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他叫张雪,一位“85后”的年轻“绣郎”,出生于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传统上刺绣属于“女红”,身为男儿的张雪却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于苏绣艺术。他创新刺绣,《星空》《四季》等极富新意的刺绣作品屡屡获奖;还做出苏绣耳环、耳机、手表等产品,与多个品牌合作,远销国外


01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的母亲薛金娣

张雪的母亲是薛金娣

拥有两项刺绣国家发明专利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和母亲

从小 张雪便习惯了在棚架前看大人干绣活儿

母亲一丝一线地构架了他的世界

绣娘工作量大 非常辛苦

母亲曾因为用眼过度

两个瞳孔变成了不一样的大小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薛金娣刺绣作品


“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

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

这句形容苏绣的名句

被薛金娣恰如其分地诠释

从事刺绣行业后

张雪常常观摩母亲的作品

对他来说

自己的技艺远远不及母亲那般炉火纯青

但这位如今远近闻名的绣郎

却走出了与母亲不一样的道路


02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创作中的张雪

就像这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新闻报道所说的那样

张雪 一个男生

大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曾拿到英国利兹大学的Offer——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事情的发展却让旁人觉得无法理解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拒绝Offer

放下与刺绣毫无关系的大学专业

在大多数同龄人离乡闯荡时回到小镇

在职攻读苏州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用“绣郎”的身份钻研所谓“女红”

他像一只终于找到归家方向的、

满怀热烈奔跑的幼兽

也许不必深究个中缘由

只是他心里的种子找到了合适的时节

自然而然地发芽了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家乡镇湖辉煌时有八千绣娘的美名

如今35岁以下的苏绣手艺人不满50个

技艺的传承十分凋敝

对苏绣感兴趣的年轻人少

来学习的也无法坚持

张雪带着心里的使命感

用十年的时间绣出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苏绣蓝图


03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作品《星空》

这幅《星空》

是张雪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不同于传统苏绣的山水鸟兽题材

《星空》现代的题材与审美

完全打破了人们对苏绣的认知

张雪在这幅作品中展示了多种针法

一举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金奖


看到星球的轨道,好像看到一圈圈银线,立刻觉得,轨道可以用银线以盘金绣的针法去表现。

看到太阳向周围发散光芒,就像苏绣里面的集套针法……就这样,一个个星球就对应不同针法,逐一表现出来了。


苏绣传统针法有9大类别、40多种

平日看到的苏绣作品用到的不到10种

张雪积极尝试不常用的针法

创新苏绣作品

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作品《佛》

他的《佛》同样是一幅尤为特殊的作品

一个几案

一个小香

一炷香

香烟冲起 缭绕出一个草体“佛”字

几案他选择了剪纸

不同材料和艺术手法与苏绣的结合

也是张雪探索路途上的小尝试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作品《四季》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作品《四季》之《春》

张雪的极简风作品《四季》广受喜爱

采取了比较具有特征的代表物来表现四季变化

春是燕子,夏是蝉,秋是莲蓬,冬是枯叶

作品艺术表现空灵、洞达、清雅、隽秀

意境在留白之中体现

并在构图设计时做到画面简约

意蕴浓厚、色彩淡雅、针法疏密有度

使得作品整体色调洁净雅致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作品《皮卡丘》


苏绣在各种题材上都能有精美呈现

薛氏刺绣为《大侦探皮卡丘》电影

定制了苏绣双面绣皮卡丘

在电影发布会现场

由雷佳音赠送给了瑞安·雷诺兹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作品《见山》


受到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片石假山的启发

张雪设计出了一款名为《见山》的立体装置:

用针与线来表现出立体视觉

将苏绣的概念从二维平面引入三维世界

用张雪的话来说

就是苏绣里的一场“行为艺术”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苏绣手表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苏绣耳机


张雪还尝试了很多跨界合作

开发了一系列衍生品

比如将刺绣元素运用到耳机、手表、微型家具中

让苏绣真正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采访实录


匠匠:对于不了解苏绣的朋友或初学者,您最想说些什么?

张雪:其实相较于国外的刺绣,比如欧洲等地,我们国内的苏绣出版书籍很少,一些教材对于喜爱苏绣的初学者来说也比较晦涩难懂。苏绣这种艺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遥远,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但像十字绣的受众面就很广,大家也觉得更容易上手。这两年,我们努力让苏绣像十字绣一样进入大家的生活里,比如在线下的教学或线上的直播中,教大家做一些小小的DIY等等。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 张雪的线下DIY课程

匠匠:苏绣相较于其他应用于工艺品的艺术形式,有哪些独特之处?在创作各种题材作品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吸取各绣种所长或者维持风格的统一呢?

张雪:刺绣作品用缎面等织物作为载体,在艺术形式上来说与绘画相通,更加平面化,在美感上也具有它的独特性。不同的绣种的特点可以进行融合,要多去进行各种尝试,我在创作《星空》的过程中就使用了法绣的手法。其实以民国为分界线,中国的刺绣是有很大的变化的。民国以后大量的西洋画传入中国,刺绣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匠匠:这几年各大主流媒体、自媒体对您进行了不少报道,其中不少是从“绣郎”切入,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悟呢?

张雪:近些年我确实有一些新的感悟。对于苏绣作品的创作,男性角度确实有别于女性视角,两性对苏绣的思考各有特点,创作各有所长。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都能为作品赋上别样的感觉。这十年以来,大环境从对“男生从事刺绣行业”这件事充满异样眼光,到现在越来越宽容。有时候会想,自己能不能给对苏绣有兴趣的男生一些动力。我已经偶尔能从网络报道中,看到其他地方出现像我这样的“绣郎”。如果是因为我的话,我很开心。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匠匠:您有线下小规模的教学活动,现在线上产业越来越发达,也看到您从今年2月份起陆陆续续在淘宝上有直播活动,您对苏绣技艺的线上教学、短视频内容有什么想法或计划吗?

张雪:前两年我是不太想做直播、短视频的,一是我不擅长,二是我认为线下手把手的教学更适合苏绣。但后来微博上有很多不方便来上线下课的朋友给我留言,我才开始慢慢考虑线上的教学。去年我去录了十节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苏绣慕课,非常详细,疫情期间播出了,竟然反响还不错,还有一些海外人士观看课程。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丨双面绣《事事吉利》


匠匠:看微博上看到,这场疫情让您对刺绣和自己的关系有了一些思考,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

张雪:这场疫情让我更往内心看,而不是外在。对创作来说,我也更加偏重于精神世界,而不是实物。


那个放弃留学拿起绣花针的男孩——“绣郎”张雪


匠匠笑称,张老师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时代苏绣的先驱了。张雪幽默地说:“还好是先驱,不是先烈。”

他说,有很多人小时候喜欢苏绣、但长大后碍于生活不得不隐藏起自己心中的向往。他们的心里都埋着一颗种子。希望自己能让更多的种子发芽,带领他们寻找更广阔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