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一計除三賢是怎麼回事?

愛旅剪影


一計除三賢,講的是三國後期的事, 話說諸葛亮死後,找了一個叫姜維的後繼人,但姜維的能力還是可以的,和諸葛亮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別了,再加上後主劉禪的不信任,導致了魏國派的兩名大將,一個叫做鍾會,一個叫做鄧艾,眼看就要大軍到來,兵臨城下之時,劉禪嚇得魂飛魄散,口口聲聲喊的,要投降,姜維不願意,於是姜維心生一計,他和鍾會走的很近,意思嘛,就是說唉,你鍾會有這麼大的能力,你可以學劉備當年,佔領蜀地自己做老大不好嗎?用鍾會的貪念之心殺了鄧艾,但可惜好景不長,鍾會也是平平之才,不多久,鍾會也死了,姜維就慘了,被魏國的士兵給滅了,死的很慘。





一杯清茶讀歷史


一計除三賢,其中“三賢”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姜維因為參與鍾會謀反案件被誅殺。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他掀動並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在天下的鐘會,與姜維稱兄道弟。

若是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終,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被魏兵爭奪報仇,共剖其腹,取得人膽如雞卵,如今,卻只剩一座衣冠冢。


雜談小部落


說的是三國末期蜀國大將軍姜維不甘心蜀國國滅,設下一計謀,其中“三賢”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姜維因為參與鍾會謀反案件被誅殺。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他掀動並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在天下的鐘會,與姜維稱兄道弟。

若是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終,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

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被魏兵爭奪報仇,共剖其腹,取得人膽如雞卵,如今,卻只剩一座衣冠冢。



秋香姐的9521


我熱愛學習,熱愛回答問題。針對筆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查閱個各類資料,以及跟同學、朋友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說的是三國末期蜀國大將軍姜維不甘心蜀國國滅,設下一計謀,其中“三賢”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姜維因為參與鍾會謀反案件被誅殺。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他掀動並利用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做第二個劉備。於是,鍾會誣告鄧艾謀反,接管了鄧艾的部隊。此時,已經心在天下的鐘會,與姜維稱兄道弟。

若是姜維忽悠鍾會殺死手下不願反抗司馬氏的將領們獲得成功,蜀國復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終,鍾會與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

姜維的妻室子女都被殺光,他的遺體被魏兵爭奪報仇,共剖其腹,取得人膽如雞卵,如今,卻只剩一座衣冠冢。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內容了 。碼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的可以加個關注點個讚唄!我個人還是很喜歡交朋友的,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評論留言啊!


那些人的事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下這個問題。一計除三賢裡三賢是指蜀國姜維、魏國鄧艾和魏國鍾會。一般認為一計除三賢的主角是姜維,但其實,真正的陰謀者卻是司馬昭,而且不止一計。

首先,事情發生背景。三國末期,人才凋零,魏蜀吳能叫的上名號拿得出手的,也就此三賢了。當時魏國伐蜀,鍾會與姜維在劍閣互相牽制,鄧艾出奇兵直插蜀國心臟,後主劉禪投降,名義上蜀國滅亡。此時鄧艾接管了蜀國的全部資源,佔據益州,居功自傲,直接將原蜀國百官封了職,並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名直接不聽司馬昭的命令了;鍾會佔據成都,仍與姜維軍隊對峙於劍閣。這就是一計除三賢發生的背景。

第一計,反間計。鄧艾控制劉禪後,令劉禪下詔命姜維投降。姜維作為三國末期蜀國名將,當然不會直接向鄧艾投降,他直接來了一招反間計,降了鍾會。很多人不明白反正都是投降,向誰投降不都一樣麼?當然不同。鄧艾認為自己捉了蜀國皇帝,滅蜀功勞都是自己的;而鍾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牽制了蜀國大軍,鄧艾佔領的只是座空城,所以功勞是自己的。二將爭功就給了姜維活動的機會。

姜維投降鍾會後,三人的心裡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姜維是想離間魏國軍隊,伺機復蜀;鍾會手握重兵,再有姜維輔助,期望伺機反魏;鄧艾是不是有反心不得而知,自恃功高蓋主卻是肯定的,這卻是司馬昭無法接受的。

第二計,借刀殺人。先是鍾會借司馬昭的刀殺了鄧艾,然後司馬昭借姜維的刀殺了鍾會。鍾會與鄧艾作為同期名將,他要反,第一個要殺的當然是鄧艾。藉著鄧艾居功自傲的機會,就散佈謠言說鄧艾要反魏。司馬昭原本就忌憚此二人軍事本領,現在坐山觀虎鬥,自然樂呵呵的把刀借給了鍾會,下詔檻車徵艾,於是鄧艾被鍾會所殺。

鄧艾死後,鍾會認為自己大軍在握,佔有益州、成都,又有姜維輔助,普天之下已經無人可擋。在姜維的慫恿下,密謀反魏。當時鍾會已經將魏國將領軟禁起來,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可惜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殺了這些將領,導致事情洩露,自己與姜維反而被這些將領所殺。可憐姜維計謀不成,反而身死。哀哉。這就是一計除三賢的事情始末。

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晉書》

至於為何說司馬昭是最後的陰謀者,因為經此一役,魏國滅了蜀國,而且除掉了鄧艾鍾會兩名名將,司馬昭進一步掌握了魏國政權,是最大的得利者。鍾會與鄧艾的鬥爭司馬昭豈會不知,只是裝作不知,借刀殺人罷了。從一點就可以看出,鍾會殺鄧艾時,司馬昭已經進軍成都,做好鍾會反魏的準備了。


那年明月


三國時期的“一計除三賢”事件發生在魏國攻滅蜀漢之際。蜀漢滅國後,魏國實際統治者司馬昭屯大軍於長安,採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態勢,利用伐蜀將領之間的矛盾,一舉除掉了功高震主的鄧艾、鍾會以及蜀漢大將軍姜維。其設謀之巧,心機之深,令世人驚歎不已。

公元263年秋,魏國皇帝曹奐下詔攻伐蜀漢,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擔任戰役總指揮。命令鎮西將軍鍾會率軍十五萬從斜谷道進兵漢中;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在沓中牽制蜀漢姜維主力;雍州刺史率所部封鎖陰平橋頭,截斷姜維退路。結果,蜀漢姜維擺脫鄧艾軍的圍攻,掌握好時機,迅速從陰平橋頭退回蜀中,據守要隘劍門關。鍾會大軍攻破漢中,進至劍門關下,被姜維守軍阻滯,不能進擊蜀漢都城成都。

十月,鄧艾率所部從陰平郡小路穿插向成都進發,翻越七百餘里的崇山峻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歷種種艱難險阻,最後成功到達成都附近的江油。蜀漢後主劉禪得到這個情報,心膽俱裂,連忙派人向鄧艾請求投降。鄧艾接受了劉禪的降書,在沒有請示司馬昭的情況下,擅自封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扶風王,引起了司馬昭的極度不滿。

劉禪投降後,寫信給據守劍門關的姜維,令其就近向鍾會投降。鍾會一項傾慕姜維的軍事政治才華,此時姜維來降,自然大喜過望。加之鐘會手握近二十萬大軍,志得意滿,萌生了割據蜀地的野心。姜維準備利用鍾會的這個野心,先借鍾會之手除掉鄧艾,自己再殺掉鍾會,復辟蜀漢政權。

此時遠在洛陽的司馬昭對伐蜀眾將領的心思洞若觀火,於是挾持天子,親自帶兵十萬,屯駐在長安。並給鍾會寫信說自己將率軍入蜀,捉拿不聽號令的鄧艾。鍾會得信大驚,認為司馬昭已經懷疑自己了,就趕緊派監軍衛瓘收縛了鄧艾父子加以殺害,並急忙和姜維密謀,準備坑殺不和自己同心的手下將領,自為益州之主。

鍾會、姜維召集眾將,假裝說接到郭太后遺詔,命令自己剪除權臣司馬昭。結果手下將士不相信遺詔之事。鍾會命人坑殺眾將士,眾將士奮起抵抗,和監軍衛瓘所帶部隊內外呼應,殺死了鍾會,姜維力盡勢窮,也被迫自殺。於是,蜀地叛亂平息。

這就是魏國權臣司馬昭“一計除三賢”的故事。兩年後,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80年,晉滅吳,中國再次迴歸大一統的局面。


棒槌襖襖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三國時期的一計除三賢簡單的說就是魏國主政大臣司馬昭舉兵攻滅蜀國,蜀國姜維主動向魏軍主將鍾會投降,慫恿他擁兵自立,從而激化他與攻佔蜀國國都成都的魏將鄧艾的矛盾,姜維希望借挑起魏國前線將領的內鬥而實現復國的目的,最終計劃失敗,姜維、鍾會和鄧艾三人先後被殺。

陷入絕境的反擊

公元262年,魏國實際的當家人司馬昭決定集結西線兵力伐蜀,嫡系將領鍾會被任命為此次出征的主帥,具體作戰安排是:徵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攻擊沓中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攻擊陰平以切斷退路;主帥鍾會領兵十餘萬攻擊漢中。

戰場的局勢總是千變萬化,原本要切斷姜維退路的諸葛緒中計,姜維成功撤軍至劍閣,從而與鍾會形成對峙局面。

負責攻擊姜維的鄧艾軍一下子無事可幹,百無聊賴的鄧艾趁機率軍穿過陰平小道,一路攻克江油、綿竹,成功到達成都城下。蜀國國君劉禪見大勢已去,直接開城投降,同時命令前線的姜維向魏軍投降。

鄧艾以奇兵突襲成都,立下消滅蜀國的首功,自此有點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在處理善後事宜上自作主張遭到司馬昭的猜忌

投降後的姜維則極力慫恿手握十幾萬兵馬的鐘會自立,建議鍾會進可攻取長安,直搗洛陽,直接取代司馬昭成為魏國的當家人;退則佔據蜀地,和劉備一樣割據一方。姜維的根本目的就是挑起魏軍的內鬥,從而尋找翻盤的機會。

鍾會對姜維的分析非常認同,於是利用司馬昭對鄧艾的猜忌將鄧艾抓捕,隨後成功接管成都。但是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監軍衛瓘先是利用鄧艾的舊部除掉了鍾會和姜維,然後又用計誅殺鄧艾,成為最後的真正的贏家。

魚死網破的結局

一計除三賢中的三賢就是指鍾會、鄧艾和姜維,姜維絕境中的一計將三人徹底送上一條不歸之路。

鍾會出生於潁川士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那類人,而且他自小就聰慧異常,深得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的信任。尤其司馬師在出征途中病逝後,他積極為司馬昭出謀劃策,從而幫助司馬昭成功接手司馬師的權柄,被司馬昭引為心腹,司馬昭力排眾議任命鍾會為此次伐蜀主帥,可惜最終走向反叛之路,在成都被鄧艾的軍隊斬殺。

鄧艾是寒門的代表人物,他原本只是魏國的一個小吏,因得到司馬懿的賞識而走上平步青雲之路,個人能力突出,可以說是戰功卓著,可惜不被司馬昭所喜愛。此次突襲成都,順利消滅蜀國,原本是難得的一件大功勞,可是鄧艾因此變得獨斷專行,從而引來司馬昭的猜忌,使得鍾會的陰謀順利得逞,最後被監軍衛瓘派人殺害。

姜維是諸葛亮北伐途中最大的收穫,人稱“幼麟”,被諸葛亮收入門下學習兵法,成為諸葛亮指定的軍隊接班人。姜維也不負所托,多次舉兵討伐魏國,在西線給魏國製造了不少麻煩。可惜後主劉禪不是明主,一被圍困便舉手投降,無奈之下的姜維只能出此下策,最終死於亂軍之中。

結語

姜維死於“”,姜維的計謀是絕望之下無奈之舉,追隨的主公已然投降,身為臣子的他又能如何?但是為了報答先師諸葛孔明的知遇之恩,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以死相報。

鍾會死於“”,鍾會原本深受當權者司馬昭的信賴,在魏國已經大權在握,但是他依然不知足,企圖向更高的權力發起衝擊,最終失敗而亡。

鄧艾死於“”,鄧艾是寒門子弟的驕傲,是寒門子弟學習的榜樣,司馬昭雖然不喜歡他,但是對於他功績的賞賜毫不吝嗇,但是他卻居功自傲,置司馬昭的告誡而不顧,最終被人有機可乘。


滌塵索金


三國後期,司馬昭篡權成功,計劃討伐蜀國,但是其麾下大多將領都不同意,僅有鍾會和鄧艾贊成。鍾會為了表達討伐蜀國必定勝利,拿出蜀國地圖,司馬昭大喜,命鍾會為大將軍,鄧艾為副將軍。此時有人向司馬昭進言,鍾會有蜀國地圖,恐怕討伐勝利後會自立為王。司馬昭但笑不語。鍾會與鄧艾就討伐蜀國的辦法產生矛盾,於是鄧艾憤然離去,自領1000奇兵從小路偷襲蜀國,他和士兵裹著獸皮從山上滾下,蜀軍見鄧艾兵從天降,大吃一驚,紛紛敗退。攻打到成都,鄧艾軍與姜維軍對持。這個時候,姜維突然收到後主下令投降的詔書,鍾會也收到鄧艾攻克成都的軍報,二人均是又驚又怒。姜維思謀一計,利用鍾會和鄧艾的矛盾,進行離間,投降鍾會。但是鄧艾看到成都物阜人豐,內心想自立為王。鍾會也有自立為王之意。姜維趁機挑撥。司馬昭的探子探知消息,大怒。於是起兵壓境,大開殺戮。最終鍾會死,鄧艾死,姜維也死,姜維臨死前大呼,我計不成,乃天命也。後人稱之為一計除三賢。


山東扶蘇


三國後期,魏將鄧艾偷渡陰平關,曲線攻入成都,劉嬋投降,蜀漢滅亡,但蜀國大將軍姜維依然沒有放棄恢復蜀漢基業。他率軍假裝投降鍾會,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慫恿鍾會造反,並且反咬一口誣陷鄧艾造反,最終害死鄧艾,之後又鼓動鍾會以強硬手段逼迫眾將造反,但是,事情洩露,姜維、鍾會都被誅殺。因為此事件直接導致鄧艾、鍾會和姜維自身身死,所以被稱為——一計害三賢。

但是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來,姜維的假投降之計,實際上並沒有瞞過司馬昭,所謂的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是司馬昭借刀殺人。一計害三賢最終獲利者是司馬昭,這一切其實都在司馬昭的掌控之中。姜維實際上只是被司馬昭利用除去鍾會、鄧艾的棋子而已。

鍾會進攻漢中之時,已經有10餘萬大軍,之後又軟禁諸葛緒,吞併了他的3萬大軍,再加上姜維數萬大軍投降,此時已經帶甲二十萬。鄧艾手下才3萬兵馬而已,即使加上劉禪投降的成都守軍,兵力也不會超過10萬。然而當鍾會誣陷鄧艾造反之時,司馬昭居然信了,不去懷疑帶甲二十萬的鐘會,卻去懷疑帶甲數萬的鄧艾,這符合正常邏輯麼?當鍾會扣押諸葛緒,吞併他的部隊之時,其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後主明明投降的鄧艾,姜維卻堅持降會不降艾,這其中的目的性還不明顯麼?兩處那麼明顯的破綻,司馬昭會看不出來?可見,司馬昭心裡知道要造反的是鍾會而不是鄧艾,但是他必須要——借刀殺人。

其實司馬昭的行動也是很明顯的,他居然讓賈充率兵佔據斜谷,親率10萬大軍到長安坐鎮,很明顯,以鄧艾的兵力,根本不是鍾會姜維的對手,司馬昭調兵遣將的目的,並不是針對鄧艾,而是針對鍾會。派遣賈充率兵佔據斜谷,目的在於堵死鍾會,因為有劍閣在,鍾會就不能進取漢中,沒有漢中屏障,鍾會即使佔據蜀地,也是徒勞無功的,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是為了防止情況有變,鍾會真的成功佔據益州並且奪取漢中以後對關中的威脅。

因此,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是司馬昭借刀殺人,司馬昭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偉哥隨拍


鄧艾入成都後,姜維詐降鍾會,並言艾欲謀害鍾會。鍾會調鄧艾欲殺之,姜維又將此告艾。艾由其子鄧忠保駕見鍾會。忠進帳見帳內劍拔弩張,即用暗箭射死鍾會。鄧艾急回頭,亦被姜維所殺。鄧忠欲闖出重圍未遂,戰死。姜維亦嘔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