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流量屠榜,《學X叫》氾濫?

前幾天,“淡黃色長裙,蓬鬆的頭髮”遭到全民調侃,但依然沒有阻止另一則新聞刷爆朋友圈:《歌手》第二次淘汰袁婭維,成為“當打之年”的第一個意難平。

袁婭維,一個“技術頂尖、唱功全面、音域極廣、技能強大的現場歌手”,選擇了《I Love You 3000》和《我想》兩首還未成為所謂的“大眾流行”、但在各自圈層中都是爆款的歌曲,輸給了若干流量型藝人。

不少知名博主都表示惋惜,憤怒。不禁讓人質疑:華語音樂市場到底怎麼了?


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流量屠榜,《學X叫》氾濫?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澎湃新聞聯合《我是唱作人2》進行的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視頻也在愛奇藝上線,採訪了從業者、消費者、經營平臺、媒體人等華語音樂市場鏈條的各個環節,通過不同角度的發聲,發掘探討當今華語音樂市場的痛點——誰在控制音樂審美話語權?

“稱霸”榜單的粉絲經濟效應 “成敗皆流量”的路人口碑

視頻中有人對音樂榜單的評價一語中的:“榜單更多體現的是熱度,而不是質量!”流量時代把網絡數據作為衡量明星商業價值的標準,粉絲們為了battle銷售額,為了“讓榜單看著好看一點”,哪怕碰到“不好聽”的歌,也不得不“做沒有感情的打榜機器”。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榜單上幾乎都是流量的歌。樂評人呆若木一表示:“原本應該按照人的喜好反應出榜單的流行度,現在通過金錢或者集資的方式,讓榜單變成可以操控的玩具。”


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流量屠榜,《學X叫》氾濫?

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引起路人對偶像、對流量歌曲的反感。其實很多偶像歌手,他們的歌不是不好聽,只是登上了榜單之後,就顯得沒那麼好聽了,因為路人覺得是在“造假”、“才不配位”。王源在第一季《我是唱作人》中說:“如果真的不好聽可以否定,但請不要因為我是王源而否定我的歌。”第二季首發陣容公佈後,作為流量的張藝興也是受到了偏見和質疑。但拋開打榜行為,他們的歌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難聽”嗎?其實也未必吧!


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流量屠榜,《學X叫》氾濫?

誰都會被洗腦的短視頻口水歌 不斷複製的《學貓叫》

生態調查中顯示,除了粉絲刷榜,短視頻口水歌也被質疑是造成華語音樂生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你從不主動搜索這些歌曲,它們依然會“想辦法”出現在你耳邊,而且“它們真的太洗腦了!”一方面,抖音變成了打歌利器,產生無數的“爆款”;另一方面,提到“抖音神曲”,總是有人會覺得low。

但其實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沒有任何一首歌曲可以被人評價高級或low。調查中一位知名歌手經紀人表示:現在專業性的東西沒有那麼容易被大眾接受了,反而是一些比較市場化的音樂,大眾比較喜歡。”所以就像樂評人耳耳耳耳耳耳耳耳所說,第一個做《學貓叫》的人是沒有問題的,看到《學貓叫》再去批量生產“學X叫”,這種不斷“拷貝+粘貼”的市場行為,才是短視頻時代存在的問題。

但是拋開“短視頻出身”的標籤,一些所謂的“網紅歌手”,他們難道就沒有好聽的歌曲嗎?唱作人第一季請來了高進,第二季又請來了隔壁老樊,給他們展示作品的機會。而他們能夠站上這個舞臺,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他們不怕被評價,但害怕被定義。


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流量屠榜,《學X叫》氾濫?

如果存在音樂鄙視鏈,那麼在大眾的認知裡,流量歌曲和口水歌,一定是處於鄙視鏈的最底層。但正如李榮浩所說:“音樂沒有好壞之分,不要再被誤導,音樂只有你喜歡和你不喜歡兩種方式。”

所以為了打破這種“偏見”,《我是唱作人2》在嘉賓選擇上依然延續第一季的多元化。官宣的首發陣容——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鑑,有所謂的流量、網紅歌手,有音樂小眾圈層,有老前輩也有“新聲”。八種不同風格的唱作人站在一起,沒有“熱度”和標籤,只有作品和舞臺。

正像節目總製片人車澈在採訪中所說,《我是唱作人2》是真心希望,也確實在努力讓整個市場看到,華語原創一些新的東西在湧動!“初音不改,新聲未來”,華語樂壇的復甦和唱作人的春天,我們都有理由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