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 題/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 文/有疾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說起終軍這個人,可能很多人都會撓著頭問:這是誰?但是若說起「請纓」這個詞,想必沒有人不知道的。

終軍的故事在後來很多的文章和歌詞中也都有引用,比如《滕王閣序》中: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又比如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出現過的《知識青年從軍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終軍十分好學,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已經在濟南郡中聲名鵲起。憑藉著自己讀的書多,能言善辯而且文章寫的也不錯,到十八歲的時候被選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就是太學生,入學後每年考試一次,成績合格就可以做官吏,一年才招五十個。

以這樣的成績起步,終軍的未來可以說是一片光明的坦途,只要自己不鬧出么蛾子的話。

但是或許也是因為在小小年紀自己的人生就太過順利,讓終軍本人都形成了一股錯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說話的時候常常太過自滿,用現在的話叫喜歡“裝那啥”(涉及低俗詞為避嫌而改之)

在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的時候手足無措,以至於在弱冠之年就喪失了性命。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終軍雕像)

初次“裝那啥”

在得知自己被選為博士弟子的時候,終軍一路步行從濟南郡走到了函谷關前。按照當時的規矩,每個進入函谷關的人都會得到一種帛邊製成的符信,在回來再次經過函谷關的時候用來合符驗證身份。

終軍剛拿到符信的時候不明白它的用途,就問了守關士卒一句:“這是幹啥的?”守關士卒如此這般給終軍一解說符信的用途。終軍聽完之後卻直接將符信扔了,然後異常豪邁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我終軍西進函谷關,就沒打算再出來,給我這玩意兒幹啥?

說完直接就走了,留下一眾函谷關的將士留在原地一臉懵逼。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函谷關)

這是終軍的首次“裝那啥”經歷,剛被選為博士弟子的興奮勁和獨屬於年輕人蓬勃的進取心促使他做出這這麼一番舉動。

不過他的這次“裝那啥”可以說是很成功的。沒過多久他就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奉命巡視郡國,再次路過函谷關的時候,那些原先的守關將士認出了他,驚叫著說出了終軍在函谷關前的事蹟。

當時的終軍穿著謁者官服,手握著代表天子的符節,坐著馬車居高臨下聽著函谷關前士卒們的小聲議論,嘴上一定噙著淡淡的微笑,心中卻是如潮水一般洶湧——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漢武帝劇照)

聲名顯赫

不過上述的函谷關“裝那啥”事件還不算什麼,讓終軍真正在朝廷中聲名顯赫的是另外一件“被動裝那啥”事件。

在元朔六年的時候,終軍跟著漢武帝到雍縣祭祀。就在祭祀的過程中,漢武帝得到兩樣寶貝:一個是白色麒麟;一個是一顆奇形怪狀的樹。

終軍投上所好,絞盡腦汁,提起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文采斐然,吹捧漢武帝的“彩虹屁”文章。

文章大致內容就是說漢武帝怎麼怎麼聖明之類,在文章的最後,終軍對於這次祥瑞的預兆做了一個預言:

「若此之應,殆將有解編髮……而蒙化者焉」

意思就是,皇上你就在家等著吧,這次祥瑞預示著周圍那些少數民族啊,都快過來投降啦!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看了覺得文章寫的很好,這個預兆也很好,就採納了終軍的意見,將自己的年號都由元朔改為元狩。至於讓周圍四夷都來投降之類的,本來漢武帝也沒怎麼相信,寫這種文章誇張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情過了幾個月之後,竟然真的陸續有越地和匈奴方面的人歸降漢武帝。這個巧合到不能再巧合的事情一時間讓朝野上下大為驚訝,終軍也由此走上了仕途的快車道。漢武帝經過這件事情把終軍看作是一個重要的人才——主要是問吉凶之類的。

在有一次朝廷徵選出使匈奴使者的時候,終軍又是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請求出使,什麼「臣宜披堅執銳,擋矢石,啟前行」之類的話。但是漢武帝卻只讓他算了一下出使匈奴的吉凶,問出來之後啥都沒幹就把他升成了諫大夫。

可以說終軍完完全全是一個溫室裡的花朵,缺少真正的磨礪。但是,想必終軍此時一定是自信心爆棚,只要嘴皮子溜,就能得到了皇帝的誇獎,能不驕傲嗎?

但是這種生活很快就要結束。因為接下來他就要出使南越,結束自己順風順水的生活,走向自己人生的分水嶺。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南越國地理位置)

客死異鄉

南越國和漢朝之間的關係就是一本爛賬,誰也說不清楚。

在漢武帝的時候,終於忍受不了南越國的貌合神離,要求南越國比照內地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一次,同時除去邊防哨卡。但是由於南越國路途遙遠,而且那邊民風剽悍,所以漢武帝十分苦惱使者的人選。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終軍畫作形象)

就在這個時候,自信心爆棚的終軍自告奮勇說出一句流傳千古的話:

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這句話在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請纓」一詞。

但是終軍和漢武帝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終軍根本就是一個沒有經驗的愣頭青。他的職業經歷到出使南越為止,根本就沒有什麼閃光點——除了話說得漂亮,會吹牛之外。這樣的人出使會有好結果嗎?

不過話說回來,吹牛吹到史書留名也可以說是無憾了。

當時的南越過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太后樛氏為首的投降派,一派是以丞相呂嘉為首的頑固派。但是樛氏原本是邯鄲人,在南越國中根基薄弱;呂嘉的家族卻在南越國中十分興盛,有七十多人在官府任職,而且還多與王族聯姻。

所以就在南越國王和太后在終軍等人到來,表達自己想要投降的想法時,遭到呂嘉的強烈反對。而樛氏想到的辦法就是在酒宴之上藉著終軍等人漢朝使者的威名來刺殺呂嘉。

酒宴開始,終軍等人面朝東坐,以示尊貴;太后面向南面;南越王面向北面;呂嘉和其他人面向西面。

喝到酒酣耳熱的時候,太后就仗著終軍等人質問呂嘉:“你為啥不讓南越國歸降漢朝?”想讓呂嘉出口說話,從而激怒終軍等人。但是呂嘉的弟弟是南越國的將軍,此時正率軍在宮外等候。

面對這樣的情況,終軍等人面面相覷,誰也拿不定主意。終軍此前豪邁地“裝那啥”言語也被他丟之腦後。面對殺死呂嘉自己也很有可能身首異處的情況,終軍慫了,呆坐在那裡一句話都不敢說。

話說得漂亮便名垂青史,終軍無異是歷史中一個莫大的諷刺

(南越國國土參考圖)

就連司馬遷寫到這裡都忍不住寫到:

「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發」

眾人疑神疑鬼,慫到天際的形象躍然紙上。

到是樛氏,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拿起一把長矛就要殺死呂嘉,卻被呂嘉脫身。之後樛氏還想再次擊殺呂嘉,但是漢朝使者還是一個字——慫。

司馬遷在這裡又寫到:

「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無決」

又膽怯有沒有決斷!你不敢殺倒是退回來啊,但是終軍等人想動手又不敢動手,猶猶豫豫,活像個扭捏的小婦人。

終軍以前的“裝那啥”行為和自己賴以生存的嘴皮子功夫全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前怕狼後怕虎的膽怯行為,對於呂嘉和樛氏之間的爭鬥選擇了袖手旁觀,明哲保身。

但是他的這種惜命行為並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呂嘉在這件事情之後選擇了起兵反叛,聯合他當將軍的弟弟,首先將屠刀對準的就是當日宴席上的人——南越王、樛氏和終軍等漢朝使者。

這一次的宴席簡直就是鴻門宴的重播,就連大致過程和結局都一模一樣。

終軍就這樣在弱冠之年被殺死了。

終軍年少成名,又過得順風順水,所以使他對自己的能力出現了誤判,還缺乏真正的歷練,就連說大話,玩嘴皮子來“裝那啥”這種行為都成了他的一貫的行徑。

不過,終軍只是依靠說話說得漂亮而名垂千古,使人們對他之後的行為都視而不見,這不能不說又是歷史的一個莫大的諷刺。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