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看疫情

不消费感情,不论事情对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最近疫情一直在朋友圈以及各大媒体上刷爆了屏。更有不少段子手又配图又配文字的。


“新型肺炎17亿人里死了4个,大家就超级恐慌了。附近口罩都断货了!艾滋病一年死了77万 也没见你们少约一炮”


这个段子,在朋友圈相信大家都有看到。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段子手,言行举止。

从语句中看问题。


前者

1.经常出现在公众的感官之中,从不认识到认识,对于已知的事物淡化了对其恐惧,

2.传播感染有限(性接触,血液感染), 有很好的防范措施,自己不作便不会有。

3.身边没有病例,感受不到危害性。

4.难以抗拒的青春时期性吸引力。


后者

1.未知的事物,伤害无法衡量,焦虑感接管了大脑。潜意识中认为后者场景的危害性更高,实际上前者的伤害性更高,更难治愈。

2.传播感染很广,除了自己注重,避免出行。


而那些在平台上发布谬误,虚假信息,散布悲观情绪不少人纷纷为其点赞。

散布这些悲观的信息会让人觉得很有智慧,而且还能够得到大家的点赞,认为其发布了是真理。认为他获到获得到了一些别人没有散布的消息,觉得很高大为大家所思。


而如果你稍微乐观一点,别人反倒觉得你有点天真浅薄,还有人批评你。而那些段子手就不一样了,真该检讨下自己的行为,在这种事件中,把“胆大”当成骄傲的资本,谁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医务人员负责,对他人负责。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用悲观的情绪在道德的角度上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们再看下面句例。


发生一场大洪水,造成1000多人死亡。

发生地震导致大洪水,造成1000多人死亡。


潜意识认为第2场景更高,实际上第1场景的概率更高,而原因就在于第2场景更加具体有画面感。


大脑的思考有着底层逻辑(价值判断)。负责我们苦恼,愤怒,冲动,恐惧的触发器源于大脑中的杏仁核。一个粗糙的画面通过过往的事情和经验得出分析之后,就会立刻作出反应。


1.卑躬屈膝,毫无尊严。

2.声音较大的话语。

3.不被欣赏。


关于自控力方面。前额叶皮层是营造我们到最佳状态的。而杏仁核与它也是相辅相成的状态。当杏仁核接管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常会反应过激,情绪失控,感到事后后悔。


而疫情情況前期有所隐瞒,大环境下不确定性导致人人自危,忧虑病情发展的一切问题。精神也极度紧长,渐渐出现低强度的杏仁核劫持反应。


不少媒体传播悲观,负能量塑造了一个环境,学名也叫“拟态环境环境化”。在媒体界也盛行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オ是新闻”。疫苗不合格,医生开高价格药,食品有毒,金融公司跑路,产品不合格,幼儿园的老师天天打小孩,还有要嫁就嫁有钱人等等这些信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通过这些火花,引爆热点,引起关注。


在之前医患关系紧张时期,医生不搭理,开高价格药物,让我们住院,就觉得医生为了挣钱,后续的沟通就产生了情绪,在这样媒体的传播中一直负循环下去,也塑造成了真正的医患关系紧张,直到后续国家立法。


而这次疫情事件,也扭转了公众对于医务人员的形象,重新认识了这个群体,在悲观中理性看待,一同为之动容。


往往很多时候,更多的信息并不是让我们的信息变得更对称和准确了,只是让我们抓住了更多的噪音,误导了我们的判断,外化为了行为,亲手把这个真实的世界,打造成了媒体口述中的世界。


而我们也很快遗忘了这些新闻,在我们痛恨那些造谣散播恐惧的媒体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无理性思考。

我们无法身处前线,那请不要随意恶意散播,揣测来诋毁政府,政府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切断传播途径。


那些散步谣言的,消费悲观,鼓吹阴谋论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 魏徵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