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爱旅剪影


这应当和古人的做人理念严格恪守仁,、义、礼、智、信!之信条有关!做任何事均无违于心!信义二字,无论对人对己都要讲的。


鸿飞001


三国鼎立时期,天下纷争,这种社会环境下人才的流动率极高,就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很多军事将领或者侠士政客,一战之后就改投它朝,就连一生忠义的关羽也降过曹操。但是,投降可以,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降叛变,例如吕布。有些人投降了地方,却将敌方当成自己的家国,一生忠诚,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姜维和王平。

姜维和王平,两名投降蜀汉的魏将

姜维和王平在投降蜀汉前,都是魏国末流的军官。姜维之所以能成为军官,还是得了父亲姜囧的恩荫,在魏朝拜了个中郎、参军,连将军都不是的小军官。王平,在降汉前,是魏国一个功曹,管军中粮草调度的后勤。可以说姜维和王平在降蜀汉前都只是军中的小角色,对于想要建功立业的军人来说,他两或许是郁闷的。

阴差阳错,他们都被魏朝放弃,却在蜀国得到重用。

建兴六年,蜀相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天水郡守听闻蜀汉大军要来了,而姜维等人在外巡逻,猜忌由此而起,自己撤回冀州。等到姜维回到城门前,进退两难,只能投降诸葛亮。

姜维剧照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老将黄忠计夺定军山,魏朝大将夏侯渊卒。这时候王平跟着曹操来夺汉中,却被刘备打败,王平投降刘备。

王平

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都受到了重用。姜维受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死后更是掌大将军令,继续坚持北伐。王平投降后,刘备封他作门牙将、裨将军,后来累功至侯爵。这些都不是在魏朝时所能想到的,受恩亦重,忠心往往就容易被加重。

从此效忠于蜀汉,致死方休

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的那天起就要效忠蜀汉,直到身死。这是有原因的:

  • 相比于在魏军里面的默默无闻,在蜀汉这边,刘备和诸葛亮给了姜维和王平太高的礼遇荣誉和信任。人心是肉长的,良禽择木而栖,这对于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更何况接受过儒学思想的姜维和王平。所以他们必定感恩,用生命来报答这份知遇之恩。
  • 文化使然。虽然说三国时期天下混乱,但是儒家文化发展至那时,已经深深烙在每一个人脑海里。那么讲求伦理道德的儒家文化不允许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自己的主子,姜维和王平已经磐魏而降蜀汉,若不忠诚再投降其他人,会受道德指责。这一点,从吕布身上可以看到,三姓家奴的恶名跟随他一生。

爱铲屎的猫


这个可以通过对比二人投汉前后的经历来找出答案。

1.先说王平,王平开始只是曹操势力中的一个小官,最初是随少数民族首领一起归附的曹操可见并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阵营当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战,是作为徐晃的副将参加汉中战役中的汉水之战,徐晃不听王平建议,背水扎营,结果败给了赵云黄忠,可是徐晃反过头来让王平承担失败的责任,最后王平被逼无奈,投降了刘备军,可以说王平的投降是没有心理负担的。

王平到了蜀汉后,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在战役中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并且在撤退时,亲自断后,收容溃兵,降低了损失,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得以统帅马谡的旧部,王平本人平生谨慎,虽不通文墨,但在行军作战方面很有心得,深得丞相诸葛亮的信赖,故委以重任。所以王平能够忠心耿耿的在蜀汉做事,最后做到了镇北大将军,安汉侯,并于兴势之战中在汉中击败了曹爽的进犯,维护了蜀汉边疆的稳定。

2.再说姜维,姜维虽然在曹魏当中官职也不大,但与王平不同的是,他在本郡的名声甚好,也很受当地太守的信赖,所以收服姜维,诸葛亮是费了一番周折,最后也是大势所趋,姜维被迫投降,可以说姜维的投降与王平是不同的,他是被迫的,可是投降之后,即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统帅蜀汉精锐之一的虎步军,在诸葛亮北伐中,姜维一直在诸葛亮的中军参与战役谋划,对蜀汉的历次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是蜀汉军队中的重要统帅,后接替费祎主持军政,做到了大将军,平襄侯,继续北伐,成为了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二人在进入蜀汉阵营中,颇受信任,最终被委以重任,是二人能对蜀汉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当中,曹魏立国,靠的是天时,受汉帝禅让,也靠它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强。而蜀汉立国,主要靠的是继承汉室的名义,可以说,兴盛了四百年的汉朝在三国初期,还是很受人怀念的,所以诸葛亮能够以兴复汉室的名义六出祁山,姜维更是前后主持了多次北伐,可以说兴复汉室,颇得人心,这也是二人对蜀汉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


闪电侯爵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了成就自己的霸业到处招贤纳士。所以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人才流动是很频繁的。这里面就有魏国大将降了蜀国的,如题主所提到的姜维、王平、夏侯霸等。

确实诚如题主所问,魏将姜维和王平在投降蜀汉后都十分忠心,即使刘备、诸葛亮去世,他们依然为了保卫蜀国安危而忙碌一生。我认为之所以他们两个对于蜀汉政权能够做到这样的忠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认为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虽然蜀汉政权在三国中并不是最强大的,但蜀主刘备却是个知人善用且心存仁厚之人。另外,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于权力的正统性有着执着的追求。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是打着“刘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的大旗,在天下人眼中是匡扶汉室的政权,是名正言顺的政权。

所以,姜维和王平在投降蜀汉后,认为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有地盘、有兵有将,且是名正言顺的政权,除了刘备再无其他,所以他们投降蜀汉后十分忠心。


二、蜀汉对他们俩十分信任;

虽然姜维和王平是以前是魏国的将领,但是他们来到蜀汉后,并没有因为这样过往的经历而受到歧视,反而都受到了重用。

姜维,在魏国时仅仅是一名天水郡的参军,很不起眼。在投降蜀汉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诸葛亮赏识,在诸葛亮去世后成为了率领蜀汉大军继续北伐事业的继承人。所以到了蜀汉后,他从一名参军做到了蜀军的三军统帅,最后官拜“大将军”。这样看来姜维深受蜀汉政权的信任,所以他十分忠心。

王平,在投降蜀汉前,也只是一名校尉,在随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兵败投降了蜀汉。此后,他也是深受蜀汉政权信任,多次升迁,最后做到了“镇北大将军”,掌管汉中。所以他也十分感激蜀汉政权对他的信任,对于蜀汉十分忠心。

所以,可以看出,在投降蜀汉后,姜维和王平的人生都走上了顺坡路,蜀汉政权对他们给予的这份难得的信任,使得他们俩在投降后忠心报效蜀汉。


三、已是降将无法再次叛变:

在古代古人讲究“从一而终”,认为随意背叛原来主家的人品德败坏,是不值得信任的。如吕布,虽然是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但因为他先后背叛自己的主家,被世人称之为“三姓家奴”,最后在兵败被俘后,想投降曹操却不被接纳,在刘备的建议下,被曹操处死。

姜维和王平,已经从魏国出走投降了蜀汉,如果再一次背叛蜀汉,那么能去的也只有“三足鼎立”中的最后一方势力“东吴”了。可是,东吴也是人才济济,对于一个多番背叛主家的人,肯定不会再相信和接纳了。

所以,他们俩深知这一点,已经没有了退路,与其冒着大的风险去背叛,还不如在蜀汉政权努力拼搏,建立一番事业。


问题小结: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姜维和王平虽然以前是魏国的将领,但是因为他们投降蜀汉后深受蜀汉政权的信任,自己也认为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再加上多次背叛原主家的人是不受世人待见的,所以他们俩投降蜀汉后一直忠心耿耿,再也没有想过叛乱。


我是风筝云


知遇之恩


醉光阴134079911


这两人才能都十分岀众,在魏国一直是底层军官未被认可过,后迫不得已投降蜀汉,在魏国已绝后路,两人在蜀汉均是独挡一面深受重用的高级将领,姜维后期更是蜀汉支柱三军统帅,加之二人都有复兴汉室的志向,蜀汉集团自认正统,后期曹丕篡汉后魏国已与汉室无关,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不忠的理由。


文龙93207942


原因有三:

1.没有退路。背弃魏国,肯定回不去了,投降吴国还不如蜀国。

2.蜀国待之不薄,刘禅属于宽容之主,混的风生水起。

3.反复更换主人,恐为世人唾弃,其不敢为之。


莫言19750715


人家本来就是汉将!

只不过曹丕篡汉时他们没得选择。去蜀汉匡扶汉室最正当不过了。


调查局


降将多了,张辽,张郃都混到五子良将了


僤铒钉


公元207年,隆中茅屋里,47岁的刘备听诸葛亮陈说三分天下之计,那一年,诸葛亮27岁。

公元228年,冀县城外,48岁的诸葛亮受降走投无路的姜维,那一年,姜维也是27岁。

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巧合,诸葛亮、姜维都是在27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实现“兴复汉室”的共同理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在来到蜀汉后,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称他是“凉州上士”。诸葛亮病故后,更是继承诸葛亮遗志而多次发动北伐,虽然这一做法历来褒贬不一,但是他是蜀汉后期少数存有“克复中原”理想的人,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向国家尽忠。?

姜维在刘禅投降后,他原本可以安分投降、安度余年。但是他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叛乱,期望以此来为蜀汉复国。一国之君已经投降,而身为臣子的他还在做最后一搏,可见他对于蜀汉的忠心。可惜最后计谋失败,姜维也死在乱军之中。姜维身死,蜀汉彻底凉了。

在叹息姜维的忠义同时,不禁有一个疑问。姜维原本是一名魏将,在蜀汉是降将身份,为何对蜀汉如此忠心,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虽然姜维是一名曹魏降将,但是诸葛亮对于姜维很是赏识,也很器重,让他统领精锐的虎步军。数年间,就升迁他做了征西将军。诸葛亮对于姜维有知遇之恩,诸葛亮故去后,姜维通过向蜀汉尽忠的方式来报恩。这就像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为蜀汉殚精竭虑、付出一生。

心存汉室

诸葛亮和刘备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兴复汉室”。但随着,汉朝灭亡,三国鼎立已成定势,心中尚存汉室的人越来越少了。直到诸葛亮碰到了姜维,《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曾评价说,

>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由此可见,姜维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心存汉室。刘备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在汉朝灭亡后,心存汉室的姜维留在蜀汉,也还能为汉室效力,这也是他向诸葛亮投降的一个原因。

这里插一句,姜维的父亲也是为了守卫大汉疆土付出生命,这样的行为可能在姜维的心中烙下尽忠大汉的烙印。

人生追求

姜维为人不贪恋物质,三国同时代蜀汉官员郤正对他的评价是,

>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那么姜维的追求更多的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在人才济济的曹魏,姜维奋斗一生,最后可能和自己的老对手郭淮一样,做到车骑将军。但是在蜀汉,他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更大的成就。

实际上也是如此,姜维最后做到了蜀汉大将军,执掌蜀汉军事大权。但是,姜维在53岁,费祎去世后才实际掌权。在此之前,他也一直为蜀汉竭尽所能,与他的职位无太大关系。实现人生追求,并不是姜维为蜀汉贡献一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点放在最后。

姜维同诸葛亮类似,也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蜀汉贡献了一生,乃至献出生命都在所不惜。这和他是否是降将、是什么身份,并没有多大关系。三国时代降将多了去了,张辽、张郃、太史慈都是降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为了自己的君主,甘愿奉献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