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古鎮,一種傳承,一段記憶,有的以厚重的歷史讓人流年忘返,有的以奇特的建築聞名中外,而有的,則化作美食,讓人們含於口中,在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之中,追憶古鎮千古往事。淶灘古鎮,一座安靜躺在渠江邊上的古鎮,經歷四百年風風雨雨過後,因為美食,煥發新生。

豆花是淶灘古鎮上的一絕。這裡的豆花必須是當天早起磨出來的,剛煮出來的的豆花在屋子裡冒著熱氣,飄在鎮上猶如仙境一般。這裡的老人們說:“豆花被煮得出了水,上面是泛著黃的水,下面才是剛剛煮好的豆花。”這些豆花是上好的黃豆做成的,煮一盆好的豆花,一般要花費很多時間,好的豆花都是隔夜都泡上了,泡了一夜的黃豆,裡面的小蟲泛在水上,把那些水倒了,剩下的黃豆均勻又飽滿。

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古鎮的豆花是採用古老的石磨製作的,一般磨豆花需要三個人,一個給往石磨的嘴裡喂黃豆,兩人站在石磨後面推磨。磨好後用棉布將豆渣去掉,然後放入一口大鍋,用大火烹製,等水燒開後就成了上好的豆漿,再加入碘酒,熱騰騰的豆花就出鍋了。對於豆花的吃法,古鎮的人們也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好的豆花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吃豆花的油碟,這些油碟一般加入蔥、姜、蒜、辣子醬、油醋,最後香菜一撒,作為點綴。過往的遊客坐在街邊的桌子上,拿筷子輕輕一挑,沾點調好的調料,一吸溜就進了肚子裡,在喉嚨中回味無窮。

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湘西製作臘肉要放到火堂熏製三個月之久,燻料考究,除了有松樹柏樹,還有炒過的茶籽。廣式臘肉鮮甜,糖放的多,整條臘肉看上去有光澤,統一放進烘房,溫度的把控會影響整體的肉質。都說川渝是一家,可是四川的臘肉和重慶的臘肉又有著細微的區別,四川的臘肉用料重,在火盆上先把表面烤焦,再抹鹽熏製。在淶灘古鎮每家每戶的老臘肉曬了整整一個架子,每一條臘肉上都泛著油光,看得出來臘肉的表面還被烤過,紅銅色外還帶著一點兒黑,又油又焦。

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合川的老臘肉,雖是叫作老臘肉,但每一條臘肉從上料、熏製到晾曬都不足一個月,塗上自己調製的醬油,讓老臘肉充滿光澤,讓遊客恨不得停下腳步上去咬一口。不過,古鎮餐館裡的很多師傅都會將老臘肉做成菜餚,首先將醃製好的老臘肉刷洗乾淨,冷鍋熱油,把臘肉片成片兒,備好尖椒,蔥薑蒜下鍋爆炒,放尖椒熗鍋,過了水的老臘肉加入爆炒,然後起鍋,上好的爆炒臘肉就做好了。據說淶灘人都喜歡吃這個,他們說吃了臘肉可以長命百歲,很多遊客來這裡都會在這樣的店裡嘗一嘗。師傅表示說,油的香,還要選帶皮的,煮出來不膩還有嚼勁,光是燉蘿蔔都很香。

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其實,對於淶灘來說,除了街上餐館裡的豆花和老臘肉之外,還有一種食物是這裡特有的,那就是蔭米。清晨,走過淶灘的大街,隨處可見早起的老人們,將昨晚搓好的蔭米篩一篩,放在簸箕上,彎著背,抖著上面覆著的灰和蟲。最讓人們奇怪的是,做蔭米的一般都是七十歲到八十歲的婆婆們,裡面最大的有九十多歲了。他們一早忙著取米、篩米、鋪米、曬米,這些做好的蔭米可以直接用來油炸。

到了上午10點左右,古鎮上的遊客逐漸增多,這時候古鎮上可熱鬧了。街上隨處都能聽見“噼裡啪啦”炸蔭米的聲音,同時街道上還瀰漫著升騰的熱氣和鍋裡飄出來的油香。在炸蔭米以前一定要先把油燒得熱熱的,將筷子放下去,筷子的周邊冒著小油泡,油才剛剛好,這樣炸出來既不會太焦,又不會缺少油香味。炸好的蔭米是最脆最香的,有的遊客掰一小塊兒,放入自己的嘴中,每一粒經過婆婆們細心搓過的蔭米都很飽滿,比平常的米更軟糯一點,也更好嚼,還不會粘在牙上。

勝似蘇杭,這座在渠江邊上安靜了400年的古鎮,才是舌尖上的天堂

走過古老的淶灘古鎮,不禁讓人想起豆花的鮮嫩與鍋巴的香脆相撞。老臘肉的鮮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我想這也是時間的問道,經歷了世道滄桑的淶灘古鎮,依舊古樸,依舊將古老的問道留在每一位過往行人的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