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龙啸天鉴藏


宋代变唐代煮茶为点茶,饮茶时先把精细的茶末用开水冲点,并用茶筅(xian)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

要斗茶、用建窑建盏

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


烽火野史


茶,是中国人的创举。茶叶,仿佛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干皱的叶片在沸水冲撞的瞬间施展在水中。如今我们都是这样喝茶的,茶叶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们喝完茶之后,茶汁被饮尽,剩下的茶叶则被称为“茶渣”,然后便被“丢弃”。这样的饮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壶,一盏,一瓢,一水,一人,一饮子。然而,“散茶”这样的饮法是从元,明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下来。那么,千年前的宋人是怎么饮茶的?

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宋朝是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时代,宋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可谓极尽完美。相对于冲饮方式简单,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欢更具有仪式感,更繁复,更追求极至的饮茶方式——点茶。

宋朝的市场上虽说也有“散茶”,但“团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为“团茶”?在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烘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就制作完成了。“团茶”制成后,则要放入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煮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拿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后再用罗筛过滤,得到均匀的细腻的茶粉。再冲茶时,先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马上开始调制茶膏——每只茶盏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开水,用工具调成膏状。随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拿茶筅击打,使茶粉与水相交融,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泡沫,一杯宋朝热茶就新鲜出炉。这一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有茶有饮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点茶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图赞》,共有十二件,称为“十二先生”,并将他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运转”,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随后,宋人的点茶技艺传入日本,随后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宋人认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长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最佳,茶末则要求越细越好;火候以水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以建盏为最佳,“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点茶与当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极为珍贵,故宋时民间的点茶还是绿色为风尚,宋人也说“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乳白色的茶汤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挂画,插画,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爱点茶。由于宵禁的解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瓦肆勾栏,酒家正店,坊巷桥头,街头巷尾,彻夜不绝。文人是不屑与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为一谈的。他们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气。吟诗作对,把酒当歌,焚香插画,品茶论道。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斗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来夜游,吃茶于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经夜斗茶,以茶一绝高下。

《斗茶图》

宋人的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色以白如奶汤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黄白则为最下品;浮,指茶沫,点茶要求茶沫要咬盏,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出。

建盏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如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秋山散人


宋代人喝茶,“讲究”在每一个细节

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是宋人平凡生活里的日常,“闲”但却气质不凡,耐人寻味。

但其中又以点茶为宋人的最日常,最生活,又最风雅。

宋人点茶,是茶史上最美的滋味,美在茶味的淡而不寡淡,美在宋人点茶与斗茶,美在宋人在茶汤上“作画”,更美在宋人对精致生活执着的追求。

只可惜这杯茶史上最美的茶汤,已消失近千年,只能在诗词古画中,遥想宋人当年点茶的风华,斗茶的风趣。

点茶,宋人的平淡美学

“点茶”并非宋人初创,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点茶并非主流,唐人更喜欢“煎茶”。他们直接在一大口锅里煮,锅里烧开后投入茶碎,边煮边加入盐、葱、姜、橘皮、薄荷等调料搅拌,再用长勺舀出,分到各个碗里。

唐人煎茶,因为加入了各种香草,有失茶味,类如“菜汤”,宋人并不青睐,他们更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

宋人先将茶叶磨成粉末,再投入碗里,注水壶是宋人独有的“汤瓶”,水流极细,注水时犹如蜻蜓点水,故称点茶。

点茶非常讲究茶粉与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关键。茶粉往往少至只有一撮指甲盖大小,而水则要足够多,并必须分几次注入,每次注水都需充分搅拌。

宋人认为茶味最美在平淡,但不寡淡,要淡而有味,要能满口茶香,回味无穷。淡而有味,淡而无穷,正是宋人的生活美学。

宋人点茶,还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他们用一种类似小扫把的茶筅击打茶汤,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将茶汤击起满碗雪花,美如星光,并不容易,既考验点茶技巧,又考验茶人的用心。

用心往往是最难得的,用心做事才能做到极致,用心品尝才能从平淡中品出真味,而人生所用心之处,便是最深的滋味。

斗茶,宋人的快乐事

斗茶是一项互相比拼茶叶品质,比拼点茶技术的娱乐活动,是宋人独有的雅玩。他们喜欢聚在一起互相斗茶,斗谁的茶浮沫颜色更白,谁打出来的浮沫更多更细腻。

文人斗茶是风趣。文人斗茶,多选庭院,或寻找一片竹林,约上几个人,带上茶具一起斗茶。他们斗茶往往是“斗趣”,先分享私藏的奇茗,逐一品评,风雅一番再去烧汤点茶。

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我想蔡襄不禁要问:山上的翠竹还好不好?

文人斗茶总是“别出心裁”,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这是他们的生活情趣。但民间斗茶,就没这么讲究了。

民间斗茶是狂欢。在民间,斗茶是不需要预约的,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不管是熙熙攘攘的街市,还是在自家门前,但凡有兴致,有闲心,便可就地“开汤斗茶”。

他们斗茶是“乐”,赢了开怀大笑,输了捶胸顿足。如果是在专门的斗茶馆里,可以见到十几个或几十个茶客聚在一起,那是一群人的狂欢。

茶是宋人温润心田的快乐水,斗茶是他们闲暇之余的快乐事。因为对斗茶疯狂的热爱,便不自觉地推动了茶叶发展,造就了当时极致的制茶工艺,做出了更好的茶与茶具,也使宋代点茶及茶美学走到了巅峰。

茶百戏,史上最美的茶汤

茶百戏,是宋人的茶道艺术。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

茶百戏,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茶百戏的难度更高。只能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有的仅使用汤瓶的壶嘴便可描出点点飞鸿,寂寂小亭,或三两桃花。

茶百戏是茶中有画,画中有茶。但遗憾的是茶汤里的画,很快便会消散,而又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画永远刻在宋人的心中,是那个时代的艺术之光。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在茶里。这是宋人的品味,他们让最日常、最平凡的茶,有生活的味道,更气质不凡。

可惜,宋代以后,点茶日渐式微,茶百戏更早早就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但千年前那碗最美的茶汤,以及他们对茶的品味和情调,对精致生活的执着追求,永远令人动容。

我们常说,宋是一个美好的朝代,是因为宋人造就了多个千年品牌,其实更因为他们对生活不将就。而不将就,才是生活最深的品味,才是精致生活该有的样子。








孤独的修路郎


宋代喝茶甚有讲究

特别是宋代文人,其茶道继唐代的传统又有新的发展,更多人致力于茶道文化研究,并著书立说。

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是文人茶道所遵循的规则。

文人茶道采用的是宋代主要茶类——团饼茶,饮用方法是点茶法。

点茶程序:

1、炙茶:取出茶饼,陈茶用沸水浸泡一下,刮去膏油一两乃止,以钤钳之,微火炙干,当年新茶则直接碾茶。

2、碾茶:以净纸密裹槌碎,碾成粉。

3、罗茶:以细密为佳。

4、候汤:活水点茶,用木炭烧水,水烧至边缘泛蟹眼小泡即止。

5、熁(xie)盏:用开水温盏预热。

6、点茶:量茶约6.8克,先注汤调膏,再注入水,边注水边用茶筅环回击拂,汤上盏四分则止,面色鲜白,著盏为水痕为佳。

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斗茶,在点茶时文人雅士们比较茶汤,同时吟诗作赋,在茶汤上作画,一比高下。

后来这种饮茶方式传至日本,演变为当今日本的“抹茶道”,流传至今。


自得石乐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后,则要榨茶,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要把茶叶的汁液差不多榨干,将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出口感的极致。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

在宋代,点茶是当时饮茶的主要方式。而点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会流行的茶文化。点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系列技艺。

(1)炙茶:是指将陈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达到香浓、色鲜、味醇的效果。若是当年新茶,则省去此步骤。

(2)碾茶:是将干茶块放在茶碾上碾成细末。蔡襄《茶录》云:”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

(3)罗茶:就是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

(4)烘盏: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盏温热。”冷则茶不浮“

(5)候汤:就是等待水沸腾的时机。这是最显示技艺的一环,过热不及都不行。”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数则茶沉……“

(6)击拂:这是点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与否在此一举。简单的说,就是将适量选好的茶叶末放在茶盏中,用到了合适温度的水点注茶叶末,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搅动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汤成型。其中的难度在于: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击拂的技巧,三是茶汤泡好后,水面颜色要鲜白(细小密集的气泡),着盏要无水痕。达到标准,才算成功的”点茶“。

宋代茶馆饮茶和斗茶文化的普及,导致了宋代大量茶馆的出现。到了夜晚。”在宋代的茶馆里,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除了喝茶,人们的各种社交活动也在这里开放。为了吸引人气,当时的茶馆还引入了许多娱乐活动,如宋代的说书,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和发扬光大。





鹏飞观像


谢题主提问:

1.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2.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名家正在说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渊源流传。

因为中国被认为是“茶”的故乡,具体从何时才开始饮茶已不可考。

但陆羽在《茶经》中说是神农尝百草发现的,有人说在西周武王伐纣时就已收到过茶叶等贡品,而比较靠谱的说法则是“秦汉说”,因为有具体的史料记载。

自唐代陆羽定下“茶”之一字,并写下《茶经》开始,茶文化算是正式开始了它的发展。那时,他们除了比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等方面,还与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交融,渐渐诞生出了自己的“茶道”。

到了宋朝(一,宋朝开国皇帝 杯酒释兵权.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会经济发展 二,宋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商的朝代. 三.宋朝对南方的开发很重视,是历史上开发力度最大的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繁荣。

唐人喝茶全是煮,先将茶叶碾碎,过滤一下茶末,放在滚水里,煮上几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有时还加上各种调料干果。

宋人喝茶叫“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在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拌,快速搅动,让茶末和水充分混合。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有一层乳白色的泡沫,有点像卡布奇诺咖啡,又有点像日本的抹茶。

宋人在茶道中煮水一般用特制的陶瓶,宋人叫它“砂瓶”,所以在宋朝点茶还必须要有听声辩水的本领。

宋朝喝茶,抠门用瓷器,贵重用金银杯,俗气用铜铁,万众瞩目用玻璃杯。不过在茶道高手苏廙之后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点茶不用茶壶的,故宋人用茶碗,宋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笨重,都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而那些文人骚客更是将“茶”玩出了花样,也可以说是讲究。

例如:斗茶

斗茶的重点当然在一“斗”字上,与那时民间盛行的斗鸡、斗蟋蟀等并无两样,都是以输赢为目的,但要讲花样繁多,斗茶绝不比它们少,而且与那些活动之间有着明显的雅俗之分。

可以说,斗茶是风靡两宋的游戏,上到王公贵胄,下到贩夫走卒,无论阶层高低,有没有钱,都能对其说出点门道来。

包括宋徽宗也对此乐此不疲,常与蔡京等人玩斗茶游戏,并且专门著书立说,也就是《大观茶论》。

所谓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宋朝时的茶叶大都是以团饼的方式存放的,斗茶之前,需要将团饼磨粉,再用茶筅搅拌,直到打出泡沫,这就是所谓“点茶”。那时茶色以白色为贵,谁家打出的茶沫颜色最白,谁家的茶叶就最好。

而我们知道,中国只有三大品类瓷器:青瓷、白瓷和黑瓷。其中,以青瓷和白瓷盛装茶汤的话,这个白色看着就会不显,因此,那时的黑瓷就非常流行,也由此诞生出了黑瓷中的王者——建盏黑瓷。

为了喝茶,宋朝人真的是拼了。

二斗水痕,这里说的“水痕”,指的是茶沫粘在茶器边缘却不溢出,也就是圈内人所说的“咬盏”。一般咬盏的时间持续越长久越好,持续时间短的,茶沫都会破开化水。

当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多人知道“茶百戏”是什么玩意儿了,但你一定见过或听说过咖啡的“拉花”艺术,就是在刚冲好的咖啡中画画。我们见过最多的应该是咖啡中所画的树叶了,还有一些手艺好的师傅能画出更多的东西,比如一朵花朵,一个美女,一个动物等等。

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有过介绍:“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皇帝中的“纨绔”宋徽宗、陆游、苏东坡等许多文人墨客皆是此道高手。

还是上面那个陶谷,他曾写过一本《清异录》,其中提到过一个福全和尚就是“分茶”高手,他能在每个茶碗中“分”出一句诗来。消息传开后,立刻四方引动,纷纷前来观摩表演。

看到这,我想题主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无日不瞻望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

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追求精细生活的宋人,更是将这一片叶子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将茶玩出了五花八门的新高度,使之成为“盛世之清尚”。

一片茶叶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约千年前的茶技为何至今仍难以超越?这段时间,只要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你就能瞬间穿越千年时光,重回大宋,亲自体验一场宋代茶文化美学。

6月8日,《盛世清尚——宋代茶文化展》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展览集结了浙江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杭州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松阳县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和婺源博物馆等十家博物馆的精品茶具,以140组展品重现“盛世之清尚”。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2件。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最深度的宋代茶文化展。近日,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郭丹英的带领下,钱报记者作为首批观众前去探展,为你奉上关于宋代茶事的最佳打开方式。

龙凤团茶有多高大上?

金可有,赐茶不可得

宋人是怎么“玩茶”的?这还要从高大上的宋代制茶法讲起。

作为中国传统“百工”的黄金时期,技术之光也照耀到了宋代的茶中。宋代“茶工”达到了中国古代制茶技术的巅峰。

从采茶开始,制茶的整个流程都有专门的“督茶官”严格把控。

当时,“茶工”凌晨五更就要入山采茶,为了茶叶洁净新鲜,还要新汲一大罐水,挂在胸前,边采茶,边把茶叶投进罐中,而太阳一出现便要停工。采茶下山,新鲜茶叶还要精挑细选,并将小芽、中芽、紫芽、百合、乌蒂等部位一一区分开。

优质茶芽还要经过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涩物质。古时,上品茶讲究“新”,为了让茶叶便于保存,“蒸青”技术从唐便已推广开来。宋人在“蒸青”之后,则要榨茶,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要把茶叶的汁液差不多榨干,将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出口感的极致。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

团茶,不仅是团饼状,还有海棠花、月兔等各式各样的形状。印有龙凤图样的“龙凤团茶”更是为人盛赞的宫廷御用,对于宋代的王公将相而言,堪称比黄金更难得的赏赐。

欧阳修就评论道:“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据说,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在朝为官20年间,也只不过获得过一饼小团茶,其珍贵显而易见。

精致而奢华的团茶大多是皇家贵族的玩法,在宋代,民间则流行起了散茶。上承唐代蒸青饼茶制法,下启元代散茶形式,两宋时期的茶叶制作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展览便以两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加工盛况开篇。尽管千年前的“龙凤团茶”已烟消玉陨,但细致的线描图和复制实物足以让你窥见它们的精贵。

▲明代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茶录》

而两块近50公分长的木刻板,则用雄健有力、大小不一的文字定格了宋茶的“色、香、味”。它们来自于明代,由宋钰临摹,刻录了北宋书法名家蔡襄进呈宋仁宗的一篇著作——《茶录》。这是继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后,又一部茶叶专著。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内容涉及茶叶品质、茶叶保存、品评方法、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

白茶黑盏,宋人在茶汤上写诗作画

宋徽宗、陆游都是点茶高手

茶叶准备好了,就要开始烹饮了。追求生活美学的宋人,连饮茶也充满艺术范儿:上承唐代精致的煎茶法而有创新,工艺复杂又妙趣横生的点茶法,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煎茶法,需先将茶饼碾成茶末,再放入茶铫中加水烧制,并根据喜好,加入调味品。比如唐代,流行加盐。

▲褐釉瓷茶铫

▲风炉及釜

而点茶法,则要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盏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之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搅动。这一步叫作“击拂”,正是点茶的关键,真正考验着茶技。茶匙要重,击拂有力,直至浓度适中、乳沫汹涌,乃至咬盏挂杯。

▲吉州窑青白釉刻折枝梅汽盖罐(用以盛放研磨好的茶末)

▲錾刻葵花纹银匙(用于击拂茶汤)

点茶完毕,如果直接喝下去,未免又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在《茶录》中,蔡襄便写到了民间斗茶的品评标准:击拂之后产生的泡沫,在茶盏内壁贴附的时间越长,水痕出现越晚者,则获胜。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有趣,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大致在北宋末年,点茶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又一种高超技艺——分茶。

分茶,又叫“茶丹青”,顾名思义,指使茶汤表面幻化出各种文字乃至花草虫鱼的图案。据记载,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盏中可生成一句诗,四盏连点,可成一首绝句。

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参与,更是将点茶艺术推至登峰造极之境。

宋徽宗就是位茶艺专家,不仅撰写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也擅长分茶,能令汤面呈疏星朗月,巧幻如画。南宋诗人陆游也是位高手,他闲来无事,便“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种神乎其技的茶艺表演在宋代备受推崇,甚至与书法、弹琴等技艺并举。同时,点茶也逐渐成为文人家居之中不可缺失的生活享受。它与烧香、挂画、插花,一同成为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

点茶法的流行也使宋人崇尚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展览第二单元“烹点之妙”,就展示了大量的烹饮器具,完整体现了宋代饮茶全貌。

点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与建盏的黑釉正好相互映衬,因而,宋人点茶最爱用建盏,黑釉一时成为爆款。

▲宋建窑黑釉酱斑碗

展览中,可见各种宋代茶碗与茶盏,大多以黑釉为主基调。如,一件太阳辐射型纹样的建窑黑釉酱斑碗。“束口,腹部深,底部宽,它就是专为点茶而设计的。”郭丹英介绍说,除了这种鹧鸪斑纹样,黑釉盏根据色差还可分为典型的乌金、兔毫及曜变。

▲南宋黑漆银扣仿兔毫盏

深弧形腹,小圈足,黑色底面描绘着精细的金色条纹,仿佛兔身上的皮毛,盏口沿还镶嵌银边。眼前这个茶盏,像极了建窑兔毫盏,可它真实的身份是件漆器——南宋黑漆银扣仿兔毫盏,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仿建窑兔毫盏的漆器。“它精心上了十几道漆。”郭丹英说,它不仅充分显示了南宋时期工匠制作漆器的高超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黑釉盏在宋代的流行。

▲南宋黑漆银扣盏托

点茶“捧红”的不仅是黑釉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点茶艺术。为了玩转点茶,宋人对汤瓶作了特别设计:流口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使注水点茶,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一件越窑青釉瓷汤瓶就是最佳佐证。它曲长的流口上,刻有龙头纹饰,瓶身呈瓜棱造型,挺拔秀气。

▲越窑青釉瓷汤瓶

点茶要赏心悦目,饮茶的姿势也要优美。宋人偏爱以斗笠盏饮茶,盏身大多呈45度斜角,像一个倒扣斗笠,大小以一只手能握住为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件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银扣刻花斗笠盏。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银扣刻花斗笠盏

它是宋代青白釉斗笠盏中的极品。釉色白中泛青,釉水莹润,最为少见的是它的刻花纹饰,雕刻着三枝摇曳的莲花,姿态各异,并以13朵三瓣小花作为点缀。口沿一圈银扣,更凸显出它高贵的出身。

这件茶盏的主人叫程宝睦,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南宋高宗时期担任过兵部尚书的名臣程瑀,曾与秦桧同朝;而丈夫汪赓则担任过汀州的知州。在程宝睦的墓中,这件茶盏与一件建窑乌金釉带兔毫银扣盏一同出土,可以遥想当年,点茶、斗茶是这些官宦家庭的日常。

▲南宋花口鎏金银盏托(用以承托茶盏防烫手)

日本的抹茶道,甚至茶树,

点茶惊艳一时,为一壶茶水增添了无限情趣。只是,这套为宋人习用数百年的茶艺,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团茶之后,便逐渐消亡了。

值得玩味的是,如今,日本极具特色的抹茶茶道正与宋人流行的点茶一脉相承。

宋代茶文化是如何东渡到日本的?展览第三单元“茗香远播”,正将两宋时期茶叶的传播历程娓娓道来。

宋代的寺庙,多有种植经营茶山,特别是以五山为代表的浙江寺院,饮茶更是寺院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间来华的荣西、成寻等日本僧侣,在宋代寺庙中接触了饮茶习惯,继而将其带回日本,成为了日本抹茶道的源头。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两位日本高僧,还亲上杭州径山,学习南宋茶宴,将其传回日本发扬光大。

事实上,不仅是茶文化源于浙江,日本的茶树也是由浙江天台山引种而去。

两宋时期,文化交流兴盛,茶文化通过使节往来、僧侣互动、商贸活动等途径,还向很多周边地区和国家辐射扩散着。


小蒸74168895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爽爽的大跟班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市民经济繁荣的宋代,茶已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

宋人一改唐人的煎煮法,形成以点茶法为主的饮茶方式。唐人煎煮法的基本流程是,根据喝茶人数,先将适量的茶饼碾成茶末,待锅中的水烧到第二滚时,先舀出一碗,然后将茶末从锅心放入,同时用竹荚在锅中搅动,加入调味之盐,等水再开时,将之前舀出的水再倒回锅中。这种所谓“育华救沸”的方法,类似于今人煮饺子时的多次加水。茶水煮好后,分入茶盏供人享用。而点茶法则要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碗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之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茶筅)击拂。

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由于点茶法的使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