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易上手的写作变现学习九:6步法细改出好文章

当你写好了文章的初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修改和打磨文章。美国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约翰·欧文曾说:“修改是编辑的灵魂,作为一个小说家,改写占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三。” 所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但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据说前后修改过7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才达到自己满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完文章后,总要贴在墙壁上以便随时修改,有时一篇文章甚至会修改到一字不留。大师们的作品尚且经过好几遍的修改,何况我们呢?


所以这节课我会跟大家分享如何修改文章,快速提升文章质量。本节课将分为3个部分:一是写作过程中,要把“写”和“改”分开来;二是修改文章的六步法;三是如何向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


一、在写作过程中,要把写和改分开来


写作和修改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写作时是作者角色,是创作的大脑,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应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尽量快速地写作,不要重读写下的文字。因为一旦去评判自己的文字写得好不好,就会转换批评者的角色,想象力和创意就会受到限制。


但修改文章的过程是批评者的角色,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修改,要“心狠手辣”,大刀阔斧地删除写得不好的文字。修改时,要争取比初稿的字数更少一些,删掉可有可无的句子,删减啰嗦的句子,修改稿要比初稿更简洁。


另外,写完文章之后,最好是放一段时间再来修改。为什么呢?


刚写完文章,作者的思路、情绪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从文章中抽离出来,比较难以客观地评判自己的文章。乐观的作者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很不错,没什么需要修改的,这样会错过把文章润色的更好的机会,而悲观的作者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太烂,恨不得删除,也会使得一篇可能的好文章溜走。。


因此,最好是让文章“冷却”一段时间,再来修改文章,往往能新的发现。不过,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写文章讲究时效性,尤其是热点文章,错过了最佳的发文时间,阅读量会差很多。


那么针对自媒体热点文章的修改,可以在写完后让别人先阅读一遍给出修改建议,或者写完等10-15分钟,休息一下,换个思路,再开始修改文章。然后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好友来阅读,聆听反馈意见,综合考虑是否需要按照他们的反馈来调整文章。


修改文章时,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来进行。先从整体思考: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适,逻辑是否清晰,这些修改好之后,再去修改文章的细节,比如,用词是否精确,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等。如果先修改局部的字词句,修改完后,才发现文章写跑题了,或者选材不合适,前面的修改也就白费了。


二、修改文章六步法,快速提升文章的质量。


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修改文章的六步法:


第一步,主题是否明确。


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不能什么都写,什么问题都想一起解决,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初学者特别容易跑题,或者主题不明确,所以这一步是修改的关键。收集素材的阶段是“做加法”的阶段,修改文章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修改时,你要问问自己: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明确么?我的素材跟主题相关么?


第二步,观点是否能够说明主题。


明确主题没问题后,接下来是检查观点是否能够说明主题。主题要用观点来支撑,观点要用素材来支撑。给主题无关的观点要删除或者修改。比如,你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修改文章,快速提升文章的质量》,你的观点是写作时,要断网,可以快速提高写作的效率。虽然这个观点是对的,而且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但这个观点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要删除。


第三步,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观点,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


修改时,要注意考虑所选材料是否能说明主题。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在删除不相关的内容时,不要心慈手软,舍不得删除,要心狠手辣,大刀阔斧。如果所选材料与主题不符,会大大减弱文章的说服力。有时候即使觉得句子本身写的很不错,但缺乏与主题的相关性,也要忍痛割爱,把这些不相关的素材删掉。


第四步,文章的逻辑是否足够清晰。


写初稿时,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因此写的初稿有时候会逻辑不清晰,详略不分,衔接不紧,结构松散。因此,修改文章时,要根据逻辑性来调整文章的结构,调整段落之间的顺序,避免出现前言不搭后语、一些基本逻辑的顺序错乱等问题,从而让文章的逻辑清晰。


第五步,标题是否足够吸引人。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标题一定要多琢磨。关于如何取一个爆款标题,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8种很有用的架桥,这里就不再赘述啦。


第六步,边读边改,润色语言。


文章的主题,材料,逻辑这三部分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开始修改文章的细节部分,也就是文章的语言。也可以检查下是否有不通顺的句子,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可以用默读的方式,边读边改,推敲润色。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文章不通顺的地方,以及发现错别字。关于这点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修改文章的语言:


首先删除多余的 “的” 。


余光中曾说:“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 还有一位作者曾说:十余年前进《人民日报》国际部夜班编辑部的时候,听老编辑们说,绝大多数“的”字可以删掉。


因为 ”的”字是白话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但却不能表达什么有用信息。而删掉多余的 “的” 字之后,文章也会变得更加简洁,更有节奏感。这里有个小方法: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可以统计下全文所用 “的” 字,删除一部分可用可不用 “的” 字,使其数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其次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有些人习惯写长句,甚至一个段落几百字,只有一个句号。这样的句子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不太容易被记住。尤其是对于自媒体的文章,更需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如果整篇文章都是长句,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好。对此,我们可以在修改时,把一些长句解构为几句短句。


最后删除一些冗余的词,让文章更简洁。


文章要简洁,可用可不用的词尽量不要用。比如,“进行”这个词,加长了句子,没有带来任何含义的增量。我们准备进行一次考试,可以直接说“我们准备一次考试”。删冗余的词包括删掉一些副词、形容词,还有一些陈词滥调,以及没多大意义的口头禅,让文章更清晰明了。


三、如何向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向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的技巧。


第一,文章要“顺口“。


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文章写好后,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心坐下来朗读,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四遍,从中发现缺陷,边读边改,使之“顺口”。


第二,文章要 “冷却” 。


鲁迅先生说,文章写成之后,不急于拿出去,“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这也跟我前面说的,把“写”和“修改”分开的做法是类似的。


第三,文章要“狠改” 。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修改文章,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天中所写的一篇文章,2600 多字的文章,修改的痕迹多达53 处。


第四,要向大师的手稿学习。


鲁迅非常重视向大作家的手稿学习。鲁迅在文章《不应该那么写》中写到:“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看手稿时,要去研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比如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