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战后秦国元气大伤,其余五国为何不趁势将秦国给攻灭?

盧豔


因为,当时其余五国也好不到哪去,自然也就没那个胆主动跑去招惹秦国!

我们不妨简单来分析下长平之战前后,东方六国的情况。

首先是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力大增,成为当时唯一能阻挡秦国东进的强大诸侯。然而长平一战,在赵括“出色”的指挥下,赵军惨败,45万大军被白起全部坑杀。经此一战,赵国一蹶不振,之后还得靠魏楚两国派兵搭救,才勉强击退进攻的秦军,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从而避免被灭国,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至于齐国,当时早就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诸侯了。因为,早在长平之战前,齐国就因为五国伐齐之战而损失惨重。此战,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一下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打得齐国一度仅剩莒县和即墨两座孤城。后来,在齐相田单的努力下,齐国虽然最终得以击退燕军,成功复国。但自此以后,齐国的主心骨也彻底断了,再无心参与战国争霸,变得不过问世事,一心只想着关起门来过日子。

而燕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相当“二”的诸侯。虽然,燕国在五国伐齐之战中发了一次横财,也曾阔气过。但之后很快又衰落了,再度沦为“打酱油”角色。由于其地处边远的东北一隅,远离秦国。因此,燕国和齐国一样,很自然的成为秦国“远交”的主要对象。所以,燕国在长平之战后,非但不会抗秦,反而还趁火打劫,趁机进攻半死不活赵国,想捞点便宜。

魏国和韩国由于离秦国最近,因此他们是最先被秦国打残的诸侯,早在长平之战前,就沦落为弱鸡诸侯,完全没有与秦国叫板的勇气和底气。

至于南方大国楚国,虽说国力犹存,但那时也早已今非昔比。连续数十年,楚国不断被秦国按在地上打。公元前312年,丹阳大战,秦军大获全胜,斩首楚军八万;紧接着,秦军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公元前311年,秦再度攻楚,楚军毫无招架之力,召陵一带尽失。公元前278年,秦国在攻占了西陵、巫、黔中等地后,进一步突破楚国防线,攻入楚都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气得屈原直接投河自尽。

此后,为躲避秦军锋芒,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并重新集结东线的军队,才勉强挡住了秦军的进攻。

综上所述,当时东方六国在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攻略下,不光国力不济,而且彼此更是离心离德,根本不可能联合在一起,共同抗秦。

反观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也确实伤亡了不下二十万人,国力也遭到极大的消耗。但即便如此,秦国仍旧有强大的力量继续东进。正因如此,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便发动了旨在一举吞灭赵国的邯郸之战。如果不是魏楚两国及时发兵救赵,恐怕赵国就此亡国了。由此可见,哪怕秦国也元气大伤,但尚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这也是东方六国即便击退秦国,也不敢进一步西进的原因所在。



这些历史要读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也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国走势最重要的一战。此战之后,东方六国基本上就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力量了。

长平之战我们都知道赵国被坑杀了45万,几乎赵国所有的主力部队全部被坑杀了,而秦国呢?出动了60万大军,在战后白起给秦昭襄王的战报是伤亡过半。赵国虽然是精锐尽失,但是秦国却也是伤了元气。但是秦国真的是元气大伤吗?

不见得,虽然说秦国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伤亡过半,但是我们从后面的邯郸之战就看出来了,秦国的国力远远不止于长平这几十万人的,长平之战之后仅仅半年时间,秦国就发动了邯郸之战。

本来秦国停止了长平之战,打赢了韩国赵国的割地求和的请求,当时赵国答应割让六座城池,但是半年过去了赵国一直没有给秦国土地,长平之战半年之后,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领20万大军伐赵,直取赵都邯郸。秦军也是很快到了邯郸城下,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仅仅半年秦军就能再次集结20万大军,绝对不是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的国家了。而且之后邯郸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又让郑安平带领5万援军,秦国前后差不多投入了三十万人,想想如果长平之战秦国真的元气大伤的话,会在短时间里再次有这么多大军进攻赵国吗?

所以说秦国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确实是伤了元气,但是不至于元气大伤,可以说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应该是没有伤及到皮毛的。如果邯郸之战秦国能够取胜,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会大大提前的。

本来在长平之战之前当时天下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几乎是没有的,赵国虽然强大,但是和秦国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的,除非是联合起来,但是长平之战之后即使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机会也是很小了。赵国北打趴下了,楚国早就被白起打的不能自理了,魏国早就已经跌落霸主的神坛地位了。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后二流国家都算不上了,韩国,燕国太弱了,那么试问还有谁敢挑起这个头伐秦呢?当时谁都不敢惹,也不想惹秦国,所以自然没有人站出来伐秦。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后六国也是有一次攻入函谷关的,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秦昭襄王晚年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局势的分水岭,此战结束时赵国没了四十万将士,但秦国也不好受,《吕氏春秋》中记载“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 ”,说明秦国虽然获得了胜利,但秦国也产生了巨大的消耗,那么此时的关东六国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合纵伐秦呢?

秦国犹有实力

秦国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曾想一鼓作气的拿下邯郸城灭亡赵国,但范雎怕白起建立过大的功劳,说服秦昭襄王撤军,秦昭襄王答应了,然后赵王前往秦国商讨协议,但之后赵王回国又反悔,秦昭襄王大怒,派出大军围攻邯郸城,爆发了邯郸之战,这次战争又打了3年。这次邯郸之战虽然失败了,但从秦国支撑三年来看秦国在长平之战刚结束时实际上还是有实力的,当时秦昭襄王为了打长平之战只是征发了河东一郡的全体15岁以上男子,秦国其他地区并没有全部发动,所以说秦国还有实力,并没有到达元气大伤的地步。

秦国白起一战灭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是当时最大的歼灭战,六国胆裂心惊,不要说合纵攻秦了,他们对于地当秦军的进攻都是没有信心的。

六国的具体情况

韩国当时在长平之战时就已经是秦国的附庸了。后来秦始皇攻打赵国时,韩非子曾经说韩国已经侍奉秦国三十年,可见长平之战时,韩国是站在秦国这一边的。韩国作为七雄末流,为了自保只能是一个墙头草,当秦国和赵国相抗时,韩国不敢背叛秦国,当秦国胜利后,韩国就更不敢背叛秦国了。为了稳住魏国,秦昭襄王曾经许诺给魏国一个水陆交通的战略要地,秦军如果从这个地方进发,很快就可以到达魏国都城,并且后世秦始皇时王贲就是通过这个地点一举灭了魏国的,所以魏国为了得到这个地方没有支援赵国,结果战后,秦国占据了这个地方并且没有给魏国,魏国家门口被堵,此时再想联合其他国家进攻秦国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齐国、燕国其实和赵国关系并不好,赵国和这两个国家经常交战,后来的庞暖就是在燕国身上建立威信并随后带领五国大军伐秦,但那次伐秦没有成功,庞暖就把气撒到齐国身上。齐王此时就是一个看客的心态,他心中对于秦国实在提不起警惕心,所以赵国来借粮,齐国不给,其他国家拉他入伙攻秦,齐国也不参加。楚国当时的状态并不好,自从白起攻占了郢都之后,楚国内乱不断,国家衰弱的厉害,要不是后来出了个春申君,楚国的国力会更加衰弱。

而赵国更不必说,赵国刚刚没了四十万大军,更加没有力气组织力量去攻打秦国了。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几年以后,五国再度合纵攻秦,这次攻秦是在春申君的组织下,赵国庞暖的率领下展开的,但联军达到函谷关后,秦军攻击楚军,楚军最先溃逃,其他国家为了保全最后一点力量纷纷要求撤军,这次合纵攻秦也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从这次战争能够看出来山东五国虽然明白秦国贪婪,都知道秦国是大患,但因为无法合心齐力,合纵攻秦就是天方夜谭。

长平之战后,其余国家或因为畏于秦国的强大,或者因为自身内部原因,无法组成联军,等到五国好不容易在春申君的捏合下出兵了,却又因为各怀鬼胎,只能让这最后一次机会溜走,山东六国只能等着秦军出关慢慢收割人头了。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观注!


天天故史汇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45万军队全军覆灭,秦军也死伤近半,但是此时秦军挟长平之战胜利的余威,如果按照白起的想法,可以趁势攻取邯郸,即使不能完全消灭赵国,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让赵国喘不来气。此时的赵国几乎家家都披麻戴孝,自保都难说,主动攻秦那是痴心妄想。

在长平之战时作壁上观的其余五国看到秦军取胜,除了齐国因与秦国不接壤暂时没有风险,其余韩魏楚燕等四国都保持高度警惕,担心秦军趁势再进攻自己国家,此时的关东五国都如惊弓之鸟,巴不得自己缩得紧紧的,那还有心思敢牵头联合攻秦。

关东五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十年联合攻秦确有其事,但那是在邯郸之战秦军败退之后,由秦国再次攻魏引发各国救援而开始的。

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后悔没有趁胜灭赵,一年后又打算攻赵,但秦将白起拒绝受命,认为攻赵时机已失,秦昭王不信邪,命秦军进攻赵国,并围困邯郸许久,韩魏楚燕等国考虑到唇亡齿寒,纷纷出兵相助,特别是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为加快速度救赵,上演了“窃符救赵”的典故,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此时,秦国虽新败,但实力犹存,赵魏楚三国已经达到初步目标,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邯郸之战后,赵国转危为安,并收复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救赵有功,但他窃取魏王虎符,击杀大将晋鄙,害怕魏安厘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国,命令副将率军回魏,自己率领宾客停留在赵国。

公元前247年,秦王认为信陵君留赵,魏国没有良才,认为这是攻魏的大好机会,令蒙骜率军东向攻魏。魏兵屡败,不能抵挡秦军进攻。魏王派使者持黄金彩币,请魏无忌回国拒秦。信陵君回国后,魏王免其窃符杀将之罪,授上将军印。

信陵君致书各国,请求派兵援魏。赵、韩、燕、楚等国国君素来敬重信陵君,纷纷遣军到魏,听其节制,只有齐国不肯发兵。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厘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功劳,拜为上相,封邑五城。


沧海拾遗录


谁告诉你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削弱?没看你到白起兵分三路试图一鼓作气消灭赵国?没看到即使是魏韩都认为白起继续进攻赵国则赵国必亡,不得不让苏代游说范雎?没看到苏代与范雎都认为白起继续进攻赵国必亡?即使是白起停止进攻,但秦昭王反应过来后也是继续进攻赵国,而不是赵国货魏国、楚国进攻秦国。后来赵国与魏国、楚国联手才挫败秦国,但秦国依旧处于攻势,甚至顺手“吞二周”。


一梭烟雨江湖行


战后秦国依然有实力防守列国,而列国情况各不相同很难合纵!

秦国方面的情况

秦赵长平大战双方消耗三年之久,最终秦国惨胜,赵国损失了近四十万大军,双方损耗甚巨,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军依然有很强的实力的,长平大战最后关头秦国征河东郡十五岁以上男丁参照,而其他地区没有征发!后面不是发起了邯郸之战吗?因此秦国就算防守列国合纵没有任何问题的!



六国方面的情况

韩国自不必说,韩国是秦国东出的首要门户,因此历次秦国东出与韩国必有一战,韩国上下早已经被打怕了!早已是秦国的附庸!



长平大战前夕,韩国朝堂面对秦军的压力,采取的措施是拱手把上党送给秦国,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服,这才私自送给了赵国,这才引发了长平大战!

魏国霸权早已衰落,后经伊阙之战华阳之战已经没落为三流国家了,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了!

齐国楚国作为一个大国,面对秦赵两强相斗,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两败俱伤,而不是任何一方被灭国!因此他们一直是观望状态!齐国刚被差点灭国,楚国被白起打迁都之后政治混乱也是重要原因!



燕国素来与赵国有矛盾,而燕国国君历来只求苟安,不会参与这些事!

列国情势不同,他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然而相同的一点是都有私心,都想让两虎相斗两败俱伤,但是当任何一方打破平衡的时候,他们就慌了!邯郸之战面临即将灭亡的赵国,他们这才伸出了他们自私的双手,因为秦一旦吞了赵国,他们的危机就是真的来了!



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白起的威名!在之前白起已经杀的列国闻风丧胆,长平坑杀赵军之后更是引起列国恐慌,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列国再也没人敢强出头!

列国的历次合纵全是不欢而散,归根结底利益不同,战争是政治利益的延续,各国的利益不同因此人心不可能聚齐!几年之后春申君拉起了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最终不欢而散,成了合纵的绝唱!从此之后列国犹如砧板之肉,等着秦国的战刀一刀刀的切割他们,却无丝毫还手之力,此时的他们不知道不知作何感想!

因此长平之战是战国的分水岭,天下两强的局面终结,迎来了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东出而一统天下!


古楼残卷


首先我们来说说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

由于秦国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严重威胁着其他六国的生存。为了打压秦国和保护自己,六国一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斗。

第一次为公孙衍倡议、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公元前318年),

第二次为孟尝君倡议、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96年),

第三次为信陵君倡议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47年),

第四次是赵国将军庞煖倡议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41年)。


战国时期,其实六国合纵之兵力,绝非一个秦国所能抵挡。然而,当时六国表面虽然联合,但其实内部也是勾心斗角,各种分歧不断,谁都不肯出力。可以说,当时其他六国的联合,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下去,免遭秦朝吞并,而不是为了消灭秦国。因此,他们之间,一旦有利益关系便很容易就合并到一起,一旦有利益冲突则又散了。


然后,我们再说长平之战,赵王铤而走险临阵换将,换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要将领,但是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被白起尽数屠杀,因而赵国也永远的失去了霸主之位。虽说此一战以秦国的大胜告终,但是,秦国也并非尝到了多大的甜头,长平之战是赌上了两个国家国运的战争,秦国以四十万大军死伤近七成赢得胜利。此时的秦军如果依照白起的战略继续打下去的,消灭赵国的可能性非常大,就算是赵国不被消灭,那么赵国也不可能在以后有什么翻身的机会。

白起

此时的赵国已经是全国上下披麻戴孝,为死去的亡魂超度,赵国上下岌岌可危,别说抵抗秦军了,就连自保的实力都打光了。在秦赵两国发起长平之战之际,其余的五个大国全部是作壁上观,看着两个国家拼的你死我活之际,五个国家除了齐国之外,其余的四个国家算不对秦国保持高度警惕,说白了就是其他的四个国家全部处于对秦国的担惊受怕之中,更别说什么主动进攻秦国了。而齐国因为和秦国在领土上不接壤,而自以为高枕无忧,所以齐国没我对秦国保持高度警惕,但也没有任何趁机消灭秦国的动机。

与其说此时的五个国家对秦国土地觊觎,不如说关中的五个国家和赵国一样,害怕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其中之一。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元气大伤,虽说有足够消灭赵国的能力,但是,如果秦国想对其他的五个国家中任何一个下手,秦国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别的五个关东国家对秦国畏惧心里从未解除,巴不得自保呢?怎么又精力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呢?


红绕历史


最近看《资治通鉴》,看到这里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明明秦国已经半血了,其他五国还是满血,为什么不围殴秦国,趁你病,要你命。

后来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个确实有困难。

第一,五国已经被打破胆了。长平之战前几年,别的将领不说,就白起一个人,就明文记载,杀了50多万万,长平之战又坑杀了赵国45万万人。

就好像玩游戏,系统一直提示你对面英雄五杀,明显是个王者,还是一身神装,再看看自己,青铜?白银?虽然你知道他可能才半血,你周围的英雄离你还有点距离,你敢去追杀么?

第二,秦国间谍工作做的真是好。长平之战里,如果不是秦国买通了赵国的人当间谍,将名将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能不能有这么辉煌的战绩,真的很难说。一个赵国的间谍工作都能做到这样,其他国家呢?

第三,心不齐。六国合纵连横不是一次两次了,就没一次能成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隔秦国远的国家,根本就没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秦国的危险,而且打赢了,自己又分不到什么好处,你总不能隔着个国家去管理自己的飞地吧。只有离秦国近的,经常被秦国欺负的国家才想真心联合起来。但是附近的国家基本上都被打残了,比如韩国,比如赵国,比如魏国,比如楚国。


金融浮世绘


长平之战作为整个战国时代的转折点,长平之战之后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力来对抗秦国了,秦国统一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五国灭秦或者灭赵最好的时间不是在长平之战之后,而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长平之战结束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即使再联合攻打秦国或者赵国也是不可能的了。长平之战根据历史的记载,秦国应该有大概六十万的兵力投入,赵国大概投入45万兵力,那么在白起给秦昭襄王的上书中看到,秦国的伤亡过半,但是这里面大概大部分只是负伤而不是阵亡,因为秦国仅仅只是过了八年,秦国就发动了邯郸之战,而这时候的秦国再次投入了大约三十多万的军队,可以想象此时秦国的军力是其他国家不能对抗的。而且这个时候秦国的战神白起还是在的,魏楚韩等国都是被白起打怕了,白起刚灭赵国45万军队,心理阴影还在。

秦国不光在军事上完胜其他六国,在经济上、还有君主的才能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还是秦国的政治制度,这个时候只有秦国完全具备统一六国了。赵国就不多说了,这个时候刚经过长平的惨败,之后还经过燕国的骚扰,自顾不暇。

楚国呢,虽然经过白起的几次攻楚,秦国占领了大片的楚国领土,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时候除了秦国,楚国应该算是第二号国家了,但是楚国也是被白起打怕了,而且楚国一直都是贵族制,其实楚王的权利完全没有秦王的大,到秦国灭楚的时候,也只是项燕的二十万人站出来,其他的贵族自己国家灭了都还是没有站出来。

魏国呢,虽然战国初期是巨无霸,但是魏武卒经过马陵之战之后,魏国也是一直属于三流国家了这个时候全国上下大概只有十万军队了,这个是魏国最后的家底,魏国也是轻易不会拿出来的,而正是秦国把魏国打怕了,魏国也是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的,魏无忌窃符救赵就可以看出魏国是多么的怕秦国。

齐国呢,虽然作为战国中期的的大国,当时可以和秦国可是东西二帝,和秦国不相上下,但是五国伐齐之后,这个时候已经是三流国家了,而且齐国经过了五国伐齐之后也是不再过问任何的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了,可以看到秦国把其他五国灭了,齐国都还是无动于衷。其他的两个国家。

燕国和韩国就更不用说了,韩国这个时候可以说保住自己的土地就不错了,秦国本来采取的就是远交近攻,燕国就是交好的对象,不然也不会在赵国背后捅刀子了。

韩国更没实力,虽然是战国七雄,但韩国一直都是保境安民,从没强大过,虽然经过申不害变法,但没有成功。

后魏无忌带领五国军队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五国联军攻了函谷关外,秦国也是坚守不出,联军没办法只有撤退,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41年了的事了,已经距离长平之战十几年了,这一年也是秦王嬴政登基了。嬴政用十年时间,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


三毛吹箫


其他五国国君目光短浅、醉生梦死,五国之间矛盾重重,根本不团结,不然怎么可能被秦国所趁,以”远改近交"的谋略个个击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