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談到三國,感覺曹魏的粉絲數量要明顯多於蜀漢?

舒夢陽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亂世梟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攻滅二袁、呂布、劉表、馬騰、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艱苦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並開啟了建安文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用人唯才,打破了世族門第的觀念,在其統治的地區,社會和經濟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歷史上的劉備是一位仁義明君,劉備成長於市井,求權慾望極強,喜怒不形於色,他憑藉著個人魅力拉起隊伍鎮壓黃巾,因功做了縣尉。另外,劉備一生征戰,失敗次數遠多於成功次數,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的優點,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

現在人們對三國的認知大多源於三國演義,嗯三國演義親劉貶曹的導向,讓人們加深了曹操“奸雄”的形象,現在很多人開始通過三國志和其他史實資料慢慢的認識了真實的曹操,視其為英雄,反而認為劉備虛偽、無能。


LZ初堯


人們對曹魏集團和蜀漢集團的認知主要集中在曹操、劉備二人身上,在唐代之前,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為《三國志》補註中都對曹操有著高度評價。在唐之後,隨著詩歌、小說的發展,對曹操殘忍、好色的描述有所加深,尤其到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曹操進行了比較公正、全面、立體的評價。

司馬光捨棄了《後漢書》對曹操“亂世之英雄”的評價,轉而引用了孫盛“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司馬光敘史通達,對歷史傑出人物的評價更為公正,對後世影響深遠。宋元時期基本上把曹操定義成了一個“奸雄”形象。

蘇軾在《志林》中有過記載:“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從這方面來看,在宋代民間,“尊劉貶曹”已經成為了主流思想。聽見劉備兵敗就暗自垂淚,聽見曹操兵敗,立即拍手稱快。

明清時期,由於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毛氏父子的《三國演義》,對曹操“國賊”、“奸雄”的形象更一步加深,影響了更多的人。直至現代,易中天老師講解《三國》,掀起了“三國熱”,更多人把眼光從《三國演義》轉向了《三國志》,態度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大多數人更喜歡曹操,視其為真英雄,反而認為劉備虛偽、無能。

看見有人說喜歡劉備討厭曹操的是沒有文化的人,沒有真正讀過《三國志》。這一點我十分不認同,很多人讀書“不求甚解”,只看了陳壽對曹操、劉備的評價,就輕易的下結論,豈不知“盡信書不如無書”?今天且從《三國志》中簡單對比一下曹操、劉備的機幹才略。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操“明略最優”,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極盡溢美之詞。稱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高祖(劉邦)之風”,但“機權幹略,不逮魏武”。陳壽認為劉備權術謀略,不如曹操。其實劉備韜略權謀並不遜於曹操,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一、唯才是舉

曹操、劉備都以知人善用而著稱,曹操麾下“謀士如雨,猛將如雲”,遠遠領先於劉備。但這並不能說明,曹操在用人方面高於劉備。人才在“質”,而不在“量”。曹操長期佔據中原,是當時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文薈萃之地,天然佔據了很大優勢。

《三國志》中,曹魏集團立傳的文臣武將最多,但曹操最器重的文臣莫過於“二荀(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武將“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悼、夏侯淵”。荀彧、荀攸出身潁川大族,曹操最喜歡、認為能力最強的郭嘉出身寒士,一直屈居二荀之下,可見出身在曹操這裡佔了很大的比重。

武將中“四曹二夏侯”皆是豪族,與曹操關係密切。而備受稱讚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

于禁、張郃、徐晃)”,卻一直受他們節制。“四曹二夏侯”比於五子良將,臨陣決機未見更高明,臨鋒決敵也未見更勇猛。但每次征伐,若非曹操親征,都由他們擔任主帥,都督各路軍馬,五子良將只能充當被“督”之將。曹操此舉明顯有“唯親是舉”之賢。

而劉備這邊,立傳人最少,卻最優秀。劉備最器重的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五人之中,只有法正算是出身名門,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關羽、張飛為武將之首。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不問門第”。王夫之認為劉備信諸葛亮,不如關羽,但關羽地位卻一直在諸葛亮之下。

由此可見,在“唯才是舉”方面,劉備要比曹操做得更好。

二、曹操、劉備“機智”、“權術”比較

在這一方面,曹操和劉備直接交鋒的主要有兩件事,一件是“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為詐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大吃一驚,筷子掉在了地上,卻巧妙的借雷聲遮掩了過去,就此麻痺了曹操,躲過了殺身之禍,可見劉備反應之迅速機敏。縱然曹操的應變能力也在《三國志》中多有描寫,但大多矇蔽的是呂布等心機尋常之輩。

另一件事為劉備失徐州後前來投奔,曹操明知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劉備,程顯也建議殺掉劉備“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他不但不聽,反而受劉備種菜假象的迷惑,竟然派遣劉備領兵東擊袁術。最後“程顯、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為將來爭霸天下留下了一個最強勁的對手。可見,曹操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一再坐失消滅政敵的絕好良機。

也有人說劉備謝卻荊州牧一職,才是真正的優柔寡斷。其實不然,劉表讓荊州純粹是對劉備的一種試探,他在傳給兩個兒子之間猶疑不定,恰巧劉備來投,用此試探劉備。如果劉備欣然接受,豈有命在?

在權術方面,曹操最成功之舉在“狹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是要為朝廷和皇室負擔鉅額的財政開支;二要分散許多精力防止漢獻帝和忠漢之士勾連(如“衣帶詔”事件)。反觀劉備一直高舉“興復漢室”大旗,更容易獲得政治優勢和籠絡人心。其實,大家都是想當皇帝,只不過最終一個成為了“權奸”的代表,一個成為了“忠義”的化身,二人之權術,高下立判。

再有,曹操對有功之士以各種方式給予經濟、名位、精神等方面的獎賞,做到有功必有賞,絕不抹殺屬下的功勞。但曹操猜忌嗜殺,荀或、許枚、孔融、崔瑣、婁圭、楊修等都因語言不慎等瑣碎小事而被逼死、殺害乃至滅族。因此,曹操的馭人可謂恩威並用、軟硬兼施。使手下的文臣武將抱著感恩和恐懼的複雜心態為其謹慎效命。

劉備的馭人之術與曹操截然不同。他沒有足夠的錢財或權力去獎賞給有功的將士。劉備馭人靠的是真誠和信任。顯然,真誠和信任與玩弄權術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但它比任何權術都能準確地擊中人性的弱點。只因為有了真誠和信任,關羽才會謝卻曹操的隆恩厚賜,千里單騎投舊主;趙雲才會在長阪坡冒死救劉禪;諸葛亮才會謝卻孫權、張昭的說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從用兵作戰方面來說,曹操除了“官渡之戰”外,沒有其他特別出彩的戰績,相反卻有許多戰敗的事例,如榮陽之戰敗於徐榮;蹼陽之戰敗於呂布;宛城之戰敗於張繡。我們在承認曹操長於用兵的同時,也應承認他行軍用兵之道並非登峰造極、無人能及。至少,周瑜、諸葛亮並不遜色於他。

而劉備在這一點確實不及曹操甚遠,除了在博望坡大敗夏侯惇之外,基本上是連吃敗仗。但劉備身為君主,知人善任,正如古人所說:“為將之道,在能用兵;為君之道,在能用用兵之將。”

誠然,陳壽被稱為“良史”,其著書嚴謹程度要高於司馬遷,但不得不說他對曹操、劉備的評價有失偏頗。劉備出身低微,販賣草鞋,雖有一個“中山靖王之後”的招牌,卻無多少吸引力。且不說中山靖王一百多個兒子,子子孫孫不知多少,而且傳到劉備這裡已經過了二百餘年,中間又經歷了王莽新朝,漢室宗親實在是不值錢。但他一路屢戰屢敗、百折不撓、矢志不渝,最終靠著堅毅的品格、廣闊的胸襟創下一片基業。在當今物慾橫流,拼爹、拼背景的社會下,我更願稱劉備這樣的人為真英雄。


昨夜北風起1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三國時期的歷史本來就很精彩,再加上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讓關注三國的人越來越多。關於這段歷史,有三個主要玩家,分別是曹魏、蜀漢和東吳。既然存在三大主角,那麼根據自身的不同喜好,人們往往會鍾情於其中某一個主角,當然蘿蔔蔬菜,各有所愛,你有資格喜歡蜀漢,那麼他也有喜歡曹魏的自由。不過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內,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喜歡某一個對象的粉絲特別多。

就像題主所言,感覺現在喜歡曹魏的人,明顯要多於蜀漢。這裡可以稍作分析一下,既然題主有這樣的感覺,說明曹魏在某一方面具有吸引人的特徵,或者說曹魏的形象,符合了很多人的價值取向。其實從曹魏的代表者曹操,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也就是說,只要曹操受歡迎,那麼曹魏就會受到關注,或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吧。凡事有果必有因,對此談談個人的一點淺薄之見。

其一:在現在有關三國的影視劇或者文學作品中,曹操的形象更加具有親切感。

其實曹操相對於劉備、或者孫權,給人感覺比較爽朗,大氣,而且個性鮮明。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喜歡什麼就大聲說出來,想要什麼就敢於昭告天下。在討伐董卓時,曹操就是衝在了最前線,賺足了眼球。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朝廷大權,開始為自己謀取利益。從來不管是否會被罵作曹賊,始終從自身利益出發。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小市民的感覺,因此親切感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尤其曹操在影視劇《三國》中,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則展示了一種霸氣和蠻橫。至於別人罵他為小人,也從不在乎。因此曹操設定的性格特徵,比較討人喜歡。

只要曹操受到人們的歡迎,曹魏也會跟著獲得更多的粉絲。

二:劉備以及蜀漢的形象,從神話迴歸到了現實,流失了許多粉絲。

之前《三國演義》影響非常大,羅貫中被劉備描述成了悲情英雄。其實這一人設,容易受到人們的憐惜,也會得到更多人喜歡。後來劉備的形象開始發生變化,人們慢慢覺得他有點虛偽,或者說他是靠著收買人心,才得到一畝三分地,來建立起蜀漢。還有人們感覺到劉備的能力比不過曹操,他文靠諸葛亮,武倚仗關羽、張飛等人。如果讓劉備與曹操二人直接對決,曹操應該會取得大勝。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曹操取得了更大的好感,然後此起彼伏,劉備的影響降低了。相應地,曹魏也獲得了更多人的好感。

總之,由於東吳一直沒有存在感,在某一特定時期,要麼是曹魏受歡迎,要麼是蜀漢更受青睞。因此感覺曹魏的粉絲,明顯多於蜀漢,也實屬正常。


子正尋道


說句得罪人的話。喜歡曹魏還是喜歡蜀漢,與受教育的水平有很大關係。

如果去問中小學生,你是喜歡曹操還是喜歡劉備,小學生們估計有百分之九十幾都會選擇劉備。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所接觸的劉備。都是通過家庭或學校的傳承,比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美談。

而他們所接觸的曹操,比如說赤壁之戰的大敗。誤殺呂伯奢的恩將仇報。殺華佗,殺楊修。這些民間傳說中一筆帶過的東西。

他們考慮的是這些事情的結果,而不會考慮起因,民間傳說的影響力要遠大於正史記載。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開始接受正史觀念,對劉備的印象由白手起家,變成了巧取豪奪(比如劉表的荊州劉章的益州,劉備的自立為王,發行大額銅錢掠奪人民財富)

而對曹操的印象由一個奸雄,變成了賞罰分明,胸懷天下,唯才是舉。

思想觀念上也完全認可民間傳說中的一些美談,變成了從政治中尋求,為什麼會這樣?當桃園三結義發現完全是虛構的,當草船借箭發現不是諸葛亮所為,當七擒孟獲在正史中根本就沒有記載,當越來越多的希望變成了失望,

對於蜀漢政權由粉轉黑變成了一種必然。


少校柳下惠


為什麼現在讀三國,對劉備集團粉轉黑的越來越多呢?終生扶漢的忠義代表劉備集團,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集團,還有一個粉絲不溫不火偏居一隅的孫權集團。

小學六年級,筆者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那個時候文言文對於我讀起來還有些吃力,但是大體意思都明白,深被“桃園三結義”“三讓徐州”“千里走單騎”“趙子龍大鬧長坂坡”等故事所感動。所以相信劉備是仁義的人,所以身邊圍繞著一批忠義之人。

自中央電視臺《易中天品三國》和新版《三國》播出以後,易中天先生對三國進行了更深的解讀,編劇和導演以及演員對角色又有了更深一層次的解讀,因此也改變了很多三國迷的一些觀念。那有哪些事件讓很多粉絲粉轉黑呢?

劉備不借兵馬只借趙雲

陶謙因手下作亂,殺害借路而過的曹操之父曹嵩,曹操本來就在想怎麼擴大版圖,正好來了個藉口,立馬以為父報仇的口號殺向徐州,徐州刺史陶謙立馬請求支援,這時候,所有的諸侯都按兵不動,只有劉備在公孫瓚處借了趙雲去救徐州。得趙雲和得十萬雄兵又有何區別。之後公孫瓚被袁紹所滅,趙雲就只能死心塌地跟著劉備了。

劉備三讓徐州,嘴上說著不要

成年人哪有無緣無故的幫忙?俗話還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呢”!劉備冒著生命危險,以寡敵眾,幸得呂布攻打曹操兗州,這才無奈班師,解了徐州之圍。劉備也是豪賭一把,看陶謙是仁義之人,又年歲已高,天不假年,大概率會把徐州託付給自己,劉備何不想留有根據地再發展壯大呢?

劉備讓徐州給呂布

劉備讓徐州給呂布,一方面假意告訴世人,我劉備根本不貪戀徐州。向呂布讓徐州,就算呂布想領要徐州,那陳宮也不會讓呂布領徐州。另一方面,想試試呂布的人品如何,如果真是不忠不義之人,此人不能久留。所以呂布被曹操擒獲的時候,劉備絲毫不講情面。

劉備取荊州,有借無還

赤壁之戰後,東吳軍一直是戰場主力,南郡、荊州之戰,東吳軍力消耗甚大,最後勝利的果實被劉備集團竊取。東吳第一任大都督周瑜為討回荊州,壯烈犧牲;第二任大都督魯肅費了多少口舌,也未能將荊州之地全都要回;劉備取了益州之後,還是不肯全部歸還荊州,第三任大都督呂蒙忍無可忍了,奪了荊州,還要了關羽的性命。所以關羽的死和劉備的戰略有很大的關係。

關羽傲氣沖天,張飛暴躁無度

關羽的武力值在三國一直是開掛的存在,自呂布死後,斬顏良、誅文丑,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他驕傲啊!目中無人,認為江東都是鼠輩,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更是惹惱全體東吳。之後大意失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成了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張飛在關羽死後,執意鼓譟劉備攻打孫吳為關羽報仇,沒有大局意思,在軍隊裡飲酒無度,將令苛刻,經常打罵士兵,招致怨恨,所以也不得善終。

劉備過度自信,執意伐吳

夷陵之戰是整個三國的轉折點,劉備從一介布衣到漢中王,再到皇帝,或許有一個暴發戶心態,前期和後期是截然不同的人,蜀漢如日中天的時候,棄用諸葛亮、趙雲,執意伐吳,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劉備慘敗,最後白帝城託孤,飲恨而終。

諸葛亮執意北伐,不管民生疾苦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病逝五丈原。六次北伐也耗盡了蜀漢的氣力。其中有一次,託孤大臣李嚴向劉禪密告諸葛亮謀反,劉禪半信半疑,召回諸葛亮,致使北伐大業中斷。李嚴雖然有錯,但是連年征戰,蜀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也是事實。


古今幾多


兒時的你,單純善良。

而現在的你,只是平庸的一份子。

你是一隻燕雀,無聊生活的間隙偶於枝頭歇腳,你嘰嘰喳喳的不理解,不理解鴻鵠為什麼還要、又為什麼還能——向天而飛。

耳聞目睹社會上騙局種種,於是你不再相信真誠。

利益糾纏紛爭不斷,所以你不再相信情誼。

遭遇挫折因而你不再相信奮鬥。

面對失敗你不再相信希望。

你看到了黑夜——多麼厚重、固執、絕望的長夜!於是你懷疑所有的光。

月亮只是太陽的映照,真誠只是利益的偽裝……對吧?

後來你被這世界的流俗所化。

維持著自以為光鮮的軀殼,可內心早已腐爛了卻不自知。

兒時的赤誠早已拋到九霄雲外。

你還相信拉勾發誓為好友保守秘密嗎?

你還相信無論老師有多嚴厲,朋友都會倔強的不出賣你嗎?

你信奉利益至上。

你覺得勾心鬥角才是社會的真理,推心置腹都是收買人心的偽善。

你認為所有人都可以為利益割捨一切情感,那些捨身取義都只是騙人的虛假童話。

你年少時的英雄夢想去了哪裡?

你還記得你拎著一把木劍決定懲惡揚善,拿著一個奧特曼想要保護全人類嗎?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氣風發還能回來麼?

你或許會說,不。回不來了。

你必然會說——那也太幼稚了吧。

現實擊垮了你。

尋常的家境、普通的工作、平庸的才能、高昂的房價……這些都讓你迅速的認清現實。

你相信家世累續、財富堆積、默認階級固化。

你知道你一生就這樣了,沒有希望了。

你知道你會這樣默默無聞一輩子!

無止境地墜落於蠅營狗苟的生活中!誰會顛沛一生卻有永不甘於人下的決意啊?

你放棄了做一個英雄了麼?

真正的英雄是認清這個世界真相後,依然熱愛著生活,繼續為了夢想前進的人,哪怕被人說成傻瓜、蠢貨。

誰會愚蠢到付出毫無保留的真誠和信任。

誰會髀肉復生痛哭流涕?

誰會在毫無希望且歲月將暮時那樣平靜地說,志猶未已,繼續前進?

誰又捨得,以畢生基業,相付他人呢?你不相信。這可是不是愚蠢,亦或是大智若愚

你不是不相信劉備和他一樣的傻瓜,而是不相信曾經那個單純誠懇不畏前行的自己。

你可能覺得你既然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那麼別人也不可能避免。

你認定所有人都應該是那樣陰暗,所以你才可以接受陰暗的你自己。你已經否定了那個如今只存在於你夢中的少年,那個自己,於是也否定所有年少的人。

可是。

重重夜幕裡有發光的星,茫茫塵世中的確有不屈的人!

總有人堅守著德行與夢想,一以貫之的度過他英雄的一生。而你嗤笑著說:

——那怎麼可能?

他板起臉來倔強的告訴你:“可能,怎麼不可能!因為那是我們在桃樹下面的誓言!”

在他心裡永遠有這少年一樣純真笑聲,在他的耳邊。在涿郡的桃園裡響徹。


暴躁的皮卡丘


所謂上行下效,一個勢力、國家的領導人的性格喜好,會深深地影響到他下屬的臣民。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魏和蜀漢分別代表著什麼。

曹魏的天性

曹操作為一個亂世奸雄,信奉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1. 誤殺呂伯奢一家之後,不思悔改,將錯就錯,再殺呂伯奢。大不義!
  1. 曹操父親被殺,於是趁機起大軍,攻伐徐州:
  • 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大好河山淪為人間地獄,數十萬百姓慘遭屠戮!汝父之死,與百姓何干?此舉和禽獸有什麼區別?

3.軍糧不夠之時,為了穩定軍心。可以恬不知恥向手下接人頭一用,再來一句“汝妻子吾養之”,阿瞞呀阿瞞,你可真夠無恥的。

此外,也可以用人肉來當軍糧,程昱用的如此熟練,自然也少不了曹操的默許。這是他們喪失人性、人格的開始,食人之人,終究不配為人。

而且,還可以組織人手官營盜墓,真的為了利益是無所不用其極,是不是害怕報應,所以才設置了七十二疑冢!

4.欺凌獻帝,逼殺伏後,董妃,大不忠!難怪曹魏三世而亡(算上曹操三世,曹睿死後名存實亡)。你自己都犯上作亂,怎麼教導臣下精忠報國?

宋朝為什麼軍事不振,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得國不正,害怕手下大將效仿自己黃袍加身,所以處處制約、打壓武將,如狄青、岳飛,再大的本事也無處施展。

忠義蜀漢

劉備是寬厚仁德之主。和曹操相反,他信奉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所以百姓願意願意拋家舍業跟著他,而縱使有生命危險,劉備也不離不棄,攜民渡江。

所以關羽可以捨棄榮華富貴,千里走單騎去追隨劉備。

所以同樣是託孤,司馬懿篡魏,而諸葛亮卻用生命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他,上行下效,國家風氣決定了士人的品性。

對比

所以曹魏實質上就是一個極致的實用主義、利己主義者,為了自己可以不擇手段,沒有下限和底線,連人格、人性都可以拋棄!

而蜀漢是一個匡扶天下的理想主義者,仁義忠信,屢屢碰壁也不改初心。

而現今社會,人心不古。雖然不至於“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卻仍脫不出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風氣。而曹魏的現實、自私、不擇手段正是他們所奉為珪臬的“優點”,自然受到他們的喜愛。

而蜀漢的理想主義,見效太慢,也容易失敗,在急功近利的他們看來,是不可取的。

此外,還有許多喜歡三國的人,代入自己時不由自主地想象為豪門貴戚,或是猛將謀士,以為能夠作為既得利益者在魏國獲得成功。而代入普通百姓視角的話,恐怕他們才知道亂世三國,誰才是真正對百姓好的君主。


煮酒論千秋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你長大了,接觸的人也是和你差不多的人,我們常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我們的身邊都是和自己有差不多一樣的三觀的人,你會發現原來世界和你認識的世界差不多,極少數人是被人孤立,而他也會因此覺得世界與他格格不入。

比如,你喜歡為三國殺,那麼你接觸關於三國殺的人和事物更多,而不是其他的遊戲,我們發現共同的興趣愛好更加容易引起話題,你們有共同的話題之後,你們就會不知不覺之趨向同一種觀點。換句話來說,你提這個問題我可以有很大的肯定你或者你的身邊的人是曹魏的粉絲,你們因為同一種三觀而在一起,你平時接觸的都是身邊的人,我們的感覺大概是這樣的,如果身邊的人都有同一種行為,那麼你可以覺得這個世界差不多是這樣子吧!因為你的世界差不多就是他們。這是從“你”來分析的,具有很大的主觀意識。

三國是什麼,絕大部分人都說不清楚,極大部分人會把三國同某人聯繫在一起,比如曹操可以代表魏國,劉備可以代表蜀國,孫權可以代表東吳,可三國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的任何事物值得說。可以說,曹魏的粉絲不是魏國的粉絲,他們粉的不是魏國,不是魏國的體制,而是曹操等人的人格魅力,同理,蜀漢的粉絲實際上是劉備,諸葛亮等人的粉絲。

我們對三國人物的認知大多從《三國演義》開始,而三國不算是歷史,三國的作者羅貫中把蜀漢當成正統朝廷來寫,因此他不可能客觀中立,他對曹操的描寫有失偏薄,他更是把諸葛亮寫成了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人。因為,我們小時候覺得劉皇叔才是拯救大漢的大英雄,曹操是壞人,我們的內心更加偏向蜀漢。

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瞭解三國不僅僅靠一本《三國演義》,我們接觸大量的歷史,三觀更加偏向正軌,我們更能地客觀評價曹操和劉備。長大後,我們發現曹操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智慧,他有缺點,他怕死,同時又可以不顧一切爭取。這時曹操在我們的眼中不再那麼討厭。

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身邊都是“大人”,我們的閱歷和看法大同小異,所以我們覺得曹魏的粉絲比蜀漢更多。但如果你問小學生曹操和趙雲那個更厲害,結果顯而易見。


那把彎刀似明月


凡是活躍在人們茶前飯後的歷史人物,一般可歸納為三種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最被人們長談的是後兩者。特別是在農村,人們談起了這些歷史名人,一上勁會爭的面紅脖子粗。這主要取決於不同的年齡段與不同的知識層次柔和到一塊了,就發生爭執。其中,老年人主要是憑藉看戲聽書的印象來刻畫他們心裡的人物形象,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而一些年輕點的或看過一些這方面的小說的,在他們心裡又勾勒出另一幅形象,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只有少數人讀過這方面歷史,在他們心裡便又是一種形象。小說也好,戲曲也好,共同特點就是對人物和故事有針對性的誇張,使其形象特徵更加突出豐富。缺點就是極不尊重歷史,過份的褒獎或貶低人物對象。不過到了90年代以後,人們逐漸將這些演義化的小說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做比較後,開始給一些小說人物該“平反”的平反,該曝光的曝光。三國演義裡貶的最狠的是曹操,吹的最響的是諸葛亮。如樓主所提,現在為什麼曹魏的粉絲多了起來,蜀漢粉絲怎麼會少了呢?只有一個解釋,現在的讀者越來越成熟了,越來越學會尊重歷史事實了。


大洪山人1964


這句話只能說明題主是個魏粉,三國各個粉絲都差不多。

有的是真粉,卻是喜歡某個人物,有的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比如網絡普及前人氣最高的諸葛亮、關羽、劉備、趙雲。

網上交流的很少,扯淡的很多,所謂探討,不過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你說諸葛亮如何如何厲害,我說這是吹的,吧啦吧啦一堆。

網上要火,必須要有爭論,你拿地球是圓的去跟人說,能聊出什麼?

你說曹操厲害,我說曹操殘暴。

我說劉備無能,你說劉備被演義黑了。

我要說諸葛亮是個男人,你怎麼反駁?

黑也好,粉也罷,大多都是假的,找話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