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

五逆十惡

假設有一個非常年輕帥氣,無惡不作的富二代,聽說自己老爸私自立下了遺囑,要在死後將所有財富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於是這個富二代心生嫉恨將自己的老爹謀殺了,奪取了家產,那麼這個富二代應該承受怎樣的惡報呢?

如果您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殺害親生父母將墮入無間地獄,那麼恭喜你回答正確。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在佛學標準裡面,殺害親爹屬於“五逆”之一,所謂的“五逆”也就是我們習慣中稱呼的“五無間罪”,凡是做了以下五件事情其中一樣,就會墮入無間地獄,每一剎那都備受折磨,都在忍受煎熬。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五無間罪”的判定標準還不一樣,小乘佛教中“五無間罪”指的是:殺害母親、殺害父親、殺害羅漢,分裂僧團、把佛打傷流血。大乘佛教中的“五無間罪”說的是:誹謗大乘佛教、妨礙出家人修行、破壞佛經和佛教建築、犯了小乘佛教“五逆”中任何一種、不相信業報還犯十惡道。

這裡又涉及到了“十惡道”,說的是十種大壞事,這與“五逆”連用,合稱就是“五逆十惡”。“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阿闍世王的故事

然而這“五逆十惡”,如果犯下了是否有通融的可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來看一下,與佛陀同時代的一位印度國王: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這位阿闍世王在佛教界很出名,經常都會有他的身影。

阿闍世是他名字的音譯,如果換成意譯的話應該是“未生怨”,意思是說他在孃胎裡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帶著怨念。阿闍世王也確實對得起他這個名字,他的一生只是“五無間罪”就犯了兩個,一個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然後強行登基做了國王;第二個是他曾經組織士兵偷襲佛陀的僧團,佛陀的頭被他所傷,流了很多血。

這還不算完,最令人驚訝的是,阿闍世王居然清楚地知道犯下“五無間罪”會墮入無間地獄,並且對此深信不已。於是他在做了這兩件事情以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後來在一位大臣的勸說下,只有厚著臉皮去找被他傷害過的佛陀求助。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佛陀的心理疏導

佛陀當然不會對阿闍世王懷有怨恨,於是開始了一場高水平的心理疏導,簡單來說佛陀對阿闍世王勸導主要還是“文殊按劍”那一套驅除分別心的法則:只要能夠消除分別心,人和人就不存在你我之別,任何人際關係上的稱呼都只是“假名”,“假名”背後的真相是“六大”聚合與分離,如果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兇手”與“死者”也就不存在了。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接下來佛陀又換了一個角度來說:從時間上“色蘊”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在過去和現在殺人,過去已經過去了,想殺也殺不了,現在是剎那幻滅,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實相的現在,所以現在也沒有辦法殺人。

只有未來可以殺,但是既然過去和現在都是不確定的,那麼未來又怎麼能夠確定呢?又換句話而言,或許連“殺”是否存在都不確定了,所以報應也就不確定了。這段講述,邏輯關係非常燒腦,歡迎仔細體會。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然後佛陀又從現實主義對阿闍世王說:如果你有罪,那麼諸佛也一樣有罪。為什麼?因為你的父親前世乃至萬世都在供養各位佛祖,所以種下善根,今生才能成為國王。因果是互相牽連的,如果你有罪,諸佛也就都有罪了,既然諸佛都沒有罪,你又憑什麼一定認為自己有罪呢?

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佛學早就參透了“五惡十逆”的報應並且已經告誡眾人,另一方面則是阿闍世王不但殺了父親,還打傷了佛,犯下兩件“五惡”大罪,佛陀卻說他不一定有罪,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評論。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好了,關於““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五逆十惡大罪有哪些?第二、阿闍世王不但殺了父親,還打傷了佛卻不一定有罪。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