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面对一直闲在家的神兽们,瞬间就上头了。

朋友家女儿刚6岁,今年9月份就要升小学了,原本她是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看着女儿一天天正常学习,她心里也觉得踏实。

可这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打乱了孩子的学前安排。这一天天地待在家里,大眼瞪小眼,除了上个网课,她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感觉挺抓瞎的,感觉两眼一抹黑,娃就该上学去了。”

我挺理解她这种感受的,说白了,就是一种对未知生活的失控感,明明知道很重要,但因为各种原因又做不了什么,自然会觉得焦虑、无力。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我曾和一位常年从事小学教育的朋友,沟通新入学的孩子们的状况,当时,她就告诉我,很多父母都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和衔接,但实际上,除了知识,幼升小环境的变化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 沟通能力:一个人在陌生的新环境中,会需要经常和老师、同学打交道,也很容易产生摩擦,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可以帮孩子解决很多麻烦。
  • 专注力: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从带着孩子们玩,转向为带着孩子们学习,在课上一坐就得40分钟,这对孩子们的专注力是一个很大挑战。
  • 自理能力: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会逐渐从偏向生活方式的帮助,转向知识内容的教授,而且上小学后,师生比一般都会比幼儿园低很多。所以,如果孩子有更好的自理能力,那么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孩子的适应能力就自然会强很多。

疫情在家期间,孩子的幼小衔接班可能会受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也让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们的这些能力,为幼小衔接做好真正的准备。

01 沟通能力

比起学习,孩子的沟通能力反而是我最看重的。

在一个新环境中,好的沟通能力,会帮孩子解决很多问题,孩子的自信心、情绪都会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

可是我好像很难跟孩子讲道理,你遇到什么事儿应该怎么说,所以,我会经常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

模拟在日常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引导娃学会怎么处理沟通最有效

有一次,我让儿子假装是老师,而我是学生,正上着课呢,我想上厕所了,这可怎么办呢?

“妈妈,你可以跟老师求助。”

“嗯,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在上课呢,我怎么跟老师求助呢?”

“你可以举手跟老师说。”儿子想了想,突然兴奋地回应我。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没错,如果在课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老师求助,但为了遵守课堂秩序,我们得先举手示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模拟了许多其它的场景,比如:

如果我不小心把别人的书本或文具碰在了地上,该怎么办?

如果有人不小心踩了我的脚,我怎么应对?

如果有人抢我的东西,我该怎么办?

如果我拉尿在裤子上了,我怎么向老师求助?

如果遇到小朋友嘲笑我,我怎么保护自己?

……

别小看这些假装游戏,它可是帮孩子锻炼社交沟通能力的好办法。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即便我们很难模拟到所有的场景,但它也会锻炼孩子遇到困难后的应急处理信心,不慌张,不逃避,相信自己可以尝试沟通解决。

02 专注力

自上小学起,娃儿们就是要正儿八经地上课了,所以专注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个词儿挺虚的,跟孩子并不好解释。

但说到专注力,其实就是专注听和专注看的能力,这怎么跟孩子讲明白呢?

有一天,我特意叫上娃爸跟儿子做了个游戏。

第一次时,我和爸爸站在娃两边,都对着儿子说话,过后让儿子听我和爸爸都说了啥。

第二次时,我和爸爸还是这么对娃讲话,但我只让娃听妈妈讲了什么。

结果小家伙在第一次的时候,说得支离破碎,谁的话都没听清,而第二次,就把我的指令重复了出来。

我告诉他,这就是专注听的力量。了解到这一点,再和孩子有意识地做专注练习,就事半功倍了。

我之前锻炼自己专注力的时候,用的是番茄钟的方法,如今给儿子,也是同样的。

先从10分钟专注开始,到15分钟,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只想着一件事,如果其它事儿跑到脑子里想要你分心的时候,就把它写下来,直到完成手头的目标后再去处理。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娃看书、拼图甚至玩玩具时,我明显感受到他更能坐得住了。

在心理学里,这就是有意专注的方法,说的再高大上点,这就是元认知在发挥作用,能有意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并进行相应的规范和调整。

这个过程中,最难得就是家长要沉住气。在娃练习的20分钟内,千万别一看娃跑去玩了就粗暴地打断他。

娃又不是神仙,怎么能一下子就做到呢?

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我会降低专注时间进行再练习,要么会在专注时间结束后,和娃“一起复盘”。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总之,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我觉得最重要的,反而是我们的不急不躁。

慢慢来,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03 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疫情在家期间,就是一个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时机。

自从放假的通知一推再推,我就知道这开学之日遥遥无期了,于是我跟儿子商量,告诉他,他可能会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要待在家里。

可是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特别宝贵,也很想和他一起,做一些非常棒的事情,让我们以后回想起来,就觉得很幸福。

听我这么说,儿子也是兴趣很高涨的。

可我知道,小孩是最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于是我立刻带着儿子,列出来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每天换着花样,解锁一项新技能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下面我列了一些,需要帮助孩子掌握的能力或者养成的行为习惯:

1、自己收拾小书包

2、自己穿衣

3、自己上厕所、擦屁股

4、扫地、拖地、擦桌子

5、自己叠被子

6、渴了自己倒水喝

大家也可以看咱们昨天的文章《孩子做家务年龄表》,其中还提供了可下载的图片资料,方便咱们和孩子对照去做。

做这么多,其实都是在为孩子赋能,希望孩子觉得自己“我能行”,当他对周围的事物有越来越强的掌控感,就不会在面对新环境时,产生太多焦虑。

04 知识储备

在孩子上小学前,要不要给孩子一些知识储备?至少我觉得,孩子不应该是一张白纸。

倒不是说非要让孩子上课外班,在幼儿园就像小学一样,每天正襟危坐地学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给孩子一些知识性的启蒙或引导,帮孩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就像我在《水果、乐高、小纸片......在家怎么系统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附游戏卡片)》中提到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启发孩子思考的场景。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那么,在孩子上小学前,到底要掌握多少知识才算可以呢?

我觉得这里不能一刀切,有的孩子天生学知识快,如果提前学习过了,甚至上课就不想听讲了,而有的孩子学知识比较慢,也属于比较踏实的这种,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

疫情期间,有很多网课资源,但有一些资源虽然免费但却并不系统,如果孩子5个月后就该上小学了,而目前可能还是一张白纸,那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付费,且更加系统的课程。

比如英语,多早跟孩子启蒙都可以,小时候可以磨耳朵,大一点有了一些听说的积累后,就可以教孩子认识26个字母,之后再向高频词和自然拼读过渡。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我和孩子用彩泥一起做的字母)

比如数学,我们可以选购比较系统的数学教材,就想找了靠谱的教研系统,为咱们的家庭启蒙赋能。

在这里,推荐大家可以去买摩比数学和学而思的数学书,还有花时间给大家推荐过新加坡数学,它们的数学启蒙都特别系统、全面。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我会每天和儿子学一章节,然后当天用游戏的方式再进行练习。

比如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数独,就是发现孩子很感兴趣,我就特地用乐高玩具跟孩子做更多更有趣的题目。这样,孩子玩的好,学的也踏实。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再比如识字量的问题,之前通过大量的绘本阅读,孩子很自然就掌握了不少汉字,但我一直不清楚他到底掌握了多少。

所以,我特意买了一些识字的字卡,来了解他的识字量,进而也会更有针对性地带他读一些新的生字。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除此外,还有一些识字的app,里面有学前汉字、一年级汉字等的分类,还有阶梯阅读,也方便我们了解孩子对汉字的掌握情况。

有这些知识做打底,孩子再去上小学,也不会因为跟不上老师,而觉得太受打击。

从来没有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所有家庭,最重要的是,把这个教育的节奏,要调整到,和我们自己的心态,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相匹配。

好的幼小衔接教育,更是如此,如果你是焦虑型父母,那就和孩子沟通磨合,我们每天制定计划,多学习一些。而如果你心态平和,那也可以在疫情期间,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

毕竟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果果正是今年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的这批孩子。本来年前,朋友还和我讨论今年招生政策会有什么变化之类的,疫情一爆发,我们都傻眼了——相关政策、招生时间、形式,都不明朗,一切走着瞧。

而且幼儿园也好,学前班也好,都停学了,让孩子们仿佛出笼的小兽,学不学全靠自己抓瞎,当家长的难免有点儿焦虑。


可每次果果蹦跳着跑来,抱抱我的时候,我心里却又觉得豁然开朗:有什么比看到她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更重要的呢?

最近天气转好,疫情也到了尾声。实在觉得有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我就带着果果在小区里跑跑步、跳跳绳,用运动发泄一下精力。这不仅帮娃锻炼了身体,开学后还是小学必考的项目呢,起步一举两得~

咱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日子,是多少医护人员都羡慕着的,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看,也是最温暖的时光了。且行且珍惜吧!

你是出笼的小兽。万物生发,你在奔跑。▽

再有五个月就上学了,孩子的幼小衔接可咋办?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