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九级半”指的是地处全国著名侨乡闽西永定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家庙前的台阶,现在已经成为胡氏后人口口相传的“密码”。若你是胡氏后人,当族人问起你知道九级半吗,你若是一脸懵懂,轻则被讥笑为孤陋寡闻,重则便有被视作假冒族亲而被拒绝接待之虞了。

这九级半台阶我可是多次轻移漫步过了。不知怎的,当徐徐走在这九级半上之时,我心里总涌动着一种特别沉甸甸的感觉。我知道这种特别的感觉,并不仅仅来自九级半密码,这九级半其实也简单,胡氏先人在修建通往祖庙前的台阶时,原打算用八块花岗岩石条铺成,寓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由于工匠计算有误,八块花岗石铺下还不够长,因此用了青岗石再铺了一级半,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后代口口相传的“九级半”家族密码。更让我感叹不已的是这里曾经轻步走过的胡氏族人,他们的铿锵足音至今仍然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丽土地上回响。

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锡矿大王胡子春在这里走过。胡子春系近代爱国侨领、企业家,南洋吉隆坡锡矿大王。出生于1860年,在马来西亚经营锡业,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此外还开辟了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种植丁香豆蔻的“春园”。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胡子春即向清廷捐献建设资金白银50万两。1906年回国奔祖母丧,又向政府献银50万两。开办粤汉、沪杭、漳厦三铁路,他再捐银20多万两。清廷为此先后封他为邮传尚书、荣禄大夫。他深深体会到兴办教育,昌明科技实乃致国家民族于富强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他毕生对在国内和华侨社会中兴办学校,总是不遗余力。清廷废科举兴学校的翌年,他就在故乡中川率先创办口角书院和犹兴学校,又在永定县城创办师范学堂。至于在马来亚办华侨学校,则开始得更早,他在槟城创办中华女学,更是南洋华侨妇女教育开天辟地的创举。

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万金油大王、爱国侨领胡文虎在这里走过。胡文虎先生享有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国际大慈善家等殊荣,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1882年1月出生于缅甸仰光。其父胡子钦是早年从故乡出洋谋生的中医,在仰光开设一间中药铺,取名永安堂,后胡文虎子承父业。 1910年,胡文虎成功研制“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等5种虎标良药,从此,虎标万金油等药,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地居家必备、老少皆知的良药,胡氏兄弟也一跃成为东南亚华侨中著名的“百万富翁”和独一无二的“药业大王”。虎标良药的走俏,给胡文虎带来了巨额利润,以此为资本,胡氏又投资其他企业。从1913年起,他独资创办了《星洲日报》、《星华日报》、《星光日报》等星系报业10多家报纸。胡文虎从“药业大王”到“报业巨子”,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飞跃。胡文虎因发售“虎标良药”致富,所以他兴办慈善事业,也以捐资于医药方面为最多,以创建医院、造福贫病为急务。他创办的医院,以1931年落成的南京中央医院为最著名。抗日战争期间,他向政府慷慨捐资500万元,并捐献药品、棉纱、救护车、粮食等大量物资。

20世纪40年代末,胡文虎结合中西建筑风格,建造了以兄弟二人名字命名的虎豹别墅。永定虎豹别墅是继新加坡、香港后,胡文虎建造的第三座虎豹别墅。该别墅系砖木结构,外圆内方,前低后高,三层楼房,形似下山老虎,占地2730平方米。1994年,胡文虎女儿胡仙博士代表胡氏家族将永定虎豹别墅捐献给当地政府,开辟成“胡文虎纪念馆”。虎豹别墅重修后于当年9月正式开馆,砖木混凝土结构,琉璃瓦顶装饰,中西合璧风格,既古朴庄重,又典雅精致。纪念馆开辟了二十六个展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地展现了胡文虎先生的生平事迹。虎豹别墅旁的虎豹塔建于2006年2月,参照香港“虎豹别墅”的虎塔进行设计,塔高七层,塔形为八卦式,钢筋水泥琉璃葫芦顶建筑,矗立在逶迤的虎形山腰,巍峨古雅,雄浑壮观,中川秀雅,尽睐尽挹,如今成为南来北往游客的青睐之地。

在九级半轻步移过的,还有槟城“胡椒大王”胡泰兴,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等一批著名华侨,以及民国年代的中央参政员胡兆祥、艺术大师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等人,也有“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这道难得的中川文化新景观,更是使这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村庄溢彩流芳。据统计,明清两代中川村有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士官108人。现在的中川村“村民三千,侨胞二万”,“大学生上千,博硕生上百”,难怪拥有这个古村的下洋镇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行走在九级半上,我发现胡氏族人们并不避讳对财富的合理追求,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封建时代,曾任台湾漳化县学官的胡旃乡就敢按“富”字来建楼,成为永定土楼中唯一的“字形楼”。富紫楼旧称“富字楼”,如果有条件从空中俯瞰,可见得这座土楼是由“富”字组成的楼体。这座奇特的两层方楼,建于清雍正年间。入得楼门,中间是“天街”,南北有两个边门。楼东有一排碓房和库房,它与两边呈弧形的住房组合起来,分明是“富”字头上的宝盖头。“天街”尽端,祖堂与书房围绕小天井,组成了一个四合院,这就是“富”字中间的“口”了。“天街”中段,有四个门楼隔“街”相望,那是四组带天井的大厅,构成“富”字下面的“田”,“富”字的布局使楼内空间别具一格,趣味盎然,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徜徉其间,我时时感叹中川人崇尚追求财富,但并不吝啬财富,将仁爱播洒人间。中川富翁多,但“富而能仁,富而善慈”“取诸社会,散诸社会”。每当社会需要,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出手大方,自己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情地奉献出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得,视国家、社会、家乡和贫穷百姓的需要为第一需要。至今仍然有许多的当地企业家,视乐善好施为平常事。近期开展的一次捐资助学募捐活动,企业家们争先响应,募集到教育基金700多万元之多。

轻移漫步“九级半”(土楼故事之四)

虎豹别墅旁的荣昌楼是一座土圆楼,建于1938年,现为中川文化陈列馆,陈列有华侨西洋文物展、中川文人作品展、中川名人展等,记录这个侨乡发展的轨迹。留连其中,它似乎向我们娓娓道述着中川的“六字文化特质”:拼、亲、孝、教、才、富,展示着中川这么一个土地瘠薄、人多田少的穷困村,“男人扎条裤带去过番,女人带双络脚去挑担”,“由贫而侨,由侨而拼,由拼而富,由富而重孝、重亲、重教,由教而才,由才而兴”中川村文化特质形成的轨迹。楼内至今养着一只500多岁的长寿龟,它是中川的镇村之宝,见证了古村落的历史更迭,见证了九级半下的瑰丽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