴雯言辞锋利的性格,晴雯平时也不屑于拉拢他们,何况她经常公开挑衅袭人的地位。

而袭人心机深重,早就对宝玉姨娘的位置志在必得,晴雯不少方面比她出色,是她最大的竞争者。她怎么会容忍晴雯和她抢位置?所以她根本就不可能也给晴雯这样的机会。

平时袭人背地里没有少打晴雯的小报告,王夫人第一个看晴雯不顺眼,这里面也少不了袭人的“功劳”。至于那些婆子们,对于晴雯的张扬也十分不满,在晴雯被撵出时,这些婆子呢,无不拍手称快:

因笑道:“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

因此,在袭人和众婆子的联手防线下,绝对不会让晴雯被“软禁”的消息走漏出整个怡红院,整个一个严防死守。

一直到中秋节过完后的几天,王夫人才找了个借口来回贾母,毕竟晴雯的编制还在贾母处。

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贾母的反应如何呢?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那么贾母到底相不相信王夫人说的这个话呢?以她的精明,岂能不知王夫人的伎俩?贾母的应答,“谁知变了”这句话,信息量很大,意味深长。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最重要的工作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然而,虽然她十分不喜欢王夫人这个儿媳妇,可她已经进入风烛残年,对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

而此时呢,大儿子那里已经崩了,而王夫人娘家势力蒸蒸日上,女儿又在宫中,她不能也不敢为一个丫头和王夫人撕破脸。毕竟,各类利益的权衡,在最高统治者贾母眼中最重要的事情。

纵然她心里对晴雯有多么不舍,但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她也不得不屈服。这,正是贾母及晴雯的悲哀之处。即使贾母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神秘事件调查员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听信了谗言命人将病了四五天的晴雯拖下床,撵了出去。但是到了第七十八早上请安时王夫人是凑了三件事一起才来回禀贾母:其一,晴雯因病且平日懒,事发紧急叫她回去养病;其二,考虑到戏子会多嘴混说会连累到姑娘们的名声,放了出去;其三,宝玉因在贾政赏桂花时的表现突出被夸奖。


在王夫人回禀时,贾母只是听到晴雯病了,回去养病,且因平时表现不佳,可能没有再回来的希望了,但是晴雯的死讯还没有传到她耳朵里,贾母并不知道,又何来发表意见一说呢?


晴雯之死,这个时候宝玉才知道,只因他晨省问安之后心里记挂特地叫人来问时方才知晓,但是他也万万不会特地将这个消息带去给贾母,他没有这个胆子。

贾母人到暮年,喜欢听好话,所以很多信息不会传到她耳朵里

贾母年事已高,又是贾府里面最年迈的长辈,众人都是敬着,捧着。所以在贾母的大房门槛上,会有一道人为的屏障,隔绝一些消极的,末流的信息,以免让暮年的贾母心里不痛快。

首先,晴雯这件事情上,王夫人是有了好消息才敢来贾母处回禀,重点就是贾政夸奖了宝玉,加上这是难得的夸赞,尤为可贵。所以经过王夫人短暂的分析宝玉房中丫头姨娘等人的安排,晴雯和袭人的对比之后,话题一转就到赞扬这里,果然贾母听了非常高兴,其他事情都抛之脑后了。


其次,很多时候王夫人等对于不好的事情都不敢惊动贾母。别说不知道晴雯已死,就是事后王夫人知道了也万万不会告知。因为暮年之人最怕见到死亡之事,徒增伤感。好比迎春在夫家过的非常悲惨,回来哭诉,王夫人都不敢告诉贾母,怕她伤心,所以作为一个媳妇更不该给婆婆添堵。加上晴雯又是被王夫人撵出去病逝的,这个消息就更不可能传出来让贾母知道了,不然会被认为又像金钏儿的事件一样,间接导致丫头死亡,不是诗礼大家管理掌权之人的做法。不但贾母不能知道,贾政听了也会有异议,所以,这个消息必定是会封锁的。


最后,由于上头善于封锁消息,晴雯已死,众婆子称愿,宝玉纵然有再多情绪,也什么都做不了,更不可能在贾母面前多嘴提一句,只能私自缅怀。那么贾母对于这一事件便无任何意见可发表。

贾母年老糊涂,容易偏听偏信

另一方面,贾母站在贾府的最顶端,就算她能看得多,看得远,但是不可能看得细,看得真。这就导致,她必须会听信旁人的话,而贾母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会发表什么意见,也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来在她面前引导。


有人劝解,以至于没有冤枉别人的事件:

比如,有一次家宴,众人都在跟前,单单没有看到袭人在宝玉跟前服侍,贾母就说袭人这丫头懒了,原先看着还好。凤姐听了,连忙说袭人因有热孝,加之又要看屋子放心不下,各色都打点齐备,替她讲了一车好话,贾母又欢喜起来,觉得袭人还是那个袭人。


比如:有一次王熙凤和贾琏两口子闹,拿平儿撒气,贾母以为平儿从中有不好的影响便说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还好有尤氏为平儿说话,说她不过是夹在中间受气,贾母才知道平儿有委屈,原来是忠心为主的。


被人糊弄的事件:王熙凤刚开始带了尤二姐进贾府拜见了贾母时,贾母非常喜欢她,认为这是个齐整孩子,看着比王熙凤还好。但是后面由于秋桐的多次挑唆,说尤二姐善妒,会咒人,贾母就信了,以为她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贾母便不再喜欢尤二姐,变得非常冷淡,这一冷淡,众人见风使舵,就更加不喜欢她,王熙凤就更随意得将她作践至死。

由此可见,贾母很多时候并不客观,属于难得糊涂的状态,只要不是违背原则,不涉及到家族的核心利益,她便乐得享受。身边的王夫人或者其他什么人说什么,她就容易轻信什么,背后有没有猫腻,她不管,更不会去做真实的调查。所以只要众人都在贾母面前说晴雯是个不好的,妖魅惑主的,原来尚且极好,只是后面越走越偏,贾母就必定会信,那贾母这个意见就毫无价值可言,人云亦云而已。


好在,贾母身边的鸳鸯是个忠心可靠的,也不会随便进谗言。不然,如果有小人总是利用贾母这个拥有无上权力却又年迈有些昏聩的大家长做坏事,那贾府就更岌岌可危了。

总之:贾母对于晴雯之死,并没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她并不知道这个自己原先那么喜欢,放在宝玉房里的那么聪明伶俐的丫头已经被折磨致死。就算事后从王夫人以外别的地方意外地知道了,以她当时的状态和糊涂劲儿,立马会有一堆人来劝解,来宽慰,又会被三三言两语引到别的事情上去,很快她就会忘记一条新鲜生命的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