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也是唯一值得依靠的人,因此,每當孩子在學校裡、工作中遇到挫折時,便會找父母訴說苦衷,然而,部分家長會當機立斷的制止孩子,目的是避免他們有這種負面情緒,消極態度,可是這種做法真的正確嗎?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小雨就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了半年後放假回家,一到家就給媽媽開啟了吐槽模式:工作壓力太大、同事關係不好、單位福利不行……等等,可是當小雨天真的以為可以從父母那裡尋求一些安慰時,卻被媽媽一句話憋回去了:你這孩子整天這麼消沉,遇到什麼事情應該從自己身上先找找原因。

可想而知,小雨與媽媽的關係一度陷入了僵局。這也是大多數家庭關係不好的起始原因吧,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難處,孩子也責怪父母沒能幫自己分擔苦楚。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對於孩子出現的情緒問題,不同類型的父母有不同的做法:

一、消沉型父母

上述案例所說的小雨媽媽就是這類父母。這類父母不懂得如何安撫孩子消極的情緒,只會一味地將適用自己的管理情緒的經驗“傳授”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慢慢理解、消化。

可是最終的結果是,孩子會認為父母無法理解自己,很難與自己產生共鳴,無法分擔自身的痛苦,既而對父母的看法也會逐漸改變,關係就會漸行漸遠了。

這就好比,當自己把傷心的事情傾訴給自認為最好的朋友時,她不去安慰你,反而用凌厲教訓的口氣讓你去反省自身的錯誤,那麼不論客觀事實真假與否,在最脆弱的時候無法從他人身上得到一絲絲溫暖。

這也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的親子問題,所以以後再度發生類似的事情時,孩子也再不會去找家長吐露心聲了。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二、指導型家長

這類家長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開明且通情達理的,因為當孩子向其吐露心中不快時,他們首先會誠心得去聆聽孩子的傾訴,緊接著再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孩子面臨的困難,最終給出可行的建議和忠告。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產生共鳴,這樣也能讓孩子敞開心扉的向父母傾訴,讓父母為自己分擔情緒上的負擔,同樣也拉近了和父母的親子關係。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消沉型父母的做法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呢?

一、使孩子無法產生同理心

同理心即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處地的去思考別人的處境,理解他人的心理。但是消除型家長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因為他們總是用第三方的客觀角度去審視孩子的處境,並給出一個不摻雜私人情感的客觀評價,他們當然也無法擁有同理心,去思考孩子的處境。

就比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親戚家的小孩弄壞了,就大發脾氣,對親戚不敬,這時父母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先劈頭蓋臉的批評孩子一頓,最終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何因為一個小小的玩具而生氣。

當家長總認為孩子可以通過反省自己的錯誤來忘掉原本的壞情緒後,孩子也會逐漸的變成一個沒有同理心、同情心的人。而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諒別人,日後也會被人看成“自私”,甚至無法融入集體的生活。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二、長時間壓抑情緒造成心理負擔和心理疾病

家長的這種方式說白了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會選擇情緒的人,而會“選擇情緒”與“管理情緒”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選擇情緒的實質就是在壓抑情緒的釋放。

如果說為什麼一些人總是能溫和寬容的待人處事,從不計較小事呢?這隻能說,這類人在壓制情緒的同時在管理情緒,讓壞情緒在被抑制的過程中慢慢的消磨掉,不會餘留在心裡產生焦慮感,但是很少有這種“佛系”的人。

而孩子一旦將其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長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壓抑,往往會造成情緒感知能力的退化和缺失,更有可能會引發焦慮或者產生抑鬱,嚴重時會患上焦慮症與抑鬱症。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指導型家長,成為孩子情緒的教練呢?

一、解決問題先從處理情緒入手

當孩子發脾氣摔碎了杯子時,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被激怒,然後與孩子一起發脾氣。那麼事情最後是如何解決的呢?很難解決,甚至會讓原本簡單的事情惡化。

這種做法就是在孩子發脾氣時,首先去批評糾正他們的行為,忽視了情緒的背後,即情緒產生的原因。

若是當孩子的需要不被理解不被看見,而被父母要求改正行為的時候,會很容易激起他們的消極情緒,而當孩子處在情緒狀態下,事態就會朝著更加惡劣的方向發展。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從孩子的角度觀察問題,從表面看向本質,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情緒的釋放。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二、幫助孩子定義情緒

定義情緒的目的是為了識別他們,而識別並非選擇,二者也有根本區別。家長可以通過慢慢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原來當我不高興時可以不用發脾氣,而是通過向爸爸媽媽來訴說苦衷來抒發內心的消極情緒。

下面是一張情緒臉譜,這種方式就是替情緒貼上標籤,從而幫助孩子認清情緒,有效管理。這張情緒臉譜,是正面管教專門為識別情緒而設計的一項工具。

在情緒臉譜裡,一共標誌著35種常見的情緒,包括平靜,興奮,難過,詩經,自豪,懷疑,興奮,無聊,疲憊,生氣,傷心等常發生的情緒。而通過這些詞彙大家會發現,情緒是一個形容詞,這就暗示了一個普遍的錯誤現象:大多數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很輕易的就將其說成自己的想法。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家長可以運用這張工具,讓孩子來識別臉上的不同表情,所代表的不同情緒。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很好的識別情緒的方式,也能促進他們更好的管理情緒,避免陷入死循環。

三、儘量認同孩子的情緒

講到認同情緒,要提醒各位家長應該問題:

  • 認同不等同於接納,他們之間是包容關係。接納屬於認同,認同中除了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外還能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合理的。而當家長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發生的原因後,孩子往往就不會一直拘泥於同一個問題而敞開心扉走出陰霾了。
  • 認同並不是縱容孩子無節制的發脾氣,認同的是感受而不是錯誤的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有壞脾氣,但是因發洩脾氣而去破壞別人的東西、破壞公物或者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這就是不正確的行為了。所以家長可以這樣教育他們:媽媽理解你為什麼發脾氣,但是總歸破壞別的小朋友的東西,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四、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據研究,情緒表達是後天可以學習到的,而學習適當地調節和疏導情緒更需要一段長期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他們應該在那個年齡段開始學習行為的界限,如何才能恰當的表達情緒。如果不能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也就無法管理情緒,隨之各類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表達情緒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譬如寫日記、向別人傾訴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排解情緒的效果。因為孩子都是社會中獨立的個體,今後一定會有與他人交往互動的機會。多數的情緒都是來源於人際互動中。所以說教會孩子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推薦一個情緒表達式:我覺得____(感受詞語:很心煩),是因為___(原因:考試沒考好怕被媽媽罵),我希望___(媽媽以後對我態度好一些)等等。

親子溝通時總感覺孩子“無病呻吟”?心理學 :別當消沉型父母

孩子成長後所出現的一部分性格特徵與心理傾向,都會多多少少的受到父母的影響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都在暗示著家長於孩子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性,而作為家長一定要選擇好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管理、表達情緒,對他們以後的人生路途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