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軍隊,為何要分為政府軍和納粹黨衛軍?

何方明

納粹德國的國防軍和黨衛軍是兩個從傳統到意識形態都完全不同的組織。其中的國防軍是普魯士軍隊的繼承者,代表著傳統的普魯士軍國主義。而黨衛軍則來自納粹黨組織的“黨衛隊”,是納粹黨的法西斯民粹運動的產物。

(德國國防軍是普魯士軍隊的直系後代。無論是軍官團的貴族色彩還是忠君思想都是)

普魯士的軍隊是普魯士君主國的最大載體,也是從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到1947年普魯士國家被廢除,幾乎貫穿普魯士國家246年曆史的國家象徵。普魯士國王們從勃蘭登堡選帝侯時代就開始用軍隊的組織來把整個國家的人民當作士兵組織起來,把領土上的貴族地主作為軍官團結在國王身邊,而國王自己付出的代價就是必須扮演統帥的角色。

從國王——》貴族——》平民,轉變為統帥——》軍官——》士兵的角色變化,使普魯士得以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這個國家也因此得以維持一支和自身國力不符的強大軍隊。這支軍隊即使在1870年成立德意志帝國的時候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普魯士身份。按照1870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德意志帝國不設常備軍,相反繼續保留普魯士、巴伐利亞、符騰堡等國的陸軍,這些陸軍只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才按照憲法以及它們和普魯士的共同防禦條約,有接受皇帝統帥的義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因為戰爭需要普魯士軍隊被迫快速膨脹,而且因為貴族軍官大量死傷,而被迫接受了平民出身的,信奉天主教的甚至是猶太人的軍官。所以到1918年的時候,普魯士軍隊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了容克貴族色彩。所以才會允許非貴族出身的魯登道夫和格勒納這兩任“軍需總監”一步一步的拋棄了普魯士君主制。

(十萬陸軍的締造者賽克特將軍(左側第一人)陪同魏瑪總統興登堡檢閱這支小小的國防軍)

當《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軍隊總數不得超過十萬人的時候,德國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復原,這種復原和重建的任務,是由一個典型的普魯士軍人馮-賽克特主持的。這個人理想當中的新軍隊從理論上應該是“少數、精銳、火力強的快速機動部隊”,而從軍官的出身上來說則應該是清一色的貴族軍隊。藉助裁軍和重建賽克特把德國軍隊幾乎拉回到了一戰前的清一色的貴族軍隊的水平上。甚至連傳統的各邦分離的傳統都以“巴伐利亞司令部”的方式被保留了下來,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主教徒的軍隊不要進入普魯士貴族主導的軍隊中樞機關。

(魏瑪共和國的國防部和通過裁軍和重建而逐漸恢復清一色貴族色彩的軍官團)

但賽克特的軍事架構裡除了常備的少數精銳的貴族軍隊還設置了一種所謂的“民族的軍隊”。也就是非正規輔助性的武裝力量,當機動部隊突破和佔領地方領土之後,這些“民族軍隊”負責維持佔領區治安和保衛要塞和防線。機動部隊和民族大軍之間的關係,被賽克特的批評者形象的比喻為中世紀的貴族騎士和他們的平民弁從。

(自由軍團在魏瑪共和國前期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來自被強制解散的舊軍隊)

而當賽克特主持他的軍事改革的時候,他心目中的“民族軍隊”的典型,就是那些被強制解散的一戰裡的士兵。這些被解散卻因為經濟危機找不到工作的舊軍人,組成了各種準軍事武裝。比如1918年和1919年到處鎮壓革命的“自由軍團”。再比如之後的歲月裡右翼的武裝組織“鋼盔團”,社民黨的武裝組織“國旗隊”,納粹黨的武裝組織“衝鋒隊”也屬於這一類。

(自由軍團在慕尼黑接受檢閱,他們是鎮壓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重要力量)

對這些準君組織,國防軍一直試圖納入到自己的管轄之下,這種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戰老兵的歲數越來越大,就變得越來越迫切。1930年成為國防部辦公廳長官的施萊歇爾上校是最先認識到這種迫切性的人。因為他發現國防軍所希望在東部波蘭邊界上成立的“本土防衛師”,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離開鄉村到大城市謀生,以及一戰退伍老兵的年齡增長,還有納粹黨的衝鋒隊對年輕人的吸納,已經得不到足夠的兵員了。而國防軍既然無法突破《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也就無法在待遇和福利方面和納粹黨爭奪青年人。

(到三十年代希特勒和他的褐色洪流,已經吸納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成了國防軍千方百計也要奪取的目標)

所以施萊歇爾最初試圖把納粹黨納入國防軍的體系之內。在國防軍的教育和訓練系統之內成立一個機構來統管納粹黨的衝鋒隊,讓衝鋒隊成為國防軍的補充兵員。但這個計劃因為希特勒的反對而遭到了失敗。之後的施萊歇爾試圖和納粹黨內的反希特勒勢力和作,架空希特勒成立一個以他自己為總理,以納粹內部的反希特勒領袖施特拉塞為副總理的聯合內閣。但這個計劃也遭到失敗,1933年施萊歇爾被迫辭職,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魏瑪共和國最後的總理,希特勒的前任,施萊歇爾將軍)

施萊歇爾被反對他的布倫堡取代,布倫堡採取了和施萊歇爾相反的政策不再謀求吞併或者接管衝鋒隊。而隨著納粹的執政,衝鋒隊的領袖羅姆也一改之前的態度反過來要求由衝鋒隊取代國防軍,實現納粹德國意義上的“人民軍隊”。其結果是希特勒和布倫堡在軍隊放棄施萊歇爾,同時也承認黨衛隊,納粹黨則拋棄羅姆同時放棄衝鋒隊的條件下實現了妥協。1934年軍隊默許希特勒槍殺了施萊歇爾夫妻,同時希特勒也讓黨衛隊清洗了衝鋒隊。

(衝鋒隊首腦羅姆和皇儲威廉在一起)

從1934年之後黨衛軍和國防軍彼此相安無事。但事實上兵員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隨著德國突破《凡爾賽和約》走上再武裝的道路,國防軍的規模就迅速膨脹。戰爭裡的損失讓國防軍對兵員的要求愈演愈烈。而德國在國防軍之外的兩大組織,戈林的空軍和希姆萊的黨衛隊,都把持著大批的人力,卻不肯交給國防軍。當國防軍反覆要求人員而希特勒也同意的時候,戈林和希姆萊為了不讓手裡的人員流入國防軍,採取了相同的手段,那就是空軍陸戰師和武裝黨衛隊。

(希特勒在他的帝國裡看起來大權獨攬,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只是一個平衡者,他就無法讓他手中的空軍、黨衛軍和國防軍,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補充兵員)

這兩個組織的出現就意味著陸軍不僅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補充前線部隊,也就是把剛剛完成訓練的新兵打散編組到前線部隊裡去,相反還要抽出有經驗的老兵和軍官去訓練和指揮那些根本沒有作戰經驗的空軍和黨衛軍部隊。這種組織上的派系傾軋,讓德國國防軍的實力一再下降,卻得不到補充。有經驗的部隊越大越少,取而代之的卻是從組織到指揮系統都完全不同的黨衛軍部隊。

雖然黨衛軍因為信仰熱情往往有著相當高的士氣和戰鬥熱情,但客觀地說黨衛軍依然是對兵員的浪費。但隨著國防軍力量的衰退,反而是黨衛軍笑到了最後,到戰爭末期很多國防軍部隊連制服都沒有換就直接成為黨衛軍部隊。

國防軍和黨衛軍,實際上正是近代德國曆史上普魯士軍國主義和納粹法西斯主義的二元關係的一個縮影。


克羅採和春天

這是納粹德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殊軍隊劃分方式。

納粹德國沒有誕生時,德國還處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當時的德國軍隊被嚴格限制發展,這也是後來的德國國防軍的前身。在希特勒上臺後,加緊擴軍備戰,增強軍力,而國防軍就是在這個時期不斷髮展壯大的,並最終成為了二戰中那支叱吒風雲的力量。而黨衛軍,最早是納粹黨的武裝力量,主要用於保衛希特勒等重要人物的安全。後來衝鋒隊被血洗之後,黨衛軍一家獨大,並開始不斷髮展。

而最初,德國國防軍的效忠對象是德國人民,黨衛軍的效忠對象則是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後來希特勒不斷加強自身權力後,將國防軍的效忠對象改成了國家元首(即希特勒)。而黨衛軍也劃分有多個部門,負責政務黨務等的黨衛隊、負責作戰任務的黨衛軍、負責看守集中營等部門的看守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負責作戰任務的武裝黨衛軍。而早期,國防軍實力要比武裝黨衛軍強得多。

武器裝備上,國防軍可以率先使用德國自產的很多武器裝備,比如M35鋼盔、MG34機槍、4號坦克等,而黨衛軍當時只能用老舊產品或者繳獲產品,比如一戰的M16鋼盔、繳獲的38(T)坦克、ZB26機槍等。而在人員素質上,早期的國防軍整體上要比黨衛軍高,比如最初的黨衛軍骷髏師主要就是監獄看守組成的。

不過後來由於希特勒對於國防軍將領的信任度不斷降低(作戰失利外加刺殺事件等),其開始傾向於黨衛軍,很多新式武器裝備優先分配給黨衛軍,人員補充同樣如此。導致國防軍部隊的戰力開始下降。


僱傭兵

我是軍事妹子,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軍隊並非是政府軍和黨衛軍,而是國防軍和黨衛軍。德國國防軍由德國國防部直接統領,高峰時期人數超過400萬人,其中不乏有來自法國,來自北歐的各個國家的士兵,國防軍主要的作戰任務就是幫助德國發起一次次大規模的侵略戰役,並且還承當佔領區的維護和治安工作,所以被稱為“國家的軍隊”,也因此叫國防軍。

圖為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

而黨衛軍部隊顧名思義,就是納粹黨的私人衛隊,早期只是配合德國國防軍來應對國土內的治安,後來因為戰爭的需要也出現了自己的編制以及裝甲師和步兵師,並且由於黨衛軍在二戰未開始前就參與了國內的多次衝突,在德軍指揮部積累了一定的聲望,所以在德國先進武器投入使用時,一般都是先交給黨衛軍使用。相對於國防軍,黨衛軍也是最忠實希特勒、作惡做多的軍隊。

圖為二戰時期德軍的黨衛軍

並且黨衛軍的兵員挑選規則也要比國防軍部隊高上一些,所以致使國防軍裡經常出現“歪瓜裂棗”,比如在西線駐守“肺營”,“胃營”以及一些未滿18歲的青少年部隊,而黨衛軍中卻是從各地募集來的精銳,所以即使到二戰後期坦克以及重型裝備供應不足時,黨衛軍仍然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並且不停的遲緩盟軍進攻的腳步,甚至是不惜將整個編制都霍出去去對抗盟軍。

圖為德國黨衛軍第二裝甲師

以致於,德國在柏林戰役的最後期間黨衛軍也一直在各自的戰線中奮戰直到高層指揮部下達投降的命令。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後的戰俘營清點中,250萬人的投降部隊只有不到11萬人的黨衛軍部隊,而且這11萬黨衛軍部隊還是在奧地利,巴伐利亞等地區被迫向美軍“投誠”的黨衛軍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黨衛隊最終被國際法庭定義為犯罪組織,由於其惡貫滿盈,很多盟軍士兵都不願接受其投降。


軍事新觀察

簡單地說,所謂的政府軍是德國國防軍,是德國正式的武裝力量。黨衛軍(Schutzstaffel)又稱黨衛隊,是納粹黨中用於執行治安勤務的編制之一。它並不是軍隊,只是它從建立起後就不斷武裝化,後來還成立了專門的武裝黨衛隊,直接參加戰爭。1946年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

黨衛隊原是納粹黨於衝鋒隊外專為希特勒設立的個人隨護團,後隸屬於衝鋒隊,於1925年從衝鋒隊獨立,專於保護納粹黨所有高官、反刺殺情報蒐集、政風監察,1929年後演進成執行納粹黨的調查“審問”治安維護“巡邏”取締的治安部隊,最重要的是對納粹黨內部與衝鋒隊的監控,是為納粹黨自身的憲兵單位。黨衛隊在經由德國國防軍認可下籌組訓練的準軍事部門稱為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後改編為武裝黨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縮寫:Waffen-SS)。黨衛隊幾乎參加了納粹黨的所有重要活動,而武裝黨衛隊(又稱黨衛軍)更是幾乎參加了納粹領導的所有重要戰役。普通黨衛隊負責的主要是國內的事,包括民族政策,武裝黨衛隊主要是參加戰爭。


古風93814281


duh23333

首先政府軍顧名思義是國家的,受政府指揮,負責保護納粹德國的邊防國境安全。政府軍忠於國家領袖。但是這僅僅是忠於領袖於國家而忠誠度於納粹黨衛軍還有些擔憂。並且政府軍效忠於德國政府,主要用於防止外國侵略和對外作戰。主要領導人多為傳統軍事貴族和職業軍人於納粹黨衛軍相比來說對於希特勒的狂熱度很少。

而黨衛軍是納粹黨的,受黨指揮。黨衛軍是納粹黨員,軍事上是烏合之眾,但擁有對納粹黨的絕對忠誠和狂熱,有亡命徒精神,且裝備精良,補充及時,有充足的信仰,要知道信仰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所以打的還剩一個人也不會投降以及後退。


大學生追夢者

政府軍,顧名思義是政府屬下的正規軍,其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家和人民,但在有些國家也不排除被當作對外侵略對內鎮壓人民的工具;黨衛軍是納粹黨的黨軍,聽從納粹黨領袖指揮,其主要職責是執行納粹黨的政策,維護納粹黨的統治,由於其裝備精良、信仰狂熱,後來也經常被投入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