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样说?

杜象应


这首诗词用对比的手法,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封建社会时期,土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反应了当时社会农民生活的无奈和苦楚现状。



先来看看这首诗词出自哪里?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犹:还是,仍然。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然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诗人是谁?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现在的安徽)人,生于乌程(现在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现在的江苏)。字公垂。他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李绅著有《悯农》诗两首,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在那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在泥土上。

可是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呢?

为什么会这样说?

春种秋收,劳动者们四季忙碌,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日常农民生活景象。可是从译文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其实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全国上上下下到处都被开垦了的,四海的田地也都结满了果实,然而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最终整天卖命干活的农民还是被饿死了。

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用简短的20个字体,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背后形成的悲凉现象究竟是为什么呢?诗人贴切地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从中集体刻画了一个并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替老百姓发声,道出了老百姓不满却又很无法改变的心声。用这简短的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那时的农民深受那些剥削者的欺压,永无宁日。

所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结语

因为诗人生活在当时的旧社会,所以他看到的刚好是这样的一个让人无奈而又残酷的事实。然后用简短的两句话记录了下来,表达了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悲愤之感。

感谢我们生活的社会男女平等,并不存在这种让人悲愤的现象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不会出现这种有收获却还会饥饿的情况。

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好好陪伴自己身边的亲人,努力奋斗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芷兰小时光,一起观世间百态,共同探讨生命旅程!欢迎大家留言辅正,点赞关注哟!

芷兰小时光


《悯农》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题主提出的这个疑问,可以成立。

既然“四海无闲田”,一定是丰收在望,五谷丰登。既然这样,为什么会“农户犹饿死”呢?既然手握麦穗的农民,都会被饿死。那么不种田的人,又会生活的怎么样了?

诗人李绅,就是通过了这首《悯农诗》,揭露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

李绅,属于京中唐时代的诗人,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白居易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名作《新乐府》五十篇就是受了李绅的影响而写的。李绅自己也写过《新题乐府》二十篇,可惜已经失传;他对当时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使广大农民陷入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表示了不平和忧虑,从中唐时期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

《悯农诗》是李绅早期的作品,在当时就已被广泛传颂。他不仅代表农民申诉不幸,而且严肃地提出了当时政治上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粟,就是小米。这里是用来代替各种粮食作物。春天播种一粒粮食,经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辛勤劳作,到秋天就可以收到万颗籽粒。

“一粒”和“万颗”都是用的极度夸张的语汇。无非是说,遇上了风调雨顺的丰收的年成,土地会对农民给予了慷慨的报酬;田里获得了大量的收获,农民就有了填饱肚子的食物。这两句给人们以一种仓廩丰实、人们可以饱饭的感觉。

紧接着,诗人再进一步的补充描述,农民的劳作是非常辛勤的,一寸土地都不肯荒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古代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周围都是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或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

种的广,收的多,人们就应该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辛勤种田的农民还是因饥饿而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李绅只是看到了这个社会现实,也用诗歌来揭露了这个事实,说明农民在受着繁重的赋税和盘剥,不管丰年也好,荒年也罢,无能怎样付出汗水,一样不能逃过凄苦、死亡的命运。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诗人不能找出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做出准确的答案。但是诗人能够敏锐地看出这个事实,用正确的语言,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客观上是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控诉,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后期的李绅的为人与诗歌所表现的现象截然相反,出现了许多“黑料”,只是这些不是本回答的内容。故未详述。

这一类诗歌思想性较高,语言也很朴实,说理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其实,题主问的问题,现在人人心知肚明,都能回答出来。看看诗中百姓所面临的惨状,再看看眼下普通百姓,尤其是新农村农民过的日子。再看看头条西瓜视频上发布的反映农村新气象的视频:农村家家户户,公路修到村,住着小洋楼;养着鸡鸭鹅,水果满枝头。

答案自然而然就有了: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文子心语


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在我们重视诗词的国度,这首诗是连几岁的娃娃都能背得出的。

作者李绅,是唐朝时期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他们两个是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人。他们的生活的年代唐朝已开始走向衰败,从他们两个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朝廷里苛政猛于虎,搜刮民财成风,人民生活的相当疾苦。

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青年时期的李绅,也是满怀一腔热血,他了解民间的疾苦,更懂得农民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却还是逃不脱吃不饱,被饿死的结局。

为什么会这样呢,引起人们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思考。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相传唐武宗读此诗后,也被感动,深感不安与惭愧。

李绅因此也被称谓“悯农诗人”,他的诗不多他却名声大噪,诗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sddz以书润心


“悯农”,顾名思义,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可怜农民的意思。作者李绅一共写了两首《悯农》,第一首广为人知,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比之下,会背第二首的就少多了,全诗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艰苦生活的同情。农民辛勤地劳动,勤恳地耕作,四海之内没有荒芜的闲田,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残酷性。农民种的田地,其实不是为自己种的,而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他们不是田地的真正主人,而只是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换取少量“提成”的服务者。李绅笔下的农民形象与白居易《卖炭翁》中的主人翁形象非常相似。“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在南山中伐薪烧炭也非常辛苦,而他宁愿受冻也舍不得烧炭取暖,一车炭本来就卖不了多少钱,有时候还会被官府没收“充公”。

任何社会都会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付出的最多,却收获的最少。所以说,生活是不公平的,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够发达。



业余读书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此诗写于唐朝中期,当时李绅中了进士,官封翰林学士后回家乡亳州探亲,遇到同僚李逢吉,二人相约出游,登上亳州的观稼台,年轻气盛的李绅见到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苦劳作,感动之余写下此诗。这首诗反应了当时唐王朝混乱的税收和土地制度下的农民的真实又悲惨的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呢?这要从几方面说起:

一、唐朝的土地和税收制度导致民农收入减少。

唐朝初期,土地实行的是“租庸调”,也就是由政府将土地均分给农民,分的土地20%可以遗赠给自己的下一代,剩下的80%在人死后归还给国家。而且土地不可买卖。国家按统计的人丁数,每年固定收税。

自己有地,且税收不高,那时候的农民是过得比较幸福的。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口急增,而政府现有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人口,这就造成农民分得的土地日益减少,但税还是要上缴那么多,于是农民的收入急剧减少,生活日渐困难。虽然政府不准土地买卖,但有些农民在遇到特殊困难时,不得不把地偷买给一些可以免税的王公贵族和朝庭特封的官员,再去作帮佣以讨生活。

到了唐中期,“租庸调”制度彽底瓦解,有钱有权的人士开始大量囤积土地,政府也无心无力去管。造成的局面就是:底层百姓手里的地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低,但仍然要上税,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二、连年的战乱影响农民收入

唐中期,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皇权衰弱,连年的战乱让百姓流离失所。人们避战乱四处逃生,土地没有了,也只有去作租户或帮工。再加上政府为了平息战乱而增加税收以养兵马,本就没有多少收入的农民除去税收和租金,哪里还填得饱肚子。

所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就是当时社会底层农民的真实写照了。


俞木榆


最主要的还是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个现实,声讨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反映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全国没有荒废的田地,农民仍然会饿死。

  •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即使现在也没有如此高产啊,一粒种子万颗子,比杂交水稻还要威武。再加上四海之内没有一块荒废的土地,这也很夸张啊。但是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为了要突出观点,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全国粮食如此丰收,居然还有农民饿死,赤裸裸的讽刺啊。

  • 此诗层层递进,均为第四句做铺垫,先是说亩产高,又说土地广,这就是一幅硕果累累,谷穗金黄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却陡然笔锋一转,辛勤劳作的农民,最终却两手空空,活活被饿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让人惊醒,使人深思。同时也道出了所有劳苦大众的心声。

说起这首诗,就不得不提另一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小时候家长、老师总用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之所以能吃到粮食,都是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 《悯农二首》均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之手,不单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样是封建王朝农民一直以来的悲惨命运,这应该是最著名的为农民挺身而出的诗句。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但是也使人们惊醒,让统治者业所忌惮,让农民有所期盼。

我为什么有如此感慨,道理很简单,看看作者的生平您就明白了。

  • 作《悯农二首》时,李绅不到而立之年,仕途之路刚刚开始。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绝对是一个满腔热血为国为民的有志青年,肯定是一个为民说话办事的好官、清官。
  • 事实呢,刚开始也确实如此,但是慢慢的,李绅也无法抗拒金钱权利的诱惑,一步步陷入泥潭,左右逢源,一路顺风顺水,最终进京拜相,是个十足的贪官。据说他生活的十分骄奢淫逸,单从“悯农”上讲,不亚于皇帝的饮食,民间传说他每天都要吃鸡舌头一盘,可见其“悯农”之心荡然无存。
  • 其实不仅是李绅,更为出名的大贪官和珅也是一样,如果有兴趣您可以看看他的生平,初入官场之时,他可也是个一身正气的主。

当然了,现在已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一天天富足,政策待遇也一天天变好,但是“悯农”之心绝不可丢弃,珍惜粮食要从小做起。


语留人


《悯农》的原文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实,要想知道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原文,关键是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那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饱受压迫。在封建社会,土地问题是国家最大的问题之一,因为农民占绝对多数,而农业又是国家的重点之一。然而,土地兼并问题,却是封建统治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那怕实行“一条鞭法”等。



小郎中Dr黄


这两句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中的第一首。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从这首完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春天种的种子,到秋天收获的粮食还是很丰收的,普天之下也没有荒废的田地,但是诗的最后一句中的“犹”字的意思猛然急转直下就这么好的收成竟然还有饿死的农夫。诗人还是想通过最后的点睛之笔揭露当时的制度不合理,封闭朝廷政府的剥削百姓。因为朝廷征收重税,每年交无数的的税赋,没有存粮农民被迫饿死,凝聚着诗人的强烈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一粒孤尘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首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再人人皆知熟悉不过了的。然而,一般人们往往难以象诗人一样去联系社会和阶级而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诗人想到了。他从春种"四海无闲田"到秋收,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的田野里从亊繁重劳动的勤劳与艰辛。这些收获的粮食,本来应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在大家眼中的大丰收景象里却最后变成了"农夫犹饿死"这一悲残命运和残酷现实。

其次,诗人在这首诗的阐述上不是空洞而抽象的叙述和议论,而是采用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当时社会存在阴暗的一面,从而反应了达官显贵们欺榨老百姓这一手段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毒辣。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通俗、质朴、明快的语言创作了这首诗,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被民间长久地流传。


天边飘过一抺云qyc


《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不如“锄禾日当午”这首更为人熟悉。

——后面四句就是中国的农业教育![强][强][强]

[汗][汗][汗][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

——有诗描写山民之苦(唐--张籍--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有诗比锄禾更写实(观刈麦,白层易):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大侦探皮卡丘][加油][晕][石化][绿帽子][衰][吃瓜群众][吐][打脸][流泪][屎][尬笑][啤酒]

——再看《汉书》记载:

汉书之食货志,有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干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汉时已经流行牛和铁犁,汉时是小亩,当时1石约现在27市斤那一石半即即40斤,全文推测,最后全年下来还有450的钱数没着落,只能是或借或卖地或卖儿女妻子。[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悯农诗的作者和白居易是好友,后人多不齿此人,说其最浪费的人写最悲苦的诗,其幼也苦,年轻写此诗,壮年当宰相爱吃鸡舌头,号称鸡舌宰相,又被贬至死。其当时为唐代晚期,一石约110市斤,看似不少。但初唐人少地多且税少,当时还分有口分田和归个人永业田,到晚唐则人多增了几倍,口分田慢慢归集到贵族和地主手中,永业田也越来越少,唐初或许20亩,现在可能只有3-5亩,好多可能连口份田都卖给地主,然后当佃农或帮工。晚唐虽朝廷看到问题而改革税法,但当时军阀混战,朝政不振,但地主官吏并不担心,还是农民最苦。比如五亩田产1000斤粮,一人年均要460斤粮,一家吃都不饱,更别说交税、劳役、日用、教育、缮屋、治病、旱水灾、蝗虫灾,最后的出路大部分就是卖田、帮工、乞讨、卖人、饿死、起义,当时南北多次因灾有大批流民流窜和农民起义。

[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

——如今农民日子也不好过:2013年稻亩产净利155元,玉米78元,小麦亏13元,大豆34元,棉花亏215元。农资、物价年年涨。

[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伤心]

——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悲哀!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农业古国、人口多地少,我三十多年没听过有人讲农业课,哪怕是历史也好,哪个老师和家长了解一些农业常识?看不起农民,看不上农业,看不见农村,可农业恰恰是中国将来最大的危机,比什么华为、阿里、战争、病毒都要可怕!

——祖先靠农造就了华夏,华夏子孙快忘了祖先!农业一天不壮大,国家强盛就是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