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唐朝的統治者享受著無盡的財富和無上的權利。首先唐朝的疆域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經濟實力也是十分地強勁,文化繁榮引四方前來朝見。
雄厚的國力支撐著唐朝在建立了富麗堂皇的皇宮的基礎上,仍然可以滿足皇帝在各地建造行宮的願望。皇帝建造行宮本意是為了遊山玩水、享受娛樂,但是機緣巧合之下卻極大地促進了傳統文化,如書法繪畫、樂曲歌舞、佛學宗教和人文旅遊等的發展,既展現了唐文化的瑰麗篇章,又為文化的持續繁盛開闢了一個新的渠道。
一、行宮文化造就繁盛書畫, 筆墨揮灑韻味
唐代原本就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締造出一批批書法大家,其中包括唐代四大家,褚逐良、歐陽詢、顏真卿以及柳公權。
其中歐陽詢更是被稱為楷書的典範,被評價為:
“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
一開始歐陽詢學習王羲之之長,後來逐漸發現了自己的長處,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筆力強勁,創作出一系列流芳百世的佳作,慢慢成為唐朝書法的冠首。
而其中的一代名作《九成宮醴泉銘》,正是因為行宮的緣故,歐陽詢才會碑刻下這篇聲名遐邇的作品。為了避暑,唐太宗前往九成宮,但是行宮缺水,就連日常起居都成問題,又怎麼能讓唐太宗順利避暑。
據史料記載,太宗以杖觸地,地上就湧出來泉水來,太宗大喜,就親自賜名這泉水為醴泉,之後下令讓一代賢臣魏徵為這件事作了一篇銘文,即《九成宮醴泉銘》。
又讓歐陽詢奉命立碑刻下整個事件經過,來紀念這一個奇蹟。《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最為著名的作品,包含著他的心血和畢生造詣,一筆一劃皆是讓人歎服,筆觸間皆是鋼筋鐵骨,是楷書的最好作品,是後世不斷研習的範本。
現在故宮只收藏著它的背誦拓本。很多朝代皇帝都精通各種書法繪畫藝術或者善作詩詞歌賦各種文學作品,唐代君王也是如此。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在驪山溫泉宮內寫下《溫泉銘》,雖然後來遭逢多次磨難,流落他國,但是至今仍然留存於世,讓世人可以一窺唐代初始君王的金鉤鐵筆。
還有在書法上造詣很深的唐高宗李治,將避暑行宮九成宮改為萬年宮時,一時書意大興,寫下名篇《萬年宮銘》。而歷代文人騷客在行宮前立碑銘刻的,就不計其數,這些都是時光無法磨滅的文化遺產,價值千金的瑰寶。
唐朝不僅僅是書法了得,同時繪畫藝術一度繁盛。因為行宮的建造需要能工巧匠,也需要了不起的設計師,因此許多畫家或者藝術家會奉命承擔行宮的修建工作,比如內在設計,牆壁和園林的設計等。
因此許多真實反映行宮的畫作應運而生,比如畫家閻立德就曾創作此類作品。閻立德出生工程世家,長於工藝和繪畫,曾創作出《文成公主降蕃圖》《鬥雞圖》。
他的弟弟閻立本也是畫家,畫出了傳世之作《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像》。貞觀年間,他奉命修建了翠微宮和玉華宮,既參與設計也主持了建造過程,因此他受啟發畫出《玉華宮圖》,整幅畫精美絕倫,富麗堂皇。
大將軍李思訓也曾創作與行宮有關的圖畫,他在一面扇面上描繪出了九成宮之景,即名畫《九成宮執扇圖》。他運用了以大觀小的畫法,將龐大的九成宮詳盡地展現在了一面小小的扇面之上,加上妥帖的配色,成功地將九成宮的秀麗景象現於人前。
二、行宮中的曼妙樂舞,芳姿謫下佛宮來
行宮是皇帝用來遊玩的場所,囿於古代娛樂項目的有限,樂舞幾乎是行宮當中的必備項目。行宮的出現,意味著君王的享樂活動增多,宴飲活動增多,因此樂舞出現的頻率增高,對樂舞的質量要求變高,對創作樂舞的頻率也有了新的要求。
慶善宮乃是唐太宗時期修建的一座行宮,唐太宗曾用它來款待臣子,在宴會上唐太宗即興賦詩,學者呂才根據內容創作出了《功成慶善樂》。後來這首曲目運用到幾經改編,既可以用作雅樂又可以用作燕樂,既可以在祭祀等莊重場合演奏又可以用在宴飲之上烘托氣氛。
《功成慶善樂》並非完全都是中原本土特色的曲目,它的曲子中摻雜著西涼曲風,既蘊含中華底蘊,又盡顯其他民族特色,是唐朝開放文化一大代表作,之後許多有名的唐朝曲目也誕生在行宮慶善宮。
《破陣舞》是唐太宗在登基之前,打敗敵軍之後,在軍中所作,旨在表現將士的奮勇殺敵和氣勢的勢不可擋,是唐朝唐太宗時期燕樂中的重要曲目,每逢慶賀之日,宮中必然演奏,但是等高宗繼位之後,不喜歡這一出曲目,因此《破陣舞》不再演奏。直到三十年後,高宗採納朝臣的建議,《破陣舞》才在九成宮重現。
華清宮是唐朝另一處有名的行宮,在此處誕生了中華史上可以稱得上最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舞》,此舞乃是唐玄宗所作,更是唐代歌舞集大成之作。
跳此舞時,舞者著霓裳綵衣,舞姿曼妙縹緲,輕盈似天邊雲彩,空靈似雲上神仙。唐玄宗也愛好羯鼓,他認為羯鼓是樂器的領袖,時常在華清宮內彈奏,也正是唐玄宗的喜愛才讓羯鼓一躍成為樂器之首,極大地推動少數民族樂器的發展,提高了此類樂器在中原本土的地位。
楊貴妃愛吃荔枝,故有詩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舞曲《荔枝香》也是由此得名。那日是楊貴妃的生辰,唐玄宗下命在華清宮長生殿演奏樂曲,恰好遇到一首新曲,而南方又在這時獻上了荔枝,因此為此曲賜名《荔枝香》。
三、行宮中的佛香陣陣,芳姿謫下佛宮來
唐朝是個開放的王朝,因此儒釋道三家皆在唐朝發展繁盛,尤其是佛教,在唐朝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一舉達到了鼎盛時期。因為佛學的盛行,行宮中也滿是佛香。
唐太宗曾幾度下旨為血親祈福修建佛寺,更是邀請玄奘大師前往玉華宮。唐太宗在行宮內閱覽大師翻譯的經文,覺得佛法甚妙,因此作下一序,即《大唐三藏聖教序》。
之後京城的僧人又延請書法大家褚逐良等人刻下數塊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書法藝術,更是佛教歷史上的著名的文章。
而玄奘大師在玉華宮待了整整四個月,期間完成了數部佛教經文的翻譯。第二年,唐玄宗前往翠微宮養病,也讓玄奘前往陪伴,為他講解佛法。
之後雖然唐太宗在翠微宮病逝,後代皇帝再也不曾降臨這一行宮,但是佛家弟子仍然前往這一行宮修行,後來許多大師在此處坐化,因此翠微宮中還有多處地點留有舍利子。唐高宗也在九成宮附近修建了慈悲寺石窟、摩崖造像等佛家建築,用來作佛事揚佛法。
唐高宗在位期間,玄奘依舊十分受皇帝的青睞。唐高宗遊玩從行宮洛陽宮,積翠宮,到明德宮,玄奘一直隨王伴駕,在各個宮殿中繼續翻譯經文。
當他回到長安之後,畢竟他是名聲在外的聖僧,又是皇帝的寵信僧人,自然多方人員拜訪。玄奘覺得頗受打擾,苦不堪言,害怕譯經大業不能夠繼續下去,因此他又前往行宮玉華宮。
在宮內足足待了五年之久,專注於翻譯經文、弘揚佛法,編譯了由玄奘創辦的宗門法相宗的代表著作《成唯識論》,翻譯了《大般若經》等佛家鉅作,甚至最終大師是在玉華宮中圓寂的。
四、行宮中人文旅遊,腹有詩書氣自華
行宮自然是與旅遊密切相關的,因為行宮本身就是風景秀麗的景區,也是引人入勝的優秀建築群,就其先天條件來說,就會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前來觀賞,領略風光。
而行宮也是皇帝的住所,皇帝乃天下之主,是主宰國家興亡的人物。文人是渴望仕途的文人,文人也是希望以史為鑑的文人,因此皇帝居所肯定會吸引眾多文人前去抒發自己的感想,比如杜牧的《阿房宮賦》。因此行宮天然就是一個吸引無數騷客留下墨寶和痕跡的景區。
再者皇帝的地位在封建王朝中是至高無上的,君王大多腹有詩書,唐代也是如此。皇帝的鑑賞能力和文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受皇命而創作的詩人、書法家、作曲家、舞蹈家等在行宮裡都留下了他們了不起的著作。
如上文所說的碑刻、舞曲、佛法等。這些人文旅遊資源也會吸引一代代大家前往行宮瞻仰並且留下自己的作品,行宮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積累,人文旅遊活動的頻率也逐漸增高,最終形成一種有效的良性互動。這種活動好好加以利用,不僅僅有利於弘揚文化,更能夠有助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歷史文獻:
《新唐書》
《全唐書》
《資治通鑑》
閱讀更多 歷史保溫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