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文|荒城已荒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无声告白》这本书,是华裔女作家伍崎诗的处女作,故事以莉迪亚之死作为开篇,让每一位读者都在寻找她的死因。

大家都很认可“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实际上,你这一生,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就不能只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而来。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父母期待你的懂事有出息,朋友期待你的倾听和帮助,恋人期待你的理解和支持,就连陌生人都会期待你友好且善良。我们生活于这个社会,想要完全摆脱他人的期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父母的期待对我们影响最深,但我们能选择的,是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期待,在期待中完成与自己的和解,至于最终是否满足了父母的期待,也只是你的人生道路上的附属品而已。

而《无声告白》中的玛丽琳和莉迪亚这对母女,面对期待,一个在年少的叛逆中渐行渐远,一个却在顺从母亲的意愿中不堪重负。

1、过度叛逆的玛丽琳,一生都在摆脱母亲的期待,甚至把年幼的女儿也拉入了这场叛逆之旅

在玛丽琳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抛弃了她们母女,她是由母亲多丽丝·沃克尔一个人抚养长大的。多丽丝是一个家政课老师,她希望女孩子管理好住宅,想要她们收拾好家里的一切来取悦丈夫。

但玛丽琳特别不希望自己成为和母亲一样的人,叛逆的她想要从母亲的期盼中解脱出来,所以,追求与众不同几乎成为了她一生的追求:高二时向校长提出把家政课换成手工课;大一时选择少有女生选择的物理和化学课;大三时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东方人詹姆斯成为她的伴侣。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在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与众不同的时候,却发现婚后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需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她经常抱着母亲的一本烹饪书流泪。母亲多丽丝去世的时候,叛逆的玛丽琳便离家出走,去医学院学习,想完成自己的医生梦。但她的这次一意孤行的离家出走却没有和家人提到过只言片语。

家人不知道玛丽琳的去向,丈夫詹姆斯只发现了一张撕碎的纸片上写着“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这句话,是玛丽琳内心的写照。她是那样期望与众不同,但是现在的她,好像和自己的母亲无异,都是家庭主妇,她如何能忍受?少年时的叛逆从未曾远离她,从那本烹饪书上的泪痕可以看出,从这次不告知任何人的离家出走可以看出。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但是,她忘记了她已然是一位母亲,她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成长,她在哭泣的时候,甚至无暇在家庭中体会温暖,她只看到这一切都是事与愿违的模样。在过度的叛逆中,她看不到爱,也无暇去爱别人。

这次如孩子赌气般的离家出走继续延续着年少的叛逆,注定不能善终。

因为怀孕,玛丽琳不得不回归家庭,从那之后,她发现了女儿莉迪亚的聪明,就把与众不同的期望施加在了年幼的莉迪亚身上,这场年少时的叛逆得以延续。但这对于莉迪亚而言,不过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玛丽琳初始的叛逆,就是想要摆脱母亲的期待,却没曾想,她却用她的期待去左右女儿莉迪亚的人生选择,形成了下一个悲剧。

这倾其一生都要摆脱的期待,没有在过度的叛逆中消减,反而在过度的叛逆中愈演愈烈。

2、过度顺从的莉迪亚,一生都在顺从母亲的期待,最后不堪重负的她最后选择走向死亡

母亲玛丽琳的离家出走,让莉迪亚一直都觉得是自己惹妈妈不开心了,她看到了母亲的烹饪书,看到了妈妈的泪痕,便暗暗下决心“如果妈妈愿意回家,我会乖乖听妈妈的话,实现妈妈的每一个愿望。”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玛丽琳最终回来了,莉迪亚藏起了那本烹饪书,告诉妈妈说烹饪书被她扔掉了,其实是不想让妈妈再流泪。但玛丽琳却理解为女儿不囿于厨房,仿佛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梦想被延续下去的希望。

从此,莉迪亚要学习的科目数量和难度不停地增长,收到的礼物全部是书。

莉迪亚这个乖宝宝,顺从母亲的意愿,学着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她不能不优秀,因为她害怕自己的不优秀会成为母亲再次离开这个家的原因。

为了母亲而活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生存准则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重量,一点一点的堆积,最终压垮了莉迪亚。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孩子:聪明懂事,成绩突出,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梦想。一开始的优秀让他们备受长辈的夸奖,外在的一切让他们害怕自己如果不优秀就会被抛弃,他们不得不辛苦维持着这份优秀。

那些来自大人的青睐筑起一道高墙,阻隔了父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也阻隔了孩子寻找真实的自己。最后,孩子抑郁了,父母却不知情,孩子在期待中结束了生命,父母悔恨终身。

在最初的时候,他们的顺从是因为某种害怕和担心,但是当顺从成为了习惯,即使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都还是会保持沉默,最后连离开人世都是那么悄无声息。

总是保持沉默的人,总以为自己没有了说话的权利和能力。

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隐藏,一味顺从别人的期待,这种一味顺从并不能让人在期待中更好的成长,而是一步步逼近死亡。

3、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玛丽琳一生都在追逐着和母亲相反的人生选择,过度的叛逆变成了一种执念,如果自己所追逐的没能实现,甚至让强加于女儿莉迪亚的身上。

莉迪亚短暂的一生都在扮演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味的顺从变成了一种习惯,她追逐着母亲所追逐的梦想,更像一个木偶,被母亲的期待牵制着向前走。

一个过度叛逆,一个一味顺从,但她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太在意母亲的期待。只是玛丽琳选择站在母亲的对立面,莉迪亚选择把母亲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

《无声告白》:过度叛逆或一味顺从,都无法在期待中与自己和解

但是期待不能完全代表爱,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内核,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总是需要被满足的,过度叛逆和一味顺从就像是两个极端,都无法和真实的自己和解。

我们的一生,都会生活在期待中,父母的期待对我们影响最深,因为在意这份期待,我们难免会做出叛逆或者顺从的选择,但是没必要过度叛逆或者一味顺从。我们要学会的是,在父母沉重的期待中,不要一味顺从,害怕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叛逆时,也不要为了相反的选择而忘记本真。

比起谴责父母过重的期待,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一个人学会如何透过父母的期待,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够让你透过期待,与自己和解:

  1. 父母的那些期待,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也有中间状态。每个期待,在出现之初,就会有被满足和被辜负的可能,但是也有中间状态,就是期待被部分满足。父母的期待有时候很宽泛,往往不那么具体,很容易被部分满足。比如期待你能有出息,但其实他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事业有成是有出息,但你能过得比他们好也能算是有出息。
    这其中的分寸,是可以由你自己去把握的。面对这些有中间状态的期待,你并不需要过度叛逆,选择和父母的期待相反的方向前行;也不需要一味顺从,依附于父母的期待。
  2. 学会思考期待背后的东西。父母的某些期待背后,有着他们所在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着他们一直苦苦追寻的东西。在他们的内心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执念,而这些执念,不应该成为你成长的负担。比如小时候家里不让他们读书,导致他们学业中断,他们会寄希望于你的学业,但最终结果如何,却不止是这份期待能左右的。也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人父母的本能。比如望子成龙这样的期待,其实深层次就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而已。知道期待背后的东西,你就不会反应过度,不会像玛丽琳那样过度叛逆,也不会像莉迪亚那样一味顺从。
  3. 觉察内心,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父母的期待,并不能代表你的未来,最终,你还是要去与自己和解。在很多时候,“是父母想让我这么做”这样的借口都在保护着你,那些看似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正在一步步让你把责任推向父母的期待。
    面对父母的期待,你可以选择顺从,但你也有反抗的权利,甚至有其他的选项,遵从内心的选择才能让你获得自己的人生。所以你需要和自己对话,觉察内心真正喜欢并能坚持下去的东西,而不是抓住父母的期待不放,或者被父母的期待所裹挟。

余光中说过,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父母期待里的未来,终究不是你人生的全部,所以也不必专门为了摆脱期待而生。你的人生,必然要透过他们这些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和自己和解,走向那个只有你才能到达的未来。


--END--

荒城:荒城已荒,成长未央。希望用自己的笔触,写下情感路上的思考,在其中获得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