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的反思:農村又一次證明了價值,追求的城鎮化是否走樣?

2020是特殊的,一場疫情打亂了生活的節奏,舉全國之力已經漸漸平息,我們不會忘卻那些英雄們,疫情帶給我們太多的反思。

疫情期間,村村封路,進行嚴格的管控,你是否還記得那些接地氣的宣傳標語,喇叭裡村領導那些方言版的教導。雖然形成了封閉的區域,農村卻能更好的應對生存,過剩之餘支援城市,形成源源不斷的力量輸出,就像有人說,農村又一次拯救了城市。

農村,這個我們曾經極力擺脫的標籤,卻又一次證明了它的價值。這個80年代需要5000元才能擺脫的農村戶口,如今讓我倍感榮幸。那個人人嫌棄的“一畝三分地”,讓人如此心安。以前聽老一輩說土地就是農民的命,不曾理解,如今相信大家都有感觸,當全球危機,唯有自給自足才會存活。

我的家鄉是幸運的,起碼現在存在,更慶幸還有確權的土地。全國遍地的發展高潮,好多農村早已名存實亡,土地被佔盡,取而代之的是每年的現金補償。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拆遷成了地方成績的捷徑,如今好多村落已不復存在,千篇一律的社區,造就了城鎮化指標。

環境友好型、生態型、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讓拆遷的熱度有所冷卻,讓我們認識到新農村建設,不再是一拆了之,更注重安居樂業,因為樂業才能安居,安居方能民安。

如今又一次看到規劃藍圖,家鄉在列,心裡莫名的傷感,看到鄰村的新居馬上就要竣工,可土地的問題依然是個坎。當然也有一絲絲暢想,夢想著家鄉成為新農村建設對象,讓農村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談。相信疫情過後有更多的資本願意助力農村發展,感恩三農。

疫情過後的反思:農村又一次證明了價值,追求的城鎮化是否走樣?

嚮往的新農村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