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苏联重工业那么强,轻工业不怎么行?

一个大书包


第一,苏联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和建设成果,因此拼命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也因此错失了一次次的机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

第二,苏联地广人稀,长期的战争使苏联劳动力损失了几乎一半。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需要庞大的劳动力,苏联发展重工业劳动力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人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因此只能压缩轻工业和农业。

第三、计划经济非常适合发展重工业,可以举全国之力快速高效的生产某种产品,但轻工业和农业贴近市场和民生,与计划经济不匹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和盲目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不起来也很正常。

第四,美苏争霸,霸权挣的是军事。苏联把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建设上,这种目的性发展造成重工业投入比例过大。

第五,苏联在华沙条约建立后保留了重工业,把大量轻工业和农业都转移到这些条约国家以及古巴、朝鲜等附庸国去了。





刺猬的vlog


上世纪20年代后,苏联为了应对严峻恶化的国外形式,迫切需要提高本国工业和经济实力,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工业的路线。而重工业是当时的重中之重,这导致轻工业受到严重忽视。


一方面就是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非常严峻。在一战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共产主义等理念席卷了俄国,后由列宁领导组建了苏维埃联盟。苏联成立早起,西方国家还是向世界进行产品倾销和投资,所以苏联当时抓住了机会引进了部分西方工业技术。

但是随着意识形态逐步对立,曾经的西方列强国家惧怕共产主义对本国工人和资本主义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所以在敌对的意识形态下,苏联受到了西方孤立和包围,不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军民技术。这给苏联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苏联迫切的利用多个"五年计划"这种手段来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希望在国家实力上赶上西方强国。


另一方面,苏联当时国内没有现成的健全的工业体系。主要的重工业产品都无法自给自足。可以说国力非常薄弱,在30年代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走向对立,如果不能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苏联的政权有被西方国家颠覆的可能,所以苏联走上了一条优先独立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一直到苏联解体,重工业都是苏联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项。可就是这样,也导致了轻工业得不到更多资源,被迫发展滞后。


再一方面,苏联发展重工业时,往往过分的进行政治干预,而忽视了民众实际需求。重视重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忽视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苏联大多数的企业要么是国企,要么被行政管理,导致人们普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

而苏联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模式来发展国家经济,导致苏联长期忽视市场经济的供需平衡关系。大量的资源被用于和西方对抗竞争上,重工业有着无比优先的资源选择权。导致产品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庞大的苏联,却成为日用品短缺的国度。

苏联发展重工业有其必要性,但是重工业发展的同时不应该忽视轻工业。


静听竹林风


苏联是上个世纪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双方谁也不服谁,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几十年的时间,双方都处于冷战之中。

为了在今后的战争中不被侵略,在国际上有比重较大的话语权,美国和苏联都开始了军备竞赛,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发、制造,特别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投入了全国的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军事需要。当时的苏联,军事科技水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但是军事的发达必定会影响民间经济的发展,而美国是市场经济主导的,资本的流向是朝着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美国要转型是很快的。但是苏联当时是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军备竞赛上,不断的扩大重工业生产,当苏联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保障,自然不会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拥护,这样也就导致了最后的苏联解体。

同时,苏联国家发展政策对于轻工业是不重视的,国家没有做好轻工业发展规划,很多轻工业产品都是依赖进口,这也是造成轻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就往来于中俄边境,用我国的轻工业品,比如毛巾、帽子、袜子、衣服等等换取苏俄时期生产的一些重工业产品,毫不夸张的说,你可能用一车毛巾就换回来一辆坦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苏联的轻工业有多落后。


淡定的梵天


苏联发展重工业,和当时的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将苏联作为敌对国家,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成强大的军事联盟,苏联不得不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保卫国家,所以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冷战时期,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轻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小兵历史学堂


因为苏联建立之初,只有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固然可以循序渐进,可是历史却没有给苏联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欧洲其他国家都寻机干扰和威胁苏联的统治。

为了能够快速地站立于世界之林,保证国家的安全,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之下,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慢慢地就形成了苏联模式。

在苏联模式之下,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他行业为重工业服务,国家采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所有的产品统一由国家调配,这样一来,产品品种比较单一,而且成的成品也直接上交给国家,国家从老百姓身上剥夺的多,回报的少,因此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而斯大林模式也是苏联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苏联的轻工业不行。


历史小知识分享


记得前苏联的一个笑话,农夫伊万钓了一条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柴。”伊万气得将鱼扔回河中,那鱼在水中划了个半圆,高举右鳍说:“斯大林万岁!”

这则笑话很形象的反映出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其落后,轻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农民生活。换言之,就是他的轻工业非常落后,但是他们重工业却非常发达,所以说苏联的经济结构发展及其不合理,头重脚轻。

首先,斯大林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进入“斯大林模式”,如果把苏联比作一个工厂的话,斯大林就是厂长,国家的各个部门就是工厂的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是由厂长说了算,一切听指挥。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际上,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当时对外只能输出农产品,苏联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当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急需往重工业发展,苏联倡导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来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

是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大国,美苏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

这使得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甚至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作为代价来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苏联是一个经济巨人,但是一个残疾人。

苏联很少发展轻工业,连日常用品都需要进口 而且商店没有卖洋娃娃之类的东西 ,有的只有拖拉机,卡车等重工业制造品。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马儿说历史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跟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苏联建立的时候,面对国内白匪扰乱和国外势力干涉,只能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法,紧跟着二战的阴影又再次降临,所以苏联前面几个五年计划还是以重工业为先,打赢卫国战争以后,又与美国进行冷战,一直到解散。

总之,二战前更多是环境所迫,二战后是想改,但是都以失败告终,比如赫鲁晓夫改革。


文欣雕龙


苏联产生的背景是冷战,但是军备竞赛自然注重军工业重型工业而轻工业薄弱


阿基米德潘


俄罗斯人北地,越是自然瘦不好的地方,人的性格就比较好勇斗狠,加上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注定不是一个能沉得下来做事情的民族!


江湖人称浪里小白条


我是水木冉,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为啥苏联重工业发达而轻工行业落后,苏联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有产品和居民都一样需要适应环境才能得到生存。

首先是苏联的地理环境,苏联地处高寒地区,国内生存环境恶劣,沙漠和缺氧是这里的人和机器设备在相同的情况要付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意味着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同样机器设备也是需要更强大的动力输出才能达到其它地区的效果。

这样就造成苏联的机器笨重马力输出功率大,苏联国家人民大都身体强壮,而高大的身躯要去生产制造轻产品都是有难度的,所以苏联人不发展轻工行业是局现在环境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