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過幾天我就和你媽回老家去住。”

“你們不是才從老家出來沒幾天嗎?”

“嘿嘿(尷尬地笑),還是覺得回老家住得舒服。”

“那弟弟怎麼辦?”

“他也跟回去啊,他現在離開媽媽也沒事,前段時間回去住了那麼久,視頻通話的時候都不理你嫂子了。”

“那你覺得一個一歲多的孩子,都不認識自己的媽媽了,這叫好嗎?”

——以上對話來自小編我和我的父親大人,沒錯,我的父母大人,作為爺爺奶奶一輩,他們正在將我的侄子變成“農村留守兒童”。

我的父親大人理所當然的回答裡,還存在另一種普遍存在的育兒現象:隔代教育。

用官話說是: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在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

講人話就是:人到中年三大苦——脫髮、發胖和我的孩子我做不了主!

脫髮有生髮膏,發胖有瘦身包,我的孩子我做不了主有什麼招?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調查顯示,85.2%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隔代教育情況普遍。42.0%的受訪者表示是社會生活節奏快,致使親子關係疏離;33.9%的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缺乏對子女的責任感,管生不管養;32.4%的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自己不獨立,身心發展不成熟。

且不說眾多奔走於工作和生活兩點一線的年輕人,國際明星也一樣有誰來帶娃的煩惱。大明星章子怡在醒醒兩歲多時復出工作,因為太忙曾把醒寶交給姥姥,於是畫風是醬紫的: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大城市裡的姥姥尚且如此任孩子“放飛自我”,那些接地氣的爺爺奶奶們帶孩子就更別說有多野了:

不在退休老幹部爺爺的身邊浸泡一段時間,娃能有這走路帶風的氣勢嗎?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這畫風,讓我想到最具視覺衝擊力的淘寶買家秀對比: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對於這些解放孩子天性的做法,野著野著,我們也就習慣了,誰還沒有一個難忘的童年啊?

當然,對孩子的教育可不止衣食住行這些基本溫飽問題,否則,年輕父母怎麼會擔心隔代教育的問題?不過是擔心長輩們對晚輩那種凡事包辦忍氣吞聲事事縱容的寵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

微博上有一段發生在成都地鐵上的視頻,一個看上去兩三歲的小男孩子對旁邊的爺爺奶奶拳打腳踢,兩位老人很無奈。面對孩子的踢打行為,爺爺只是手握拳頭嚇唬了小男孩兩下。隨後,小男孩又去抓奶奶的臉和頭髮,奶奶並沒有制止。小男孩繼而又去打爺爺……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這樣的隔代教育在城市裡並不少見,很多老人認為孩子還小,這些行為都是他們跟自己親密互動的表現,沒有制止的必要。

對於城市裡的隔代教育狀況,年輕父母和祖輩之間最突出的矛盾在於管教孩子的觀念和方法的衝突。

一方面,城市年輕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要求不斷提高,他們更注重孩子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他們更願意讓孩子自由探索;另一方面,年輕父母又揹負著沉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對孩子培養的投入上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樣一來,跟著兒女們“漂”在城市的老人成了帶孩子的主力軍,他們在克服自己身處異鄉生活的種種不習慣之外,還要擔負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的照顧工作。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年輕父母深知老人傳統的教育理念很難滿足他們的要求,總是不停在強調你們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教育孩子的事我來!

但陶行知老先生說了:生活即教育!

教和養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於是,在這個沒法劃清責任界線的戰場上,類似父母嚴格管教孩子,爺爺奶奶出來護犢子的事就多了去了。口水戰都算輕的,最難辦的是下面這位面臨妻離子散的進退不得的爸爸: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不得不說,野到這種程度的奶奶,小編還是第一次見,同為媽媽,我在精神上堅決支持那個媽媽的反抗行為,被逼到一定份上,該出手時就出手了,在那種“你竟然敢動手打我的娃”想法的一萬點暴擊下,神馬尊敬老人和理智冷靜統統都是不存在的。

不管怎麼說,撫養孩子首先是為人父母的義務與責任,把撫養權完全丟給老人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在有老人參與的情況下,父母最應該做的便是——和老人多溝通,講講科學育兒的新經驗,換句話說,告訴老人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要怎麼培養,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讓老人學會“培養”孩子,而不是簡單地“餵養”孩子。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要做的?

一、遠香近臭原則:

如果需要老人幫忙接送孩子照顧生活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由老人幫忙,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最好不要住在同一屋簷下,畢竟,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了和平共處只是一個偽命題;

二、詳細分工原則:

有祖輩參與育兒的家庭,父母和祖輩雙方任何一方,撒手不管或管得太多,都是最致命的弱點。這個分工需要通過家庭會議來達成,界定好祖輩在養育孩子時的負責範圍,最重要的是,幫助老人分清楚什麼是寵愛和溺愛,分清楚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

三、互相尊重原則: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祖輩家長普遍認隔代撫養,幫助家族傳宗接代是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他們為兒女奉獻一輩子已是一種思維定勢,同時,他們還認為自己當年養大孩子,自然經驗更豐富。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父母尤其是年輕媽媽在育兒路上追求更多的自主性,這種自主和老一輩的“經驗豐富”常常成為家庭戰爭的導火索。

這種情況下,老人要放下“一家之長”的姿態,儘可能跟上時代不固守舊觀念,年輕人也該念在老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情分上,做到有話好好說。

在我們國家,除了這種老人背井離鄉跟著進城帶孩子的隔代教育,還有更多的孩子被留在農村跟爺爺奶奶一起成長,成為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

這一屆的爺爺奶奶那麼野,隔代教育矛盾怎麼破?

在農村,大多數外出務工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寄託於學校,把孩子的養育問題交給老人。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待遇也有很大提升,於是,農村裡出現一種非常詭異的現象,有人稱之為“窮人養的富二代”。

在農村,手機正取代父母的位置,成了孩子們最忠實的陪伴。

據《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顯示,截止到2017年,農村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接觸率已達97.9%。其中農村小學生“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高達67.6%。

在農村,孩子在家玩手機,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了,如果不讓他玩,他就會躺在地上哇哇大哭,或者不吃飯,坐著生悶氣,爺爺奶奶只好束手就擒,乖乖就範。

近期,《新週刊》對此做了一個名為《中國窮人的孩子,正在被手機廢掉》專題報道,題目聽起來雖然非常不舒服,但這一血淋淋的社會現實不得不正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