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關注【知子花家庭教育】,瞭解更多教子方法。


最近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留言說: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很差,沒有自信,怎麼辦?

孩子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什麼都不說,怎麼辦?

孩子總是很抑鬱,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怎麼辦?

如果我們具體去分析,其實這些孩子出現的狀況,都可能來源於他們童年時的情感忽視。

多年前,我們曾輔導過一個有類似問題的孩子——軒軒。

軒軒在大家的眼裡是個開朗活潑的人,他的生活也很充實,但他的內心卻很矛盾:

軒軒很少跟別人表露他的痛苦,他對身邊的人都很有同情心,但對自己卻沒有半點憐憫。他身邊的人都覺得他很優秀,他也很享受被人稱讚,但在他的心底卻埋著一個很大的恐懼:他其實什麼也不是,不值得被愛。

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態呢?

軒軒的這種狀態,其實是他童年時期情感被忽視的結果。他經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

“媽媽,我數學考了97分,全班最高分啊!“

“剩下那幾分錯在哪了?現在會了嗎?“


“爸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

“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我給你花了那麼多錢,我還不關心你嗎?“

如此,即便他學習有壓力,受到同學欺負變得情緒低落也不會和父母說。因為他知道他的爸爸和媽媽不會在意這些“小事兒”,他的爸爸不喜歡看到他悶悶不樂,甚至還會指責他夠不堅強,所以他知道他必須要自己面對。

童年的經歷告訴他,他自己的感覺和需求並不重要,所以他時常壓抑自己的情感。但同時他又渴望被關注、喜歡被大家稱讚的感覺,害怕被忽視。

於是,軒軒就中了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毒。


01.什麼是童年期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是由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博士(Dr.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相比較於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等問題極其隱蔽,顯得不那麼“重要”,但情感忽視也有著多種表現形態。根據韋布博士的總結:它包括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指的是父母的榜樣作用,同時也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回應和反饋,而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就失去了這面鏡子,他們的喜怒哀樂、情感需求的信號,都如同投入了宇宙無邊的黑暗中,沒有迴音。那些缺失的愛都是心裡的空洞,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長成心上的繭,遮住陽光。


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根據韋布博士的研究,孩子在童年期,對父母的行為沒有防禦能力,只有本能的生存策略。這種本能的生存決定了孩子會完全接受父母對自己情緒的回應,從而作出相應的改變去取悅父母。如果孩子的情緒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善待,就會逐漸把自己的感受擱置一邊,或者徹底隱藏。這會讓孩子的外在自我和內在自我割裂。


02.哪些父母容易造成孩子童年情感忽視?


1、高要求的完美主義父母

這一類的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很高,認為孩子永遠要做到更好,缺少對孩子的鼓勵和溫暖,更談不上包容和等待了。

2、自戀型父母

一般過度自我,認為世界應該繞著自己轉,以自己的一切為重。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很難去傾聽和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3、過度權威型父母

這種類型的父母會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認為孩子需要嚴格遵守自己的要求,而不願意去傾聽和接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缺失

死亡、離異、疾病、長期工作而忽視孩子、名存實亡的婚姻等等,生活在這些家庭裡的孩子,父母是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期的。

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03.童年期情感忽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內在動力、自信、自律能力都會較弱。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這個小小空間提供被愛、被讚揚、被指引、被反饋和鼓勵,這些愛的養分。當父母沒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養分時,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尊就會受損,就會感到自卑、得不到支持,喪失歸屬感。

2、在處理“情緒”問題上遭遇困境。

被忽視的孩子因為情緒情感很少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沒有得到正確積極的回應,就會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無法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無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緒,否定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需求,無法相信自己的決策和判斷。

3、親密關係障礙

孩子會逐漸變得冷漠多疑。成年以後,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親密關係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親熱或接觸會令他們不快,最終可能會影響到婚戀和家庭。


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4、感覺被剝奪,有缺失感。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覺得自己缺失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甚至會出現極端情況:覺得生活毫無意義,變得悲觀、絕望。

5、抑鬱、成癮行為等嚴重心理問題

根據臨床心理學的研究,抑鬱和童年情感忽視、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良好地表達自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同時,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極端情況,會出現孩子因為喪失對生活的控制感,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藉。例如:食物成癮、遊戲成癮、愛情成癮、性成癮等。


04.如何避免童年期情感忽視?


1、同理心是個好東西,你值得擁有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

指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思考的一種方式,不是說服,是進入並瞭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將這種瞭解傳達給他人的一種技術與能力。擁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正確回應,這需要父母擁有同理心,收起自己的立場和批判性態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高質量的愛。

2、積極關注孩子,並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沒有回應的父母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個黑洞。如果父母經常忽視或者誤讀孩子的情緒情感,就等於無意中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重要的信號:“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誤的!”,這就等於是在告訴孩子:“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孩子的童年期成長需要父母的積極關注,也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情感給予積極回應。

你對孩子“愛搭不理”會有哪些不良影響?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3、科學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著謎之自信的“自以為是”,他們堅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堅信所謂的“磚家”都是些紙上談兵的老夫子。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需要“放養”,而忽略了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導致孩子長大後輕則自制力地下,重則無視社會法律法規;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要聽話懂事,從小嚴格要求孩子、限制孩子,孩子長大後缺乏活力和創造力或者極度叛逆,反倒責怪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活潑有創造力。

其實個人經驗性的教育方法,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或缺陷。今天的孩子的認知、大腦、社會交往、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和飛躍。

一個10歲左右孩子需要處理的信息量,是過去30年一個40歲的人都達不到的量級,因為他們在電子產品,娛樂影視,遊戲的各種世界裡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所以父母只有與時俱進,才不會成為孩子的阻力;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