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戒火”浅考


“东井戒火”浅考

(图一)青龙、白虎。

此陶井栏出自洛阳金村附近,器物年代为东汉。其上共有九个神兽形象,同时期此类陶井栏时有出土,构图不一,多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上刻“东井戒火”四字者,最佳。经本人浅略考证,九兽称谓依次为:青龙、白虎、应龙、毕方、蚩尾、朱雀、夔龙、旱魃、獬豸。

青龙、白虎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为世人熟知,故在此不详尽阐述。

“东井戒火”浅考

(图二)朱雀,夔龙,旱魃。

毕方。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毕方,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

《五藏山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毕方鸟、饮水牛是汉代东井灭火陶井栏上常有的图饰,有一说,毕方鸟是古代的消防员,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队员的标志性装束。也未必,或许毕方只是火灾出现的标志,又或是一个火灾预警信号,假如真有消防员也是那头悠哉悠哉低头饮水的牛,毕 方鸟与饮水牛同时出现是遵循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如此,这饮水牛便不是普通家畜,既不是水牛更不是什么奶牛,而是夔牛。

又,古籍载“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所谓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只是古人望图生义的一种臆想,后人尚古,附会而已。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世上也没有真实存在的实体“龙”,夔龙的原型是湾鳄,也就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扬子鳄。

朱雀。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东井为水事。』宜火者,喜南方。南方属火,朱雀,南方之神,火属性。图2神兽为上朱雀,中夔龙,下旱魃。朱雀欲飞,夔龙捕之。夔龙主水,朱雀属火,五行相克而已。

旱魃:魃,旱鬼也,属火。根据古人的描述可知,旱魃呈侏儒状,眼睛是生在头顶上的,至于旱魃为何物,形象到底如何,因无确定实物相佐,今人早已不得而知了。《子不语》卷一《旱魃》里对其的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那么,猱又是何种物体?《贤奕编·警喻》载:“兽有猱,小而善[攀]缘,利爪。”查阅相关资料得出,旱魃、猱的形体都是很小的,这也与图2的左下神兽相符。《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旱魃出,赤地千里,属火,克水。在汉代洛阳百姓眼中,旱魃似乎就是司火的朱雀帮凶,状似湾鳄的二足夔龙张嘴咬住了展翅欲飞的朱雀,朱雀挣脱不能,发出凄厉鸣叫,而旱魃也畏缩在夔龙之下动弹不得,由此表达出了洛阳都城居民对频发的火灾及旱灾的深恶痛绝。旱魃虽恶,人人避之不及,然旱魃之形象能出现在汉陶井栏上也就不奇怪了。

“东井戒火”浅考

(图三)应龙、毕方、蚩尾。

蚩尾:汉代蚩尾亦未见实物,或有实物存世而今人不识。蚩尾是鸱尾的前身,梁思成曾做过考证,以汉石阙分析,“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换句话说,做为屋脊的鸱尾在汉代并未真正形成,但蚩尾是存在的,蚩尾是鸱尾的前身,“蚩尾”一词是汉代人对一东海海兽的称谓,今人推断,蚩尾可能就是鲸鱼。《苏氏演义》:蚩,海兽也。汉武作柏梁殿,以蚩尾水之精,能却火灾,因置其象于上。毕方属火,蚩尾主水。汉陶井栏浮雕中蚩尾一巨爪紧抱毕方,张口,露出状似鲸牙的巨齿,蚩尾上耸,作张牙舞爪状,毕方挣扎欲飞却动弹不得,此乃五行相克之象。蚩尾又作鱼虬,随其功能、式样转换而称谓、身份亦有不同,其演变如下:蚩尾[鱼虬]——鸱尾——鸱吻[又,螭尾,民间称鰲龙]——龙吻、正吻、大吻。

今见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鸱吻多作上翘鸱尾鱼形或龙形,与汉代蚩尾形象应该是有区别的。《菽园杂记》:“今殿庭曰螭吻,衙舍曰兽头,大抵皆蚩也。殿为龙形,衙舍为兽形或为鱼形,以别于宫殿,皆以意为之,非其本则然也。”由此可见,兽形、鱼形、龙形三者皆通,只不过是级别不同形象不同而已,在未攀上高高堂殿之前的蚩尾是以神兽的形象出现的,这似乎已无争议。通过对鸱吻与图3大嘴兽的头部对比可知,二者有类同之处:一,均做张口状;二,上下有并排的状似鲸牙的巨齿。至于图3大嘴兽的长长尾巴,唐人刘孝孙驳颜之推作“蚩”为“鸱”论的同时,对蚩尾做了进一步分析,其结论与图3大嘴兽倒也有暗合之处:蚩尾,是水兽作蚩尤是也。蚩尤、铜头、铁额、牛角、牛耳,兽之形也。古老传云,蚩耸耸尾出于头上,遂谓之蚩尾。

“东井戒火”浅考

(图四)獬豸

《异物志》释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是“法”的化身,亦具监察职能。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从廌去,而“廌zhì”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文博》杂志2012年第一期内有《“东井戒火”陶井正名及相关问题考证》一文,对“东井戒火”是“戒火”抑或“灭火”有考证,笔者亦赞同作者的分析论证,认为毕方只是火灾出现的标志,又或是一个火灾预警信号,并非其他文章所讲是古代的消防员,而具监察职能的獬豸的出现则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可见此类陶井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对火灾的监察防患,只是进行事前的防范,并非展现火灾场景,否定了救火之说,所谓的古代消防员也就无从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