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纳兰容若的词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总是情意浓浓,其间所透露的情感总是显得有点悲切,华贵而优美。容若在清代词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唱至今的《饮水词》在当时社会乃至后世文坛都有着很高的赞誉,一直以来被文人学者们高度赞扬,是今天研究清代词作的重要参考。容若的一生虽然富贵无极,却始终是一场悲剧,他感情细腻又有着坎坷不平的情路,这些经历为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纳兰容若出生于顺治十一年的一个冬天,他的父亲是康熙年间受到重用的大臣明珠,明珠的妻子,纳兰的母亲是前摄政王多尔衮的妹妹,于是纳兰容若从一出生就是皇亲国戚,身份尊贵,家世显赫。容若从小便聪慧至极,读书过目不忘,据说他十来岁饿时候就写出了优美的诗词。不管传言的真假,但至少不会是空穴来风,有这个传言正好能够证明他在诗词上的天资和才华。但是天资这个东西是上天既然给了人,也就没有什么"售后服务"了,能不能守得住就得看自己了。我们都曾看过王安石笔下那个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五岁能做诗,可以说是天资极高,但却恃才自重,没有好好继续学习,于是长大以后再也写不出绝妙的诗句,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了。这就是没能够守得住才华。纳兰容若没有这样,他非常谦虚好学,努力上进 ,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赋好而放松学习,所以我们才能够得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看到容若的那些美丽动人的诗词。

容若生在一个封建上流社会的富贵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见识都是当时最好的,他十七岁就进入了太学,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赏识。十八岁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走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先是参加乡试,毫无压力就中了举人,引起了一阵喧哗。我们都知道科举考中有多难,《儒林外史》里的那个著名举人范进在科举这条路上走了一辈子,从前半生到后半生考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中了举人的时候已经五十四岁了。这两相对比之下,可以见难度。我们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于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说是一人考中,全家命运随之改变也不过分。科举难,难如登青天,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是他们都曾发出过的感慨。

由此可见,十八岁就中了举人的纳兰容若是有多么令人羡慕。但人生有起就有落,有顺境就一定会有逆境,福和祸总是一起出现的。即使是如此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幸运儿容若也不能逃过这个定律。容若十九岁的时候准备参加那年的会试了,突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得了一场来势汹汹的风寒,他错过了这场非常重要的考试。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容若虽然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他也没闲着,把时间用来专心修学著书,还主持撰写了《通志堂经解》,编写了《渌水亭杂识》 ,为他在清代文坛上重要地位的确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旋拂轻容写洛神

康熙十三年,纳兰容若娶了妻子卢氏。新婚之夜二人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盖头掀开的一瞬间,一眼万年。事实上,容若和卢氏的婚姻不过是两家长辈为了巩固自身地位的一场政治联谊。明珠是朝中重臣,卢氏的父亲卢兴祖是地方大吏,这样的两家联姻,从婚姻本身的角度来看,门当户对;从两家的政治利益角度来看,非常有利。可以说这是一桩再合适不过的金玉良缘。

幸好,容若和卢氏两人一见倾心。婚后两人非常恩爱,惹得旁人羡慕。容若的诗词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温柔的文风,虽然是从小生活在京城,但他的诗词中却总是有着股江南水乡的似水柔情,令人读来如三月暖阳般和煦。

与卢氏成亲后的容若,就像掉入了温柔乡,在这个期间他的诗词更是带着难以掩饰的幸福和柔情。他用诗词记载爱妻的一言一行,记载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容若这个时候还没有入仕做官,富裕的家境让他们没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和烦恼,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相处培养感情。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陪他吟诗作画;他笑看她轻罗小扇扑流萤。卢氏此刻在容若的眼中恐怕就只有曹植当年的《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美丽的神女能够比拟了。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三年后,容若经历了这一生的大喜与大悲。这一年容若的父亲明珠升了官,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已经没有人能够匹敌。这一年,妻子也怀孕了,而且快要生了。这个孩子是容若与卢氏的第一个孩子,所以明珠府里上上下下都在期盼着这个新生命的诞生。几个月后,卢氏顺利产下了儿子,阖府上下还没好好庆祝,卢氏产后感染风寒,卧床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她刚刚出生的孩子,没来得及和她深爱的丈夫道别。卢氏的离去,彻底打破了容若的温柔梦,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丧妻之痛对于容若这样一个情感细腻之人来说,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痛。他怎么也想不到,与卢氏的山盟海誓,终究没能抵得过命运的玩弄。

暮春的某一天,百无聊赖,就算有动听的琴瑟音乐都没办法让容若开心起来,只有整日掩上屏风,独自伤心,独自怀念着离去的人。曾经有人说,夫妻就要吵吵闹闹才能够走到白头,因为自古恩爱夫妻都是很难白头偕老的,纳兰容若和卢氏正是因为太过于恩爱,所以半路就被生离死别拆散了。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夜间,容若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推开窗抬头望月。月亮,依旧是那旧时的月亮,只是如今月下的景色依旧,陪同看风景的人却已经不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卢氏的离去给容若带来的伤痛,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深深刻在了容若的生命里化为了他笔下的一首首悼亡词。

悼亡词我们都不陌生,北宋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广为传唱。容若的悼亡词,凄美动人,他的笔下无论人或事都让人读来心头隐隐作痛 。这大概是因为,他笔下的哀叹惆怅都是自己心中之情,真情实意透过文字表达出来自然更能吸引人,更能打动人。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多少人的遗憾都包含在这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里头了。短短七字,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情深缘浅。或许在某一个日落西山的傍晚,他走进曾经与爱妻一起读书的房间,回想着当时赌书玩耍的快乐,谈笑间不小心打翻了茶盅,清香的茶水泼在了书上,夫妻两人相对着大笑。当时只觉得这样的快乐是寻常的,也会长长久久持续下去,没有想到却是稍纵即逝的啊。

纳兰容若,生于富贵家的多情词人

参考文献:

《纳兰容若词传》

《中国文学史》

《纳兰容若诗词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