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神话传说是文学表现样式的一部分、其文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会高于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小时候都曾看过许多神话读物,“女娲、精卫、后羿、共工”等神话人物都是深入国人幻想世界的一个个鲜活形象;然而在这些神异幻想的背后,如果我们再以“地理典籍”的视角去打开它,却又会从中看到许多与现实世界高度契合的细节。

打开方式的不同,这些远古神话传说就因人而异地分别为小孩和大人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极富幻想主义色彩、后者却又象是谜一般的“中国地理百科”,这也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的独特魅力之一。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的远古神话打开方式

千百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些神话故事进行各种解读,当中既有不少让今人惊叹语塞的例子、也难免存在“尽皆过火”的类型,这些远古神话传说到底应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创世神话与当代科学家们对人类起源的迷思

东西方都有着自己的“创世神话”,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成了这些神话当中的“人类始祖”。可是在女娲等人从何而来的问题上,古今人类却是同样迷惘,于是古时候诞生了神话传说、当代就有了“物种起源”等科学理论。

其实以上都只是不同历史时期下对共同未知事物的探讨,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学、目前都算不上是“真理”;神话与科学,在某程度上也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闭环关系。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在我国上古神话中,天下万物都是伏羲与女娲“造”出来的,当代许多科幻故事也以“外星人基因”论来推演人类的创世过程;在这当中,“神话与科幻”实际上又有何分别?非要这么说的话,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也可以是这些科幻故事当中的“外星人”。

还有故事说,伏羲本就是大地混沌初开时的第一人,恰逢女娲从天而降、将天撞出了个大窟窿。于是伏羲拉着她不放说:“你看你看,我的屋顶都给撞破了,你得负责给我补上!”;女娲补好她撞破的天之后,伏羲忽然感觉到、有女娲之后的世界确实热闹了许多,但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又拉着她一起造出了天下万物。

无论是怎样的创世传说,人类起源始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科学话题;既然古今人类都解决不了其成因,我们姑且大可不必去否认神话故事中的“合理性”,因为对于未知之谜,一切都是皆有可能的!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如今的宇宙观何尝不也是“鸿蒙初启”?一片混沌基于一个“奇点”骤然爆炸,这跟盘古的故事并无差异;只是远古人类尚未对“引力”这样的事物形成概念,盘古才当仁不让地成了这种未知力量的代言人。

当今天的我们联想起盘古、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等创世神话,以当代科学概念去解读“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诺亚方舟”等神话故事,远古时候“高温、洪荒”的浩大画卷就迎面而来,而这一切竟然也对应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部分研究结果。

是神话传说也好、科研结论也罢,毕竟直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起源问题尚是未有定论的迷思,《进化论》也只是“创世神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古猿类能变成人,为何今日的猿类在千万年后还是猿?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进化论》也未必就是人类起源的金科玉律

远古洪荒世界与现实地理世界的神奇契合

当代地理概念上有“板块漂移”理论,远古时的人们也有“四海”之说。古人们认为,大地是以巨龟承托、漂浮在一片茫茫大海之上,四海环抱之下的范围就是“九州”。九州也同时具有“中州、八荒”的内外范围之别,“中州”指的是最早概念上的中原、“八荒”则是早期的“四夷“。

“中州”和“八荒”对应的是地理概念、“四夷“对应的是政治概念,于是有了贾谊在《过秦论》中“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说。《孟子》中也言“莅中国而抚四夷”,地理概与政治概念的融合,构成了我国最早期的“社会”。

自那时候开始,“四海”之内的“九州”就叫海内,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对天涯、这是何等博大曼妙的地理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述:“六王毕,四海一”,四海环抱的海内,就是古人心目最常见的“天下”;海内有“五湖”,“五湖”再加上“四海”,就组成了古人心目中“世界”。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山海经》里的“四海”概念

在“四海”时期的洪荒世界中,漂浮于大海上的大地虽有高低不平、但大致上还是相对平整的一块。

传说有共工氏觉得这样的地势不利农耕,因为高处的田地浇水困难、低洼处的田地容易被淹。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好呢?共工在经过一番仔细考察后、发现大地的西北部有“不周山”支撑着天,于是他驾起飞龙向不周山发起撞击,不周山因此坍塌。

失去不周山的支撑后,天的西北部堕向地面、大地的东南部堕向大海,这块大地最终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这跟我们今天的地理构造事实竟神奇地契合着。以古人的活动范围与知识视角看,他们的足迹不可能踏遍方圆千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那么、“西北高、东南低”的故事结局又是从何而来呢?说白了,这也许就是远古人们用来描述当时地理状况的一种方式。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共工怒撞不周山”后,日月星辰开始自东南方向升起、向西北方向降落、大江大河开始奔腾往东方和南方,后面引发的水患让大禹忙乎了大半生。

与其后“史前故事”一一相对应的、同样是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当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是非常宏观的!当代人可以基于天文科学和卫星遥测得出这样的结论,至于该神话传说为何能出现契合度如此高的结果,这确实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神话故事或是当代科学解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当代科学理论都基于“表象与原理”、实现表里内外的全面解读,这当中的“里”都经过了漫长的科学知识积累和实验来验证。古人自然不存在“积累与验证”的条件,对于现实中不得其理的各种现象、“神话传说”就是他们最合理的呈现方式。如果有辆飞机穿越回远古时期、相信也会留下相关“巨鸟”的神话传说。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飞机如果在远古时期出现,它也会成为神话中的组成部分

且不说这些自然现象中的“里”是如何,光是能归纳出这些现象的外在表现,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假如一个当代人、一辈子都固定生活在方圆几百里的范围内,如果没机会接触外界知识,他也无从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远古时的人们多以部落形式聚居,其活动范围局限性更大,诸如“四海、八荒、天地西倾”等地理表述就实属非常神奇。通过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当代人可以从中看到大量与现实世界高度契合的地理表述,或许这才是我们打开这些故事的正确方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小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到热热闹闹的精彩神话故事,大人们可以从中细察远古时期的地理山川分布。以上发现,也让《山海经》等古代神话典籍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故事当中所呈现出的地理观、也让当代人看到了远古地理变迁中的某种真实脉络。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神话故事所呈现的内容,得看故事是讲给谁来听

神话传说通过朴素的故事解读来呈现当时的自然表象,不过今人们在重读当中的地理山川概念时却也不应“尽皆过火”。比如共工故事当中的“不周山”,通常解读应为我国西北部的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区域,这是最符合现实常理的;不过又有人将“四海”扩展到包括印度洋在内的全球范围、“不周山”也跑到了东非大裂谷附近,这是不是过火得有点离谱了呢?再夸张、我国古人的地理概念也不可能延伸到全球范围去,脱离了“四海”,就等于已离开了我国远古文明的内容范畴。

有提出相关理论的学者解释说,既然我国古人认为“大地始为一整块”,在地理板块漂移之前,东非大裂谷与“不周山”在我国古人的视野范围内也不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当代地理研究得出的“大陆板块漂移”发生在二叠纪时期,距今约三亿年,此等荒谬如何能出自“学者”之口?同样的荒谬还有“夏朝为古埃及”之说,时间上虽有重合,却同样游离于远古地理概念上的“四海”之外、与“三皇五帝”的传说更是沾不上边了!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当代的大陆漂移理论中,大地初始时也是一整块的

不过,古人概念中的“大地始为一整块”,却是高度契合了现实中的地理板块学说,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

人类文明的进步阶梯确实存在,但人类智慧却是古今不相上下

“阶梯”之意,确实是一步又一步、有着前赴后继的时间积累前提,人类文明的进步阶梯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理论上,初出生时的古人和今人并无很大差别(极早期的原始人或者例外),当代人的“文明”是因处于长时间积累而成的阶梯之上。

如果一个当代人自出生后就被置于荒野,他长大后其实也跟远古原始人无异;反过来说,假如有远古人类“穿越”到当代,他接受当代文明的能力同样很强,这也是许多穿越题材的文学作品探讨过的问题。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只要人类的生理机制差别不大,“智慧”一词就应今古无异,区别的仅是所处阶梯位置的不同。当代人渴望走出太空、接触外星科技,基于的同样是对更高文明阶梯的渴望;只要能以某种方式一下子处于不一样的视角,人类文明就必会突飞猛进。数十年前、当人类第一次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其产生的伟大意义正在于此。

随着当代科学幻想的发展,近年来的人类又有了“返璞归真”之意、又开始重新审视远古时期的各类神话传说。《太空漫游2001》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第一次从“返璞归真”的角度上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解读,而各类远古神话传说又何尝不是这一切的源头?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太空漫游2001》:科学的起源与尽头是什么?

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到其后的篆体,该时期也是我国远古神话的诞生年代;自篆书到隶书的使用、则是我国从诸侯分封迈向封建集权的年代;楷书与宋体字的盛行、意味着我国古代社会开始步入高度发展期。

现实中的中国古代神话典籍也有着“篆书、隶书、楷书、宋体”等不同年代的文字载体、代表着我国文明阶梯中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进程中的典籍都述说着共同的神话故事,这自然并非意在告诉人们“智慧与文明毫无进展”,难道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意义并非仅是一种“传说”?难怪古时候《千字文》中的首句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许多人终其一生还是未能得其意!

既是神话传说又是古代地理典籍,我国远古神话的打开方式因人而异

根据以上“幻想与现实的神奇契合”,我们在向下一代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上古神话传说与现实中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将跨度上万年的古今文化内容都揉合到一起,这样的阶梯高度可是当代人特有的“专利”;与此同时,同样的知识理论也因此显得更为立体了!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