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 ▏红 井 情 深

课程开发  ▏红 井 情 深

(一) 课型:主题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二)活动形式:

课堂内外主题研究+课堂展示+汇报交流+打破学科界限+学科知识融合+课后总结收获+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积累资料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红色景观、名胜风景、生态环境等。

2、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积极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乐趣。

5、传承红都精神,弘扬红土地文化,展望瑞金的美好未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通过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

(四)课前准备:

1、把参加主题活动的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分成“红色文化集锦组” 和“课程资源探究组”两个大组活动,大组里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研究活动,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协作、共同进步。

2、借阅相关书籍、搜集有关文字、图片,分别以实地考察、访问专家、上网查询资料等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3、准备好歌曲《红井水》。

4、准备好拍摄的关于红井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激情谈话:播放歌曲《红井水》

导语:沙洲坝旧址群中,有一口不普通的井,来到瑞金参观的人们一定会来这里看看,了解红都历史,缅怀先烈,而且每个人都会尝尝清甜的红井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口井是苏区时期,毛主席亲自带领干部和群众一起挖的。

为了进一步学习,我们班组织了以“我爱红都 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接下来我们来展示和汇报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二、小结收获,准备交流

1、播放拍好的关于红井的小视频。

老师导入:早年,瑞金沙洲坝流传着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1933年,毛主席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当地打了一口井,为附近的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解放后,沙洲坝人民给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并在井边立了纪念碑,碑上写着十四个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半个多世纪来,它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沙洲坝人,留下了领袖的传奇佳话。

红色故都蕴藏着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堂课的展示交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有所获。

2、展示实践活动图片。

3、整体谈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课程开发  ▏红 井 情 深

三、实践汇报,展示成果

1、第一组:“红色文化集锦组”小组实践活动汇报。

(1)揭示主题,结合图片汇报采访过程和实践经历。

(2)播放歌曲《红井水》,学生齐唱。

(3)视频播放: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红井景区景点分布图动画,配上导游解说词。

(4)介绍导游实践经历(展示图片,游客签名纪念簿,游客留言)

(5)红色歌谣串烧:《红井水》、《春耕运动歌》、《各地建立苏维埃》、《巩固苏正万万年》、《共产儿童团歌》、《歌唱苏维埃》、《苏区干部好作风》。

(6)品味故事,交流感受。讲述《红井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生1:我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当年沙洲坝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庄,村民们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挑村前的脏塘水喝,非常不卫生,身体素质不好的喝了会生病。

生2:我通过采访当地的爷爷奶奶了解到当时几个村子都流传一句俗语:“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可是尽管这样,当地村民还是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风水,因此所以村民们都不敢拿主意要挖井解决饮水问题。

生3:是啊,我还了解到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毛主席就住在这个村子里,他发现了村民饮水困难,就召集全村的人开了动员大会,并提出了挖井的方法,许多群众都说挖井会遭报应,毛主席哈哈大笑:“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

生4:我来补充:1950年,瑞金人民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旁边立了一块牌子,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7)情感共鸣,感悟升华。

踏着先辈的足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瑞金人民的心中,红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永不止息。

2、第二组:“课程资源探究组” 小组实践活动汇报。

(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汇报实践过程。

(2)梳理主题实践学习流程:调查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体会——课后拓展延伸

探究重点:认识体积、体积单位、学会计算物体体积,结合课内外知识,表达探究学习所得。

(3)调查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

播放红井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学习问题。

(4)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 大组同学根据兴趣组合成三个小组研究学习:参观考察组、资料文献组、实验技术组
  • 各组制定行动方案,组织交流,明确个人任务。
  • 导入红井的有关数据并提出问题进行梳理:
  • ① 红井的井口是圆柱形的,外径1.7米,内径1.1米,井深6米,水面离井口1.3米。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 红井井里能蓄水多少立方米?
  • 红井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 红井口的外周长是多少米?
  • 红井的内周长是多少米?
  • 井口的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② 沙洲坝人民为了纪念毛主席亲自挖的这口井,在井的周围建立了保护栏,实验技术小组经过测量采集了一些数据,提供给你们。
  • 红井周围有8根柱子, 每根柱子的高是18分米,底面是正方形,边长4.4分米。问每根柱子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每根柱子至少要准备多少块青砖?
  • 石碑的高是是1.64米,长0.72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 红井周围的栏杆是一个正六边形,每边长3.72米,这个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5)小结本组活动情况,谈谈收获。

四、活动延伸,交流反馈

1、畅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2、谈谈自己知道的其它有关红都的红色资源。

3、全体师生齐唱歌曲——《红井水》。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实践探究,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同学们之间分工、交流、合作也完成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弘扬红都精神,做实践的主人。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红井的研究也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希望同学们打开思路,构建开放的学习方法,继续探索和交流。

六、作业:

1、制作一期关于红井内容的手抄报。

2、为宣传家乡设计一句广告语。

3、开一次红色故事会。

4、继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整理资料记录下来。

课程开发  ▏红 井 情 深


【实践感悟】

  • 1、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这次“我爱红都 我爱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进行梳理整合,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 2、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实践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营造乐学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构建。这种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
  • 3、突出了学科间的知识融合。学生参加实验、观察、记录、访问、收集整理资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体验了探究的快乐;既丰富了内涵,又深化了主题,激发学生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