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痴迷于练假欧楷、假大楷,而且强调笔笔中锋?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什么叫假欧楷?

是指临摹过程中,没有忠实原作精神实质,把范本的核心技法——笔法动作篡改了,画蛇添足,矫揉造作,张冠李戴。例如: 笔画起止处和转折的地方,附加一些原本没有的修饰性笔法成份,点、横、竖、钩等收笔处的形状是描画出来的。单个字不一气呵成,上下笔画之间没有笔断意连、呼应顾盼关系,写一画停一下,再重起笔续写,像摆积木式的,起止过程没有节奏感……导致质感粗糙、韵味不正,似是而非、貌似神离,犹如美术字写法。

总之,书写技法方面多处不合原帖古法本意,相当于借用名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挂羊头卖狗肉,明明不是欧楷,却大肆吹嘘自己的体是欧楷,传播歪理邪说……

什么是假大楷?

将原本是小字的碑帖,放大好几倍临写,并且,运用不符合逻辑的书写技法,卖弄书法“性感”博人眼球,追求所谓视觉冲击力……

突出的特点是,笔法、字法与前面讲的“假欧楷”基本一样,属于一路货色。

为什么很多人痴迷于此?

主要原因是对书法这个概念不清楚,不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不深入了解传统书法技术原理和艺术原理,基本功训练方法不讲求科学性、专业性。盲目崇拜当代名家,审美标准低下,错误的解读“把笔无定法”,迷信“笔笔中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起笔藏锋逆入,收笔顿衄回描……总之,只求把字形写得规矩好看,不顾法理是否正确,误以为写毛笔字即是书法,哪怕是画出来的也行……

我认为,笔法+字法=写法,传统书写技法的基本特点是: 正确取法,科学用笔,自然书写,不能描画。

例如,若是将碑帖上的刀刻字还原成书丹后,应该注意是,无论是按原大临摹,还是放大几倍书写,笔法动作不能篡改。

由于写大字使用的大毛笔,和写字的小毛笔在笔锋材质、性能上有很大差异,加之纸质不同等其他因素,故而书写出来的形制与质感效果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只要笔法动作对,不必苛求与帖一模一样。恰恰是这个差异性特点,才是真正的现代大楷书写技法的标志性本色特质。所以,正确的书写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如图: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bd5000bfdf30b81ae51\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欧楷有真假?笔笔中锋?那么是怎样的。

  • 欧楷,说的是唐代欧阳询的楷书。
  • 欧阳询初唐楷书大家。《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義之,兼魏楷之风骨,后渐更其体,笔力险劲,兼北碑劲峭之遗风,融南碑清秀神韵。时参篆隶之法,博采众长,遂成独特风格”。世称欧楷。
  • 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等。
  • 而楷书风格也不尽相同。总体来分有两类:一种是魏楷,一种是唐楷。
  • 楷书诞生于汉末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朝。
  • 魏楷代表作品《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等。南北朝碑刻颇丰,随意取一,临习可成。上述初学者很适宜。
  • 楷书到隋末唐初,又一变法。创出了唐楷之新体式。欧阳询是由南朝入唐的。其书风险峻健劲著称,对后世学者影响极大。
  • 欧楷笔画多半以方为主,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含蓄厚重。起收笔均需藏锋,运笔稳重富有涩力,丰骨微肉。结字之法,中宫紧密,四周笔画伸展疏朗。字型略觉修长,时而重心偏移,造成险峻动感。


◎至于假不假,大不大,专心学习为真,为大。

何谓中锋?
  • 蔡邕《九势》中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特别是篆书,全用中锋。
  • 实际上,笔锋是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在笔画正中间控制着。只能是基本上保持中锋行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笔笔中锋”的真正含义。
  •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机械地认识和理解,只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的运用。
  • 中锋运笔产生的效果是:点画或浑凝圆劲。或秀逸含蓄,耐人寻味。
  • 学习书法中,其实还有许多笔法。如侧锋、露锋、藏锋、裹锋。魏楷主重侧锋。
◎尝言:“正以立骨,偏以取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方谓核心。且“笔曲折处亦无偏侧”的说法,劝君不必深究。


我的小悟


真假暂且不论。笔笔中锋是控笔的能力问题。能做到的自然下笔有力。做不到的,说不必要也在所难免。功力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理解自然不一样。

我支持笔笔中锋。


哈尔滨雪生律师


我的思考:笔笔中锋,太绝对了。想想也不可能,万物有阴阳,写字也不例外,有中锋有侧锋,所谓“中以取质,侧以取妍”嘛。但是,中锋用笔是根本大法。所以古人有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说法。不知当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