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摆脱他人期待做自己,这个终生任务谁能独自完成?

1970年代的美国小城,白人以外的居民很少,也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这里住着一户中美混血家庭,某天大女儿莉迪娅意外失踪后被发现溺亡。2014年的美国畅销小说《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由此展开,以家庭里的每个成员的内心为视角去探究真相,最终找到了莉迪娅的真正死因。

虽然以死亡开头,小说却并不血腥。它真正讲的是:人要如何走出内心困境,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摆脱他人期待做自己,这个终生任务谁能独自完成?

尼采在《疯狂的意义》中写道:

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然而,要成为自己,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我们未必不明白人生,我们可能已经拥有智慧,但我们往往缺乏勇气、缺乏力量。人生虽短,但若充满苦难,即是漫长。要走完这漫长的一生,勇气、力量,从哪里来?

父母,是为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的第一责任人。

但在这篇小说中,每一位父母都未能担当得起这一责任——包括一出场就已死亡的莉迪娅的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詹姆斯的父母,还有玛丽琳的母亲。

詹姆斯,这位男主角,从基因上讲是一位纯正的中国人,但在年幼时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拿到了美国身份,接受了美国教育。他的父亲在学校做清洁、母亲在厨房做帮工,除了带一些剩饭回来,以及问问他在学校学了些什么他们听不懂的科目,父母无法给他任何帮助。作为在学校的第一位东方学生,他受到的质疑和侧目、他对自己口音不纯正的担心、他交朋友的困难,他那对安静本分的父母完全不了解。

他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多么希望孩子和他不一样,能够正常融入周围环境。然而,他有心无力。在儿子内斯与同龄人交往受挫后,他自己的内心也受到打击,只能假装轻松地告诉儿子这很正常;大女儿莉迪娅读懂了他对自己的期待但同样无法交上朋友,于是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每天对着只有“嘟”音的电话假装和同学聊天。

玛丽琳,莉迪娅的母亲,是一个父亲在年轻时出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妈妈是一位传统的白人女性,即使独自在家,也要保持优雅,做到她心目中好女人的样子,有一位在主流社会表现出色的丈夫、为家人做好每一顿饭菜是她的人生追求,也是她对女儿的期待,虽然女儿的理想是做一位当时几乎只能由男人担当的医生。在女儿出乎意料地嫁给一位中国人后,她失望到极点,竟然到死也没有再联系过玛丽琳。

对于自己的女儿莉迪娅,和詹姆斯一样,她期待着孩子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表面上看她每次给莉迪娅在学习上加料时都征询了她的意见,也一直在陪伴着女儿学习,但她不知道,女儿是为了得到她的爱、怕她离开自己而假装热爱生物和物理的,事实上,莉迪娅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作为父母,詹姆斯和玛丽琳对莉迪娅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在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他们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没能给予孩子们勇气和力量。

《无声告白》:摆脱他人期待做自己,这个终生任务谁能独自完成?

配偶是我们在实现自我认同途中可能遇到的第二个贵人。

遗憾的是,詹姆斯和玛丽琳自身都是需要被滋养的人,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只是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对方让内心的那个自我走出来。

初次相遇时,他们在彼此眼里是如此地吻合自己的期待:詹姆斯渴望融入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玛丽琳刚好是一个典型的普通美国白人;玛丽琳渴望与众不同,詹姆斯刚好是一众白人教授里面唯一的东方男性,显得那么独特而迷人。

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他们没有发现,这些只是表象,内心层面,对方反而是自己想摒弃的那一部分。

有些人认为男女交往时都在寻求互补,也有些人说人还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我想,从对方身上寻找互补和相似都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内心得有对自己的认同。只有这样,才既不会因为他人的反馈而对自己失望,也能够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更可以因为自己的这份笃定而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

“自我认同研究之父“、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婴儿期、童年早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每个时期都有其核心发展任务,后面阶段如果发展得好,也可以弥补之前的发展不足,提供改变的机会。

在建立自我认同感最重要的阶段青春期(13-18岁),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在遇到对方后,如果他们能因为彼此的认同而打开自我,是有可能重塑自我认同感的,但可惜,即使在热恋期间,他们也都回避了向对方坦白自己内心真实的恐惧和向往。

朋友、伙伴,是力量的来源之一。

在女儿死后,詹姆斯曾经短暂地从同为东方人的助教路易莎那里获得认同,感觉找到了自己,但那何尝是真正的自我?不过是缩进龟壳后的自己罢了。所以,即使在冲动之下离开了妻子,他也并没有去“临时的情人”路易莎那里。

莉迪娅为了”报复“哥哥内斯去上大学而抛下自己,主动与内斯不喜欢的男同学杰克交往,虽然内心的孤独得到了缓解,但她并未由此认同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当杰克向她坦白自己其实是同性恋、暗恋内斯时,受到强大冲击的她,回顾所有的人与事,才发现对自己最重要的是向父母坦承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她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她选择了划着小船去往湖心,去水里寻找那个获得自由的自己。

在这点上,电影《绿皮火车》的主角、黑人钢琴家唐比较幸运。

《无声告白》:摆脱他人期待做自己,这个终生任务谁能独自完成?

唐是个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与上层社会所匹配的博士头衔和修养,但在白人至上的年代,他的黑人身份依然给他的出行带来困难,尤其是当他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演出时,所以他聘请了一位白人做司机。这位司机虽也身处白人歧视链,但他很清楚这个世界有他的位置,他能按自己的意愿活着,他给了唐力量,帮这位困于自己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的朋友完成了自我认同。

孩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天使。

詹姆士和玛丽琳最小的女儿汉娜,自小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在家里姐姐是父母的焦点,哥哥虽然也不如姐姐那么招待见,但他通过兴趣爱好转移了自己的焦虑。汉娜就像个隐形人,得到的爱最少,所以对爱也最渴望、最敏感。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估计汉娜到了青春期也很难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她会不会离家出走寻找外面的温暖?会不会学习某些白人少年酗酒抽烟?这些我们无从知道了,因为——

本书结尾,玛丽琳终于意识到因为自己犯了和母亲一样的错误,才失去了大女儿。她希望还有机会弥补,她终于看见了汉娜。在她和汉娜拥抱的那一刻,我相信不仅汉娜得到了久违的爱,玛丽琳也找到了救赎的入口。

同样,詹姆斯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回避“与众不同”这个自己一直抗拒的特质,却正是玛丽琳内心深处的渴望,他选择了回家,等待他的是小女儿汉娜,在和汉娜一起玩着他和莉迪娅小时候的游戏时,他找回了那种被完全信任的感觉。

真正完善的自我认同,基于人与人的关系。

在哈佛就读博士专业时,詹姆斯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牛仔文化“,一个看起来是地道美国文化的课题。在他的内心,应该是希望籍此和美国产生深度链接吧。但可惜的是尽管成绩一流,也没能帮他谋到哈佛任教的职业,帮助他融入真实的美国社会。

他的儿子内斯,因为得不到父母关注转而醉心于学习宇航科技,最后被哈佛大学录取。他能否在就此大学校园实现自我认同?我们同样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书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某一天,当他(内斯)看到那个永远留在杰克鼻梁上的小凸起,想要轻轻地用手指抚摸它的时候,他会想到莉迪亚。……在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总是想起她。尽管他还没意识到,但这个习惯一直在内心深处召唤着他。”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内斯也和杰克一样是同性恋?我不确定。但我知道,他们和解了,籍由这份和解,他们也认同了自己。

人的一生,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能遇到一份好的关系,都是非常幸运的事,可以籍由它更健康地发展自我。如果不是那么幸运,我们还有一些可以借助的工具,比如兴趣、爱好、职业、宗教、自然……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发现与定位自我,但

要实现真正完善的自我认同,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就包含了他人眼中的“我”。

《无声告白》:摆脱他人期待做自己,这个终生任务谁能独自完成?

本书的结尾,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意识到了,承认自我的同时,也是认清对方需求的时刻。他们都在内心祈祷着,“还不算太晚”。

是的,还不算太晚。主人公们的结局是正面的,我们大致能看到,汉娜逐步长大有了莉迪娅的模样,内斯和杰克成了朋友也实现了去太空的理想,詹姆斯和玛丽琳在“黑暗中,(他们)温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人生很长,从小到老一帆风顺的机率并不大。好在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上,让我们和亲人、爱人、友人一起,认识自我、认同自我,完成这可能会持续一生的任务。


作者简介:路西,职业顾问,愿用文字记录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见过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