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下学宫的历史价值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王朝贵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各种学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形成了亘古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壮观局面。诸子百家纷纷来到稷下学宫,著书、立说、讲学、授业、研讨、争辩。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诸子一齐登场,各言其说,各抒己见,各持一端,阐明各自的观点和主张。齐国“稷下学宫”成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院,是一处国立官办综合性大学,有若干处分校,都分布在稷山之下周边的齐国之地。接纳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他们有第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们在齐国,不受任何政治约束,学术研讨、百家争鸣这一稷下精神,开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百家争鸣之先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树立起了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繁荣的第一座丰碑。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下学宫遗址

何谓稷下?稷:稷山也,在古青州之地,今为青州与临淄的界山,稷山以北为临淄地,稷山以南为青州地。稷下:即稷山之下周边的齐国之地,既包括今青州地区,也包括临淄地区,范围很广。为何曰稷山?在唐尧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叫后稷,他是唐尧时期的农师,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他在青州稷山一带培植农作物,是我国最早的农业试验基地,最早的农业开发区。对古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在山上建造了后稷祠,从此,该山遂名曰“稷山”。之后,稷山成了古青州的名山。战国时期,齐宣王又在稷山上营建了“夫子庙”即孔子庙,今称“稷山圣庙”,所以,稷山的名气越来越大。稷下学宫也就成为各学术流派荟萃的地方。《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载:“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这是大史官司马迁如实地记载。古代帝王都十分喜欢狩猎。狩猎,既是古代生活的需要,更是军事的需要,诸侯贵族狩猎是经常的,也是必须的。青州“尧王山”是尧王巡狩的地方,故而得名为尧王山,“尧王借地”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峱山”,是因齐桓公在此狩猎遇到“峱”这种从未见过的野兽,而得名为峱山。雀山,是因齐景公、晏婴在此牧马、狩猎而知名。青州广大山区,是齐国贵族唯一狩猎的去处,他们在此狩猎,一住就是数天、数月。大臣、学者跟随帝王在外,边狩猎,边研讨学问,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和现在相比,更不能用现在的观点看待古代社会。研究古代历史,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的实际。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稷下精神,这些声誉、美称一直流传到现在,始终成为弘扬华夏文化的精神动力。

稷下学宫诸说

稷下学宫到底在哪里?历代学者对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众说不一,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一、稷山说。以晋代虞喜为代表的学者,坚持司马迁《史记》“稷下,即稷山之下” 的说法,认为稷下学宫就是在稷山之下。其二、城南门说。以汉代学者刘向为代表,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事,期会于稷下也。”这一稷门在何处?学者们推测,这一稷门是城南门,因为稷山在齐都临淄城南,城南门与稷山遥遥相对,故称为稷门。理由根据是:《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莒在齐国的南方,莒子来齐国莅盟,理应从南门入。所以,稷下学宫在临淄城南门外,其说很有道理。其三、城西门说。《齐地记》:“临淄城西门外,古有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艺文类聚》:“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堂,趾(址)往往存焉”。郦道元《水经注》云:“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太平御览》亦主此说。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下学宫门

但,经过燕伐齐,秦灭齐,稷下学宫早已废圮,不复存在。公元311年青州刺史曹嶷筑广固城,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皆治广固城。临淄城被夷为平地,城池荡然无存,史书无载,谁也不知道哪个城门叫稷门。众学者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还得看事实。稷下学宫是因稷山而得名,还是因稷门而得名?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淳于髡像

齐国的稷下学宫之学,始创于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鼎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湣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衰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期,共150余年。在齐桓公田午时期和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初兴,到底在何处?已是难解之谜。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最鼎盛时期,著名的稷下先生有:孟轲、荀况、淳于髡、邹衍、邹奭、田骈、彭蒙、鲁仲连、黔娄、告子、宋銒、尹文、慎到、接予、环渊、颜斶、王斗、田巴、季真、郳说、田过、闾丘邛、能益、徐劫等76人,都是各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期稷下先生、学子达“数百千人”。稷下先生淳于髡死后,送殡者达3000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淳于髡长寿善终,他死后,诸弟子三千人为衰絰”,可见,稷下学宫之鼎盛。稷下学宫的鼎盛,与齐宣王尊贤纳谏、招贤纳士,为实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政治目标有关。齐宣王对诸子们采取极为优惠的政策,为他们“筑建高门大屋”使其居“巨馆,临康衢……夏屋长檐,尊罍明洁”。据史料记载,齐宣王在西城门外大建稷下学宫,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纵观上述所有证据文字的记述,皆只讲“稷下”,却不讲“稷门之下”。稷下学宫确在城西门之外或西门附近,而西门却不称稷门,正因为西门是处在名气太大的稷下学宫,后人遂将西门附会为稷门。实际上,将“稷下”演义、衍生为“稷门之下”是偷梁换柱。《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于稷门之外”。鲁昭公二十二年,即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1年),可知,春秋时期临淄城已有稷门,城南门也。总不会到二百余年后的齐宣王时又把西门叫做稷门。一个城池不会有两个稷门吧!把城西门说成是稷门显然是错误的。把“稷下”说成是“稷门之下”更是错误的。

稷下学宫新说

《史记》云:“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战国时期的田齐王朝在稷山之下有多少个学宫?按“偷梁换柱”的说法,稷下学宫只有一个,它在临淄城西门外。事实果真如此吗?且看事实。临淄城西门处是齐宣王时期最大的稷下学宫是不容置疑的。但,《鲁连子》记载:“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徂邱,议于稷下。”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稷下学宫不止一个。徂邱这个百家争鸣的阵地在何处?《鲁连子》云:“议于稷下”,这分明是说在稷山之下吧。同时云: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著名的辩士叫田巴,辩说于徂邱,议论于稷下,毁谤五帝,责罪三王,一天之中竟能辩服千人。既然一天能辩服千人,徂邱这个稷下学宫也够大了吧。后来,十二岁的鲁连子听说后,知道田巴是一个油嘴滑舌、不务实际的人,非常厌恶他,便想教训教训他。一天,鲁仲连把田巴请至家中,让之高座,并一再奉承,说他理论高深,举世无双,能日服辩士千人,无人可以伦比,至尊至善,直说得田巴心醉体软,乐不可支。这时,鲁仲连把话锋一转说:“不过,先生的理论与世无补,不能种地,不能打仗,不能为人排忧解难。今楚军进驻南阳,要来攻齐;赵国的军队正在攻打齐国的高唐;燕国用十万军队正围攻齐国的聊城,齐亡在旦夕,你有什么办法?你是齐国名士,若没有什么高见,只空讲无用的理论,不是像枭鸟鸣叫,令人厌恶吗?我劝先生还是闭上嘴巴。”一席话,说得田巴无言以对,连连说:“遵命!遵命!”遂离席而去。从此,田巴终生不语。从这段文字看出,鲁连子是把辩士田巴请到自己的家中,将其驳得哑口无言。史载,鲁仲连是“朐剧人”,朐,临朐也。剧,剧县也。说明鲁仲连是临朐、剧县一带人。《嘉靖青州府志》载:“乡贤祠,在松林书院,即喜雨亭改建。祀春秋……战国王蠋、鲁仲连;汉……”。既然能入青州的乡贤祠,说明鲁仲连是青州东部人。他的家不在临淄城,是在今青州城东、南一带,靠近稷山。这说明在齐国的稷下到处都是争鸣辩论的场所。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山远景

还有,《孟子·公孙丑》载,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带领二百多个弟子来到齐国,面对齐宣王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齐宣王没有接受孟子的建议。孟子便带领众弟子要离开齐国。宣王听说后,遂派人挽留孟子,并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意思是说,要在齐国中给孟子盖一处最好的房子,并给以万钟小米(钟,乃容量单位,每钟合六斛四斗),养活他的弟子门徒,使大夫、国人有效法的榜样。根据对当时计量单位的考察,万钟小米,可养活230余位弟子门徒。齐宣王并授予孟子“客卿”之爵秩。卿,乃大夫以上官爵,称为上大夫,上卿,为齐国三卿之一。《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对稷下先生田骈的待遇是“赀养千钟,徒百人”。对田骈的优惠待遇是“千钟”,而对孟子的待遇却是“万钟”。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宣王对孟子是何等的关怀和优惠。齐宣王对稷下先生虽有优厚的待遇,但是“不治而议论”。“不治”就是“不任职”,官衔很高,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事,为田齐统治者出谋划策,当参谋,提供决策依据,是齐宣王的智囊团。他们是只管学术研究,不担任、管理齐国政事,不作具体工作,却给予优厚的待遇。由此可知,齐宣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达到何等的地步。史载,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众百人,任之客卿,馆之雪宫”。孟子“馆之雪宫”,雪宫在何处?齐国之“雪宫”有两处,一为齐宣王的别宫,曰“雪宫”,亦曰“雪宫台”,其址在淄河东岸皇城乡曹村庄东,是齐国的宫外之宫,因在齐都临淄城的“雪门”之外而得其名。齐宣王时,又将雪宫进行扩建,“筑馆阁,浚池沼,植树木,畜鱼鸟,方圆达四十里。可以晏宾客,恣游猎”,是为齐宣王所居之别宫。传说无盐女钟离春自请进谏,规劝齐宣王勿沉溺于声色犬马,齐宣王并将其纳为后,这一故事就发生在此处。此地,今称“皇城乡”,是因有齐宣王别宫“雪宫”之故,这是历史所留印痕。第二处“雪宫”,其址在今青州城的南阳河畔,今青州市政府大院西侧,老干部局、信访处北侧,古察院巷一带,原青州察院行台故址。嘉靖《青州府志》:“察院行台,在府治西,成化三年知府李昂建。”《益都县图志》记云:“雪宫,齐宣王会孟子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载:“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既然“雪宫”是孟子所居之处,他绝不会住在齐宣王的别宫中,当是齐宣王所承诺的要为孟子特别新盖的房子“雪宫”,便是青州城之南阳河畔的这一“雪宫”。这是又一处著名的“稷下学宫”。古老相传,其址有“雪宫额”,并有“雪宫星石” 。雪宫星石碑今存青州博物馆,但并非是陨石。《嘉靖青州府志》云:“星落石,在城内,水门前。”由此可知,明嘉靖年星落石尚存,位在水门前。明朝所云“水门”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水门”为标志的周围区域,它东至北门里街,西至中所营,南至范公亭路南侧一线,北至南阳河。换言之,就是指衡王府城以北至南阳河这一区域。《府志》所云“水门前”当指察院行台一带的“雪宫”。相传的雪宫星石现在到哪里去了?据考,在青州市府院内西侧建档案局大楼时,大楼西侧墙基下深约十米处,发现一黑色巨石,状如龟,因无法取出,遂埋于楼下。是否与雪宫星石有关?难考。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山汉代古墓群遗址

孟子来齐,带领弟子门徒二百三十余名,必定是都居住在南阳河畔的“雪宫”。可见,青州南阳河畔这一稷下学宫规模之大,房屋之多,应该在察院周边,包括今市政府大院的西部一带,都属稷下学宫的范围。孟子是齐国稷下先生中的首要人物,齐宣王把他安置在青州南阳河畔,住的是特殊的“雪宫”,可与齐宣王的别宫“雪宫”相媲美,待遇是“万钟”,对孟子的优惠无人可比。想必其他稷下先生也经常来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请教于孟子。孟子前后两次来齐,时间长达三十年,第二次来齐正是齐宣王时期,孟子便住在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有谁会想到中国的亚圣孟子在青州南洋河畔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青州南阳河畔竟是亚圣孟子的第二故乡。由此可断定,青州南阳河畔的稷下学宫不亚于临淄城的稷下学宫。青州山区是齐国的半边天,齐都临淄城通往莒国的古老官道(即后来的驿道),在春秋时期已经修好,这条古老大道恰好从青州南阳河畔的广县古城经过。春秋第一霸主桓公小白当年就是在鲍叔牙的护卫下从此处逃往莒国的。从临淄城到青州南阳河畔“雪宫”的大道,就如同现在的高速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据考,齐宣王和孟子在此都留下了他们人生辉煌的足迹。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 “雪宫”旧貌,其址在今青州城的南阳河畔,今青州市政府大院西侧,老干部局、信访处北侧,古察院巷一带。

第一、史载,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是齐宣王会孟子的地方。为何不说是孟子会齐宣王的地方?这说明齐宣王非常敬重孟子,他知道孟子就是当代的孔子,齐宣王十分尊崇孔子。所以,遇到重大问题他要亲自来拜访孟子,请教于孟子。也体现了齐宣王礼贤下士的高尚品质。《孟子·梁惠公章句上》记载,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要齐宣王扶植个体小农经济,以解决小农家庭的生活温饱问题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家给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都种上桑树,这样,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绵袄穿了。鸡狗猪等各种家畜,不失其时地去饲养、繁殖,这样,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妨碍他的生产,数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山古柏

为争战国诸侯之霸,齐宣王趁燕文王办丧事的机会攻打燕国,夺取燕国十城。在苏秦的劝服下,齐宣王又将十城归还。之后,燕国大乱,齐宣王便来到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请教于孟子。齐宣王六年(前314年),孟子对宣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要失掉。”齐宣王于是命令大将匡章帅领五都的军队,并偕同北边境守卫部队伐燕,五旬而攻下燕都。燕军不抵抗,也不关城门,燕王哙被杀死。孟子原想让齐宣王协助燕国平定内乱。齐宣王却想趁机灭掉燕国。燕国内乱被平息后,孟子劝齐宣王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正因为这样,才很快拿下燕国。如果现在要占领人家的土地,这和趁火打劫的强盗有何区别?失去了燕国人民的支持,其他国家再出兵援助,齐国就离失败不远了!”不出孟子所料,燕人扶立太子平即位,史称燕昭王。昭王屈身下士,卑辞厚币以招贤人,乐毅从魏往,邹衍从齐往,剧辛从赵往。为报宣王破燕之仇,燕昭王作了不懈的努力,为后来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留下了隐患。由此可知,齐宣王伐燕是孟子的主谋,齐国的重大策略,宣王都要找孟子商量,这样,“齐宣王会孟子”就不难解释了。

第二、齐宣王为何要在稷山修建孔夫子庙?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是到处碰壁,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喜欢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尤为重视纵横家和法家思想;秦国更注重法家思想,才有“焚书坑儒”之事;汉初,重黄老哲学思想。为何在战国时期的齐宣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偏偏喜欢孔子儒家思想,对孔子学说情有独钟?这与孟子多年住在南阳河畔的“雪宫”,在齐国大力宣传孔子思想是分不开的。应该说,青州的南洋河畔、稷山、尧王山下,是中国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第一个传播发源地,儒家思想首先在这里兴起,齐宣王是帝王中倡导孔子儒家学说的第一人,他比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前了近二百年。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历史应当重写,这是一段儒家学说历史文化的空白,理应填补。稷山孔夫子庙,就是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筑建起来的,这是孟子在青州南阳河畔、稷山、尧王山所立功德。青州“雪宫”的“孟子祠堂”历史悠久,应当永久矗立在青州“雪宫”,万世不朽。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稷山汉墓

第三、稷山、尧王山上不但分别有后稷祠、尧王祠,两山上都曾有岩画存在。岩画内容都是记述了齐宣王伐燕和燕伐齐的战争场面。齐宣王伐燕的主谋是孟子,所以才把这些岩画刻在了孟子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水经注》云:“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惟刀剑之迹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铓,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水经注》非常形象逼真地描写了尧王山庙祠和岩画的实况。为何把这些功德都镌刻在青州山上?因为青州的稷山、尧王山和箕山(今称香山)都是上古时代的名山,是圣贤之人居住过的地方。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州的这三座名山,虽不高,但名气很大,很古老,它们都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故事。孟子曾在此居住多年,这里也是齐宣王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的许多事绩已被历史所淹没,所尘封。这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唯有稷山、尧王山、南阳河及曾经的“雪宫”目睹、见证了这一切。这是青州曾经的光荣和骄傲。青州南阳河畔这处最大的“稷下学宫”是否还能重见天日?两千多年的青州“雪宫”是否还能再现?历史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儒家思想学说的第一个传播兴起发源地青州的“雪宫”?

“稷下学宫”新说——青州“雪宫”浅考

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是齐宣王专为孟子所建的稷下学宫。这一“雪宫”是谁负责修建的?这项工作应当由国相负责。当时,齐宣王的国相是他同父异母弟弟,即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由国相田婴担任这项工作最合适,齐宣王最放心。如同当年齐景公到雀山牧马、狩猎一样,是国相晏婴陪同,并在山上开凿了“齐公堂(景公祠)”和“晏婴井”,还建有两处牧马场。孟子离开齐国后,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归谁所有?史载,战国时期,“安平”以东皆为田氏贵族之食邑之地。田婴又是国相,当年是他负责所建,南阳河畔的“雪宫”非田婴莫属。齐湣王时期,田婴去世,他的儿子田文袭爵,田文即孟尝君。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被孟尝君继承,便成了孟尝君的宅第。故青州自古传说,南阳河畔有孟尝君宅第,直到唐朝,《封演见闻录》记云,青州龙兴寺原为孟尝君宅。风不吹,树不摇,看来这一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但,青州南阳河畔的“雪宫”却不在龙兴寺址之处,而是在今青州市府西侧,原察院行台故址一带。所以,龙兴寺并非在孟尝君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