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谱写着美丽青岛的新篇章。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青岛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把生态环境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奋力描绘新时代“青山绿水”的青岛样板。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根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青岛以86.5的绿色指数在169个城市位居榜单第9位。

“新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青岛市是全国唯一一个GDP突破万亿的非直辖市,青岛发展工业的同时倡导经济绿色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壮大环保清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不仅持续推动本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在促进了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青岛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新服务、高技术等领域投资额较上年同比增长54.6%、40.2%和21.1%。

这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力度较为突出,同比增长115.6%。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7%,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

青岛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8%,高出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6%,高出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2018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120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4%,人均GDP达到128459元。“新经济”增加值3065.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5.5%。“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9%,占GDP比重为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占GDP比重为8.1%。

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2018年,青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6万人,增长6.3%。其中,本市劳动者就业增长4.8%,外来劳动者来青就业增长8.1%。服务业吸纳就业50.7万人,增长16.9%。民营经济吸纳就业59.6万人,增长11.3%。

同时,居民的收入也有所提高。2018年青岛市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的四项构成中始终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303元,同比增长7.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0.2%,拉动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19元,增长8.4%。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为城市增添绿色

为打造生态环境竞争力,青岛市对城市的绿化也十分重视,早在2015年就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如今,绿色已成为青岛发展的“主色调”,《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2017年青岛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到17.4平方米/人。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青岛市为推动绿化进程和进一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在2017年共完成新增造林面积3.5万亩、更新造林面积1.1万亩,分别占年度造林计划的153.1%和110%。

青岛通过大力推进城区绿化工作,重点对出入城市主干道、重要区域节点、城区主要道路的园林景观进行了综合整治、植树增绿。加快黄土裸露治理,完成黄土裸露治理面积178万平方米。

2018年,全市林地面积21.2万公顷,湿地面积14万公顷,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

2019年按照“美丽青岛三年行动”计划,在城区见缝插绿,新改建绿地213.5公顷,实施裸露土地绿化面积91.26公顷,启动山头绿化整治12个,实施城市绿道建设106.99公里、立体绿化103处、庭院绿化27处,绿化空间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优化,也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青岛根据当地园林景观的特点,围绕森林公园、各类观光园等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合理适度发展了集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林业生态旅游,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青岛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组合拳”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近几年,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也十分明显,据了解,2018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7位。

2018年,青岛多项空气质量指标持续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5.3%,同比增加6.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自2013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2018年是青岛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年份。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青岛市政府连续5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发放奖励资金2500多万元,并以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打好秋冬季的“蓝天保卫战”。

在燃煤污染控制方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61.16万平方米;市区新建燃气管道322公里,淘汰燃煤锅炉125台,全市排查发现的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清零”。

在扬尘污染防治方面,实施建筑工地扬尘监测数字化和实时化,对201个扬尘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工地进行了处罚,罚款177.5万元;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保洁率达到100%,次干道达到97%以上。

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青岛市共检查环检站1220家次,限期改正163家;受理查实黑烟车有奖举报359件,查实黑烟车85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4800余辆,市区建成公交充电站60余座、充电桩700余个。

环境执法方面,青岛市环保系统共现场检查燃煤污染源单位1.2万家次,监测燃烧设施823台套,检查扬尘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6125家次,废气违法案件处罚1572万元。

能耗逐年降低

随着城市的绿色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不仅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青岛市的低碳发展工作也取得较大成效。

2017年青岛万元GDP碳排放相对2015年下降10.2%,完成十三五期间的两年累计目标;201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达到0.29吨标准煤/万元,基本达到欧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89万吨标准煤,增长4.1%。其中,煤炭消费量1360万吨,下降1.7%;原油消费量1542万吨,增长1.2%;天然气消费量10亿立方米,增长89.3%。全社会用电量432亿千瓦时,增长7.7%。其中,工业用电量 238亿千瓦时,增长5.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7亿千瓦时,增长2.2%,人均能源消费量7.5吨标准煤/人。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此外,青岛市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达到84.9%,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18年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27.8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1.9%,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呈现逐年下降态势。

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市发展大局

青岛市在发展绿色城市过程中拥有诸多优势并取得较好成绩,但在噪音污染方面,青岛市还存诸多不足。

2018年,青岛市的市区道路交通昼间和夜间噪声分别为68.0分贝和62.7分贝,昼间噪声属较好水平,夜间噪声属较差水平;区域环境昼间和夜间噪声分别为56.9分贝和48.9分贝,属一般水平。

市区各类功能区昼间噪声均达标;夜间噪声0类、1类、3类区达标,2类和4类区超标。环境噪声等级为57.3,在《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相比于其他城市的环境噪声等级,青岛市处于劣势,排名靠后。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为全面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加快绿色发展,早在2018年青岛市就《青岛市节能与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通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等,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双赢,推动形成节能与绿色发展新模式,为建设生态文明青岛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青岛市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争取到2020年,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构建起环境质量好、污染排放少、生态状况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美丽青岛。


绿色城市第9名青岛:新时代“青山绿水”样板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